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基站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7423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天线领域,具体为一体化基站天线,其包括中部反射板、加宽板、移相器腔体板和竖隔板;中部反射板两侧均设置竖板a,两组竖板a底部均设置平板a;加宽板一侧设置竖板b,竖板b顶部设置平板b,加宽板另一侧设置侧挡板,竖板b与平板a接触,平板b与竖板a顶部连接;移相器腔体板两端均设置竖板c,竖板c与竖板a底部连接,移相器腔体板上设置三组竖隔板;中部反射板上设置多组辐射阵子,移相器组件和馈电网络位于移相器腔体a和移相器腔体b内,馈电网络与辐射阵子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中部反射板、加宽板和移相器腔体板之间定位简单,焊接方便,整个过程的加工工艺成熟,便于生产制造。制造。制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基站天线


[0001]本技术涉及天线领域,尤其涉及一体化基站天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基站天线的小型化,一体化,无电缆设计是其发展的方向,高频段一体化的反射板相对容易通过铝型材工艺来制造,对690

960MHz的天线来说,其反射板的宽度将近300mm宽,若要用铝挤压工艺来制造300mm宽的集成反射板,其壁厚需要3mm以上,并且精度也很难保证,就算能挤压出来3mm的壁厚反射板,利用这种反射板制造出来的天线将非常笨重,所以说这对于铝热挤压工艺来说几乎不可能,另外,对于690

