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静电成形薄膜反射面天线双层膜连接装置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雷达天线
,涉及一种静电成形薄膜反射面天线双层膜连接装置,还涉及一种静电成形薄膜反射面天线双层膜连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静电成形薄膜反射面天线是一类高精度反射面天线,其主要结构分为基础电极结构、电极膜、反射膜三部分。目前基础结构大多为传统索网天线,电极膜被划分为数个电极膜片铺设在基础索网面上,形成基础电极结构;反射膜采用一体成型技术的薄膜制成所需抛物面形状,悬挂在基础电极结构上方一段距离。电极膜与反射膜之间施加电压,产生静电力,使反射膜表面发生变形,通过控制电压形成高精度反射表面。
[0003]传统概念下的基础电极膜制作方法是根据三角形电极片模板裁剪出大小经过设计的电极膜片,将电极膜片粘贴在基础索网上,同一电极区域的电极片用导电布连接起来,不同电极区域的分界处使用绝缘胶带条粘贴离型纸进行分隔,完成天线索网的前网面部分基础电极膜的铺设。
[0004]目前的粘贴方法存在较多缺陷,由于粘贴电极膜片的过程是在天线基础索网搭建起来之后进行的,要在悬空状态下进行铺设粘贴,两个相邻的三角形电极片的相邻边难以保证粘贴均匀,粘贴后的表面无法保证平整,存在应力集中的情况。一方面,粘贴场景是在索网结构里,非常不利于手工操作,另一方面,这种制作完成的基础电极膜是多个三角平面拼接而成的,在静电成形薄膜控制理论中存在原理误差,电极膜与上层反射膜之间的间距处处不等,局部结构不利于等效为平行板电容器,对后续的静电成形控制产生较大误差。再者,膜极间距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静电成形薄膜反射面天线双层膜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围绕天线中心均匀分布的长条形的主肋(3),每根所述主肋(3)顶部安装有柱状的肋条调节装置(1),所述肋条调节装置(1)顶部安装有长条形的肋板条(4),相邻的两个所述肋条调节装置(1)之间连接有绳状的第一索段(501),相邻的两个所述主肋(3)之间连接有绳状的第二索段(503),所述第一索段(501)和第二索段(503)之间连接有竖向索(502),所述第一索段(501)在与竖向索(502)的连接处穿有柱状的索膜连接装置(2),所述主肋(3)顶部边缘设有悬挂支撑架(3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调节装置(1)包括依次设置的螺钉(104)、调节螺栓(101)、限位柱(102)和止动螺母(103);所述调节螺栓(101)顶端面有与所述螺钉(104)螺纹匹配的螺纹孔,所述限位柱(102)和止动螺母(103)将所述调节螺栓(101)固定在所述主肋(3)上,所述限位柱(102)为六角中空螺柱,顶端侧面设有上端穿索孔(102
‑
1),连接所述第一索段(5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索膜连接装置(2)包括依次连接的软连接器(204)、扣盖(201)、连接块(202)和金属管(203);所述软连接器(204)包括依次设置的贴片(204
‑
1)、限位索(204
‑
2)和止动球(204
‑
3),所述扣盖(201)顶端开有扣盖穿索孔(201
‑
1),所述限位索(204
‑
2)穿过所述扣盖穿索孔(201
‑
1),所述扣盖穿索孔(201
‑
1)孔径为所述限位索(204
‑
2)直径的1.5倍~2倍,所述扣盖(201)下部开设有卡槽豁口(201
‑
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202)包括第一圆柱段(202
‑
1)、与所述金属管(203)连接的第二圆柱段(202
‑
2)和与所述卡槽豁口(201
‑
2)扣合连接的凸台卡端(202
‑
3),所述连接块(202)顶端开设中心通孔(202
‑
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球(204
‑
3)的直径大于所述扣盖穿索孔(201
‑
1)的孔径,小于所述凸台卡端(202
‑
3)的中心孔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段(202
‑
1)开设有侧向穿索孔(202
‑
5),表面形成连接块平台(202
‑
7),所述第二圆柱段(202
‑
2)的通孔内设有内螺纹段(202
‑
6)连接所述金属管(203),所述侧向穿索孔(202
‑
5)孔径为所述第一索段(501)直径的1.5倍~2倍,与所述连接块平台(202
‑
7)之间有一定间隙。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段(202
‑
1)的直径为所述扣盖(201)直径的2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飞杰,杜敬利,李鹏飞,韩继锋,任志威,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