一种可折叠屋顶结构及模块化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04056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折叠屋顶结构和模块化建筑,包括面板结构、至少两组支撑结构和转动结构,转动结构设置在面板结构和支撑结构之间。其中,任一支撑结构通过转动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面板结构上,可折叠屋顶结构具有支撑结构与面板结构共面设置的收起状态,以及支撑结构受自身重力相对面板结构回转的打开状态,在支撑结构处于打开状态下,支撑结构远离面板的一侧适于与房屋顶部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屋顶结构通过设置转动结构连接支撑结构与面板结构,从而支撑结构可以实现相对面板结构的转动进而在打开状态和收起状态之间切换,施工时将屋顶结构吊起,支撑结构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打开,提高了施工现场的施工效率,收起状态下便于固定及运输。于固定及运输。于固定及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叠屋顶结构及模块化建筑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屋顶结构及模块化建筑。

技术介绍

[0002]作为集成度最高的装配钢结构建筑,模块化钢结构建筑是在工厂预制,运输到现场进行搭建的一种建筑方式。依靠其建造速度快、环境污染小、对天气等施工环境要求低等优势,模块化钢结构建筑在各国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0003]在模块化建筑中,在用完整的矩形模块组成整体建筑后,由于建筑防水、建筑外观效果、建筑保温等方面的要求,还需要在模块化建筑顶部布置屋顶,通常为了建筑效果会采用坡屋顶的形式。为了保证防水效果,通常坡屋顶会采用现场散件制作拼装然后整体铺设防水层的生产施工方式。
[0004]然而,采用现场散件制作的屋顶结构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这种施工方式会大大增加现场工作量,增长现场施工周期,从而降低模块化钢结构建筑在建造效率上的优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坡屋顶结构采用在工厂预制生产后运输至施工现场的方式,现有坡屋顶结构由于坡度结构,运输效率较低且在运输过程中难以固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屋顶结构组装复杂,影响施工现场的工作效率。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折叠屋顶结构,包括:面板结构、至少两组支撑结构和转动结构,转动结构设置在所述面板结构和所述支撑结构之间。
[0007]其中,任一所述支撑结构通过转动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面板结构上,所述可折叠屋顶结构具有支撑结构与所述面板结构共面设置的收起状态,以及所述支撑结构受自身重力相对所述面板结构回转的打开状态,在所述支撑结构处于所述打开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远离所述面板的一侧适于与房屋顶部相连接。
[0008]可选地,上述的屋顶结构中,在所述收起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面板结构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面板结构内。
[0009]可选地,上述的屋顶结构中,所述转动结构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面板结构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支撑结构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连接。
[0010]可选地,上述的屋顶结构中,所述面板结构具有限位面;所述支撑结构具有抵接面;在所述打开状态下,所述限位面与所述抵接面相抵接以限位所述支撑结构相对所述面板结构的开合角度。
[0011]可选地,上述的屋顶结构中,所述面板结构包括第一框架与板体,所述板体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所述第一框架包括若干横梁与纵梁,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纵梁上;和/或
[0012]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具有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首尾相连以构成所述第二框架。
[0013]可选地,上述的屋顶结构中,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和/或
[0014]所述加强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和/或
[0015]所述加强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
[0016]可选地,上述的屋顶结构中,还包括辅助结构,所述辅助结构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结构之间,所述辅助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面板结构上,在所述打开状态下,所述辅助结构远离所述面板的一侧适于与房屋顶部相连接;在所述收起状态下,所述辅助结构在所述面板结构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面板结构内;和/或
[0017]所述辅助结构与所述支撑结构相同。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包括上述的屋顶结构,还包括仓室模块,所述屋顶结构固定设置在所述仓室模块上。
[0019]可选地,上述的模块化建筑中,还包括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设置在相邻的支撑结构上、且与面板结构连接,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固定件和第一张紧件,两个所述第一固定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上和面板结构上,所述第一张紧件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固定件之间,且在所述打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张紧件拉紧以限位所述支撑结构相对所述面板结构的开合角度。
[0020]可选地,上述的模块化建筑中,还包括第一张紧结构和第二张紧结构,任一张紧结构设置在辅助结构和面板结构之间,且第一张紧结构与面板结构连接的第一端与第二张紧结构与面板结构连接的第二端分设在所述辅助结构的两侧,第一张紧结构包括至少一对第二固定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张紧件,所述第二张紧件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第二张紧结构包括至少一对第三固定件和至少一个第三张紧件,所述第三张紧件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三固定件之间,在所述打开状态下,所述第二张紧件和第三张紧件拉紧以限位所述辅助结构相对所述面板结构的开合角度。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2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折叠屋顶结构,包括:面板结构、至少两组支撑结构和转动结构,转动结构设置在所述面板结构和所述支撑结构之间。其中,任一所述支撑结构通过转动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面板结构上,所述可折叠屋顶结构具有支撑结构与所述面板结构共面设置的收起状态,以及所述支撑结构受自身重力相对所述面板结构回转的打开状态,在所述支撑结构处于所述打开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远离所述面板的一侧适于与房屋顶部相连接。
[0023]此结构的可折叠屋顶结构,通过设置转动结构和支撑结构,转动结构连接支撑结构与面板结构,从而支撑结构可以实现相对面板结构的转动进而在打开状态和收起状态之间切换,施工时将屋顶结构吊起,支撑结构在重力作用下便可自动打开,提高了施工现场的施工效率,收起状态下便于固定及运输。
[0024]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块化建筑,包括上述的屋顶结构,还包括仓室模块和固定结构,所述屋顶结构固定设置在所述仓室模块上,所述固定结构设置在相邻的支撑结构上、且与
面板结构连接,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固定件和第一张紧件,两个所述第一固定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上和面板结构上,所述第一张紧件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固定件之间,且在所述打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张紧件拉紧以限位所述支撑结构相对所述面板结构的开合角度。
[0025]此结构的模块化建筑,通过设置固定结构,使用第一固定件和第一张紧件将支撑结构与面板结构张紧固定,从而提高了支撑结构与面板结构之间的固定效果,加强了屋顶结构与仓室模块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屋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屋顶结构收起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屋顶结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结构(1)和至少两组支撑结构(2),转动结构(3),设置在所述面板结构(1)和所述支撑结构(2)之间;其中,任一所述支撑结构(2)通过转动结构(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面板结构(1)上,所述可折叠屋顶结构具有支撑结构(2)与所述面板结构(1)共面设置的收起状态,以及所述支撑结构(2)受自身重力相对所述面板结构(1)回转的打开状态,在所述支撑结构(2)处于所述打开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2)远离所述面板的一侧适于与房屋顶部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起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2)在所述面板结构(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面板结构(1)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3)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面板结构(1)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支撑结构(2)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结构(1)具有限位面;所述支撑结构(2)具有抵接面;在所述打开状态下,所述限位面与所述抵接面相抵接以限位所述支撑结构(2)相对所述面板结构(1)的开合角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结构(1)包括第一框架(11)与板体(12),所述板体(12)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11)上,所述第一框架(11)包括若干横梁(111)与纵梁(112),所述支撑结构(2)设置在所述纵梁(112)上;和/或所述支撑结构(2)2包括第二框架(21),所述第二框架(21)具有第一支架(211)、第二支架(212)和第三支架(213),所述第一支架(211)、第二支架(212)和第三支架(213)首尾相连以构成所述第二框架(2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2)2还包括加强件(22);所述加强件(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架(21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212)固定连接;和/或所述加强件(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架(21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211)固定连接;和/或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明媛陈韬余佳亮钱昆许骏王旭雷杰杨维顺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