960MHz或1710

2690MHz等多频天线,反射板的宽度将更宽。这用铝拉挤工艺一体成型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0003]授权公告号为CN20678970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大尺寸基站天线反射板,包括反射板、设置在反射板面下方的移相器腔体和角铝,移相器腔体和反射板互为一体式结构;角铝设置在所述反射板面的两侧,本设计使基站天线的反射板制造变得相对简单,使基站天线设计更加简洁,对于低频段的基站天线也能实现无电缆设计,并且减少了装配,便于自动化生产,提高了效率,节约成本。
[0004]但是上述已公开方案存在如下不足之处:角铝和反射板之间以及移相器腔体和反射板之间缺少定位结构,通过铆钉固定或者焊接固定时较为不便,可能还需要使用特定的定位器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目的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角铝和移相器腔体固定时缺少定位的问题,提出一体化基站天线。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体化基站天线,包括中部反射板、加宽板、移相器腔体板和竖隔板;
[0007]中部反射板两侧均竖直向下设置竖板a,两组竖板a底部均水平设置平板a;加宽板一侧竖直向上设置竖板b,竖板b顶部水平设置平板b,加宽板另一侧竖直设置侧挡板,加宽板下端面与平板a下端面共面,竖板b与平板a接触,平板b与竖板a顶部连接;移相器腔体板底面位于平板a底面下方,移相器腔体板两端顶部均竖直设置竖板c,竖板c顶部与中部反射板底部接触,竖板c位于两组竖板a内,两组竖板c分别与两组竖板a贴合,竖板c与竖板a底部连接,移相器腔体板上设置三组竖隔板,中部反射板、移相器腔体板、竖板c和竖隔板之间形成移相器腔体a和移相器腔体b,三组竖隔板之间形成移相器输入输出端口腔体a和移相器输入输出端口腔体b;中部反射板上设置多组辐射阵子,移相器组件和馈电网络位于移相器腔体a和移相器腔体b内,馈电网络与辐射阵子电性连接。
[0008]优选的,中部反射板、竖板a和平板a一体化设置,竖板a和平板a为中部反射板侧边经两次折弯成型。
[0009]优选的,加宽板、竖板b、平板b以及侧挡板一体化设置,竖板b和平板b经加宽板一侧两次折弯成型,侧挡板经加宽板另一侧一次折弯成型。
[0010]优选的,竖板c经移相器腔体板两侧分别一次折弯成型。
[0011]优选的,平板b和竖板a之间通过焊缝a连接。
[0012]优选的,竖板c与竖板a底部之间通过焊缝b连接。
[0013]优选的,移相器腔体板下端面与平板a下端面共面。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中部反射板两端经两次折弯形成竖板a和平板a,加宽板一端经两侧折弯形成竖板b和平板b,成型工艺成熟简单,便于生产,通过焊缝a连接中部反射板和加宽板时,只需要将竖板b抵住平板a,此时平板b和竖板a之间存在一定缝隙,方便进行焊接,焊接定位简单方便。另外利用折弯形成的竖板a对移相器腔体板两侧折弯后的竖板c进行限位,直接通过焊缝b连接竖板c和竖板a即可,可快速完成焊接。具体焊接时先将加宽板和中部反射板焊接固定,然后将移相器腔体板焊接在加宽板和中部反射板形成的整体结构底部,形成一体化结构,且移相器腔体板底面和平板a底面共面,能提高整体结构放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仰视图;
[0017]图3为图1的侧视剖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1、中部反射板;2、加宽板;3、竖板a;4、平板a;5、竖板b;6、平板b;7、焊缝a;8、侧挡板;9、移相器腔体板;10、竖板c;11、竖隔板;12、移相器腔体a;13、移相器腔体b;14、移相器输入输出端口腔体a;15、移相器输入输出端口腔体b;16、焊缝b。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一
[0021]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体化基站天线,包括中部反射板1、加宽板2、移相器腔体板9和竖隔板11;
[0022]中部反射板1两侧均竖直向下设置竖板a3,两组竖板a3底部均水平设置平板a4,中部反射板1、竖板a3和平板a4一体化设置,竖板a3和平板a4为中部反射板1侧边经两次折弯成型;加宽板2一侧竖直向上设置竖板b5,竖板b5顶部水平设置平板b6,加宽板2、竖板b5、平板b6以及侧挡板8一体化设置,竖板b5和平板b6经加宽板2一侧两次折弯成型,侧挡板8经加宽板2另一侧一次折弯成型,加宽板2另一侧竖直设置侧挡板8,加宽板2下端面与平板a4下端面共面,竖板b5与平板a4接触,平板b6与竖板a3顶部通过焊缝a7连接;移相器腔体板9底面位于平板a4底面下方,移相器腔体板9两端顶部均竖直设置竖板c10,竖板c10经移相器腔体板9两侧分别一次折弯成型,竖板c10顶部与中部反射板1底部接触,竖板c10位于两组竖板a3内,两组竖板c10分别与两组竖板a3贴合,竖板c10与竖板a3底部通过焊缝b16连接,移相器腔体板9上设置三组竖隔板11,中部反射板1、移相器腔体板9、竖板c10和竖隔板11之间形成移相器腔体a12和移相器腔体b13,三组竖隔板11之间形成移相器输入输出端口腔体
a14和移相器输入输出端口腔体b15。
[0023]中部反射板1上设置多组辐射阵子,移相器组件和馈电网络位于移相器腔体a12和移相器腔体b13内,馈电网络与辐射阵子电性连接,该部分结构为现有技术,不再详细阐述,因此图中未画出,具体结构及连接方式可参考公开号为CN214672959U的中国技术专利。
[0024]本实施例中,中部反射板1两端经两次折弯形成竖板a3和平板a4,加宽板2一端经两侧折弯形成竖板b5和平板b6,成型工艺成熟简单,便于生产,通过焊缝a7连接中部反射板1和加宽板2时,只需要将竖板b5抵住平板a4,此时平板b6和竖板a3之间存在一定缝隙,方便进行焊接,焊接定位简单方便。另外利用折弯形成的竖板a3对移相器腔体板9两侧折弯后的竖板c10进行限位,直接通过焊缝b16连接竖板c10和竖板a3即可,可快速完成焊接。具体焊接时先将加宽板2和中部反射板1焊接固定,然后将移相器腔体板9焊接在加宽板2和中部反射板1形成的整体结构底部,形成一体化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体化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反射板(1)、加宽板(2)、移相器腔体板(9)和竖隔板(11);中部反射板(1)两侧均竖直向下设置竖板a(3),两组竖板a(3)底部均水平设置平板a(4);加宽板(2)一侧竖直向上设置竖板b(5),竖板b(5)顶部水平设置平板b(6),加宽板(2)另一侧竖直设置侧挡板(8),加宽板(2)下端面与平板a(4)下端面共面,竖板b(5)与平板a(4)接触,平板b(6)与竖板a(3)顶部连接;移相器腔体板(9)底面位于平板a(4)底面下方,移相器腔体板(9)两端顶部均竖直设置竖板c(10),竖板c(10)顶部与中部反射板(1)底部接触,竖板c(10)位于两组竖板a(3)内,两组竖板c(10)分别与两组竖板a(3)贴合,竖板c(10)与竖板a(3)底部连接,移相器腔体板(9)上设置三组竖隔板(11),中部反射板(1)、移相器腔体板(9)、竖板c(10)和竖隔板(11)之间形成移相器腔体a(12)和移相器腔体b(13),三组竖隔板(11)之间形成移相器输入输出端口腔体a(14)和移相器输入输出端口腔体b(15);中部反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龙李丹丹刘宇佳肖济昕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安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