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加热试验加压釜,涉及反应釜技术领域,包括外筒,所述外筒底部外侧固定安装有支撑脚,且外筒底中部贯通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外筒上端中部插入有釜体,所述外筒侧端安装有支撑架,且支撑架上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转轴固定连接有皮带轮,且皮带轮上安装有传动皮带,并与驱动轮连接,所述釜体外部固定连接有外水冷盘管,且外水冷盘管外部,位于外筒内部安装有保温棉将釜体包裹,所述保温棉外壁固定连接有电磁加热线圈;控制电箱控制电磁加热线圈工作,并通过釜体采用外衬导磁不锈钢作为加热介质,实现电磁技术加热,且釜体采用过盈配合的装配方式,接触面积大,热阻小,可以达到高效、节能、快速升温的目的。温的目的。温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磁加热试验加压釜
[0001]本技术涉及反应釜
,尤其涉及一种电磁加热试验加压釜。
技术介绍
[0002]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加热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电加热反应釜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加热装置将导热油的温度提高到规定的温度,并通过导热油浴将热量输送到反应器内的材料,达到材料的反应温度,通过电加热怕温控制柜上的温度控制器,可以控制导热油的温度和反应器内材料的反应温度。
[0003]现有的电加热反应釜采用的是普通的电加热方式,即对设置在釜体侧壁的加热电阻丝通电实现加热,但是,该加热方式效率较低,热惯性大,加热时耗费的大量电力;釜内部虽设置有冷却盘管冷却,但无法直接冷却热源,换热效率低,且耐火材料蓄热较多,冷却缓慢。
[0004]为此,需要设计一种电磁加热试验加压釜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试验加压釜,解决了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磁加热试验加压釜,包括外筒,所述外筒底部外侧固定安装有支撑脚,且外筒底中部贯通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外筒上端中部插入有釜体,且釜体上端固定安装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端安装有驱动座,且驱动座中插入有传动轴,并进入到釜体内部,所述传动轴上端,位于驱动座上方固定连接有驱动轮,且传动轴下部,位于釜体内部安装有搅拌叶,所述外筒侧端安装有支撑架,且支撑架上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转轴固定连接有皮带轮,且皮带轮上安装有传动皮带,并与驱动轮连接,所述釜体外部固定连接有外水冷盘管,且外水冷盘管外部,位于外筒内部安装有保温棉将釜体包裹,所述保温棉外壁固定连接有电磁加热线圈。
[0007]优选的,所述外水冷盘管两头贯穿保温棉和外筒,并与外部输水管道和出水管道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散热风扇和电磁加热线圈与外部控制电箱电性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外筒上部外侧均匀贯穿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0010]优选的,所述釜体内部设置有内加热线圈,并与外部控制电箱电性连接。
[0011]优选的,釜体为双层结构,且内层为钛层,外层为导磁不锈钢层。
[0012]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磁加热试验加压釜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提供,控制电箱控制电磁加热线圈工作,并通过釜体采用外衬导磁不锈钢作为加热介质,实现电磁技术加热,且釜体采用过盈配合的装配方式,接触面积大,热
阻小,可以达到高效、节能、快速升温的目的。
[0014]本技术提供,电磁加热线圈工作过程中,通过控制电箱控制散热风扇工作,外筒上部设散热孔,自下而上吹风冷却加热线圈,防止电磁加热线圈超温。
[0015]本技术提供,降温时,外部输水管道将冷却水输入到外水冷盘管中循环流动,与接触的釜体进行换热,实现快速降温,加热的水液再从外水冷盘管另一头流出到出水管道。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电磁加热试验加压釜整体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电磁加热试验加压釜剖面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电磁加热试验加压釜内部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标号:1、外筒;11、散热孔;2、支撑脚;3、驱动电机;4、传动皮带;5、驱动轮;6、釜体;61、外水冷盘管;62、钛层;63、导磁不锈钢层;7、密封盖;8、保温棉;81、电磁加热线圈;9、内加热线圈;10、传动轴;101、搅拌叶;12、散热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一,由图1
