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0399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包括人工格栅、全自动隔油器、絮凝槽、综合池、生化处理装置及加药装置,综合池包含调节池和污泥池,所述调节池包含水质调节格和PH调节格,所述生化处理装置包含厌氧池、SBR反应池和清水池,所述厌氧池内设有配水装置,所述厌氧池内侧壁设有连通口与SBR反应池连通,所述SBR反应池与清水池连接,SBR反应池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SBR反应池内设有回流装置,所述回流装置的一端与厌氧池连接,另一端通过曝气管与曝气风机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工艺流程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制造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特别适用于小型垃圾中转站的渗滤液处理。处理。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垃圾中转站滤渗液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小型垃圾中转站是进行垃圾收集处理的重要枢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的产量也逐年增加,垃圾中转站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垃圾中转站废水主要包括垃圾中转站暂存作业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垃圾运输车内收集的渗滤液车间地面冲洗废水车辆冲洗水和职工生活废水等,此类废水的COD和氨氮等有机污染物含量均较高,处理难度大,不能直接排入下水道。
[0003]常规的垃圾中转站废水处理的技术主要为“强化预处理+生化+膜法(RO)”处理出水,可以很好的稳定出水水质,但膜处理的投资和更换膜的费用高,并且反渗透产生的浓水量较大,浓水的蒸发结晶设备和运行费用均较高;而对于小型垃圾中转站,由于水量较小,占地面积小,所以迫切需要一种无膜化的处理技术来代替主流的双膜处理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运营成本低、操作灵活、可处理小水量的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包括人工格栅、全自动隔油器、絮凝槽、综合池、生化处理装置及加药装置,所述絮凝槽分为三格,第一格和第二格供进水与NaOH、PAC、PAM融合,第三格为斜管沉淀;所述综合池包含调节池和污泥池,所述调节池包含水质调节格和PH调节格;所述生化处理装置包含厌氧池、SBR反应池和清水池,所述厌氧池的外壁上设有总进水口,所述厌氧池内设有配水装置,所述厌氧池内侧壁设有连通口与SBR反应池连通,所述SBR反应池与清水池连接,所述SBR反应池底部设有曝气装置,SBR反应池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排空排泥口,所述SBR反应池内设有回流装置,所述回流装置的一端与厌氧池连接,另一端通过曝气管与曝气风机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和排空排泥口上均设有电磁阀。
[0007]进一步的:所述加药装置采用全自动一体化加药装置,用于NaOH、PAC、PAM三种药剂的添加。
[0008]进一步的:所述絮凝槽、综合池、生化处理装置均为一体化撬装式结构。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0]经本渗滤液处理装置处理之后获得的废水COD含量<500mg/l,BOD5含量<200mg/l,悬浮物浓度<350mg/l,氨氮含量<45mg/l,总氮含量<70mg/l,总磷含量<8mg/l,pH6~9,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

2015)。本滤渗液处理装置工艺流程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制造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特别适用于小型垃圾中转站的渗滤液处理。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为本技术生化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整体框架图;
[0014]图中:1

总进水口,2

配水装置,3

曝气风机,4

连通孔,5

第一出水口,6

第二出水口,7

回流装置,8

排空排泥口,9

曝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予以实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所举实施例只作为对本技术的说明,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16]如图1所示的一种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包括人工格栅、全自动隔油器、絮凝槽、综合池、生化处理装置及加药装置,所述加药装置采用全自动一体化加药装置,用于NaOH、PAC、PAM三种药剂的添加,所述絮凝槽分为三格,第一格和第二格供进水与NaOH、PAC、PAM融合,第三格为斜管沉淀;所述综合池包含调节池和污泥池,所述调节池包含水质调节格和PH调节格;所述生化处理装置包含厌氧池、SBR反应池和清水池,所述厌氧池的外壁上设有总进水口1,所述厌氧池内设有配水装置2,所述厌氧池内侧壁设有连通口4与SBR反应池连通,所述SBR反应池与清水池连接,所述SBR反应池底部设有曝气装置9,SBR反应池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出水口5、第二出水口6,排空排泥口8,所述SBR反应池内设有回流装置7,所述回流装置7的一端与厌氧池连接,另一端通过曝气管与曝气风机3连接。
[0017]所述第一出水口5、第二出水口6和排空排泥口8上均设有电磁阀。
[0018]如图2所示,将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按顺序流入人工格栅、全自动隔油器、絮凝槽、水质调节格,絮凝槽对PH进行粗调后加入PAC和PAM,沉淀后上清液进入水质调节格,控制渗滤液水力停留时间≥12小时完成水质调节。加入NaOH进行pH值细调,使pH值=6~8;斜管沉淀排泥通过排空排泥口上的电磁阀进入污泥池。
[0019]完成水质调节的渗滤液经过第二次pH值调节,经提升泵从总进水口进入生化处理装置,生化处理装置采用水解酸化+SBR法对渗滤液进行生化反应处理,物料进入厌氧池时,开启大阻力的配水装置均匀配水,控制污泥悬浮,增加物料与活性污泥接触时间,而提升泵的设计,在形成渗滤液稳定供给的同时,还可以增加渗滤液的流动形成。
[0020]渗滤液处理过程中,按时间顺序由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和待机五个基本工序组成;进水同时向絮凝槽的第一格、第二格内加入PAC(聚合氯化铝)和PAM(聚丙稀酰胺)反应,控制PAC与进水量的比例为50~100ppm,PAM与进水量的比例为3~5ppm,并采用桨叶式搅拌机对其进行搅拌。物料进入渗滤液处理装置时,一天完成2个反应周期,一个反应周期控制为12h,包括进水并搅拌0.5h,曝气10h,沉淀1.2h,排水0.2h,静置0.1h,控制一级曝气池的COD负荷为5~8kg/m3
·
d,生化处理装置内SBR反应池内的污泥浓度为5~8g/L,温度控制在15~38℃,PH值为6~9,DO浓度为2~4mg/L,在生化处理装置中的SBR反应池设置曝气装置
和回流装置,回流比为100~200%。
[0021]反应结束后完成垃圾中转站的渗滤液处理,通过打开第一出水口上的电磁阀排入清水池,获得的废水通过打开第二出水口上的电磁阀排放进入市政污水管网;底部污泥通过排泥排空口上的电磁阀排入污泥池。
[0022]未处理的垃圾中转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包括人工格栅、全自动隔油器、絮凝槽、综合池、生化处理装置及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槽分为三格,第一格和第二格供进水与NaOH、PAC、PAM融合,并采用桨叶式搅拌机搅拌,第三格为斜管沉淀;所述综合池包含调节池和污泥池,所述调节池包含水质调节格和PH调节格;所述生化处理装置包含厌氧池、SBR反应池和清水池,所述厌氧池的外壁上设有总进水口(1),所述厌氧池内设有配水装置(2),所述厌氧池内侧壁设有连通口(4)与SBR反应池连通,所述SBR反应池与清水池连接,所述SBR反应池底部设有曝气装置(9),SBR反应池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出水口(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波郑培楠杨柳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蔚蓝节能环境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