‑
3给出,一种电磁加热试验加压釜,包括外筒1,外筒1底部外侧固定安装有支撑脚2,外筒1上端中部插入有釜体6,且釜体6上端固定安装有密封盖7,密封盖7上端安装有驱动座,且驱动座中插入有传动轴10,并进入到釜体6内部,传动轴10上端,位于驱动座上方固定连接有驱动轮5,且传动轴10下部,位于釜体6内部安装有搅拌叶101,外筒1侧端安装有支撑架,且支撑架上安装有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转轴固定连接有皮带轮,且皮带轮上安装有传动皮带4,并与驱动轮5连接,釜体6外部固定连接有外水冷盘管61,且外水冷盘管61外部,位于外筒1内部安装有保温棉8将釜体6包裹,保温棉8外壁固定连接有电磁加热线圈81。
[0021]具体的,外部控制电箱控制驱动电机3工作,通过传动皮带4带动传动轴10,从而搅拌叶101旋转对釜体6内部液体进行搅拌,同时控制电箱控制电磁加热线圈81工作,采用电磁加热技术对釜体6进行加热,(电磁加热线圈81工作时,高速变化的高频高压电流流过线圈会产生高速变化的交变磁场,由于导电不锈钢层63的釜体6位于内部,作为加热介质,表面即具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釜体6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容器底部的载流子高速无规则运动,载流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起到加热物品的效果),接触面积大,热阻小,可以达到高效、节能、快速升温的目的。
[0022]其中,外水冷盘管61两头贯穿保温棉8和外筒1,并与外部输水管道和出水管道连接。
[0023]具体的,后期降温时,外部输水管道将冷却水输入到外水冷盘管61中循环流动,与接触的釜体6进行换热,实现快速降温,加热的水液再从外水冷盘管61另一头流出到出水管道。
[0024]其中,驱动电机3和电磁、散热风扇12加热线圈81与外部控制电箱电性连接。
[0025]其中,釜体6内部设置有内加热线圈9,并与外部控制电箱电性连接;外部控制电箱可单独控制内加热线圈9工作,实现对釜体6内部溶液加热。
[0026]其中,釜体6为双层结构,且内层为钛层62,外层为导磁不锈钢层63。
[0027]实施例二,再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外筒1底中部贯通安装有散热风扇12;外筒1上部外侧均匀贯穿开设有多个散热孔11。
[0028]具体的,电磁加热线圈81工作过程中,通过控制电箱控制散热风扇12工作,外筒1上部设散热孔11,自下而上吹风冷却加热线圈,防止电磁加热线圈81超温。
[0029]工作原理:
[0030]使用时,外部控制电箱控制驱动电机3工作,通过传动皮带4带动传动轴10,从而搅拌叶101旋转对釜体6内部液体进行搅拌,同时控制电箱控制电磁加热线圈81工作,采用电磁加热技术对釜体6进行加热,(电磁加热线圈81工作时,高速变化的高频高压电流流过线圈会产生高速变化的交变磁场,由于导电不锈钢层63的釜体6位于内部,作为加热介质,表面即具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釜体6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容器底部的载流子高速无规则运动,载流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起到加热物品的效果),接触面积大,热阻小,可以达到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加热试验加压釜,包括外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底部外侧固定安装有支撑脚(2),且外筒(1)底中部贯通安装有散热风扇(12),所述外筒(1)上端中部插入有釜体(6),且釜体(6)上端固定安装有密封盖(7),所述密封盖(7)上端安装有驱动座,且驱动座中插入有传动轴(10),并进入到釜体(6)内部,所述传动轴(10)上端,位于驱动座上方固定连接有驱动轮(5),且传动轴(10)下部,位于釜体(6)内部安装有搅拌叶(101),所述外筒(1)侧端安装有支撑架,且支撑架上安装有驱动电机(3),所述驱动电机(3)转轴固定连接有皮带轮,且皮带轮上安装有传动皮带(4),并与驱动轮(5)连接,所述釜体(6)外部固定连接有外水冷盘管(61),且外水冷盘管(61)外部,位于外筒(1)内部安装有保温棉(8)将釜体(6)包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起帆,秦树辰,郑朝振,郭纵,王子豪,赵旭,
申请(专利权)人: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