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玉米油返色因素的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9454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玉米油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玉米油返色因素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在加热条件下,向玉米原油中加入磷酸反应;(2)脱磷、脱胶后的玉米油与碱液混合脱酸处理,碱液的浓度为5~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玉米油返色因素的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玉米油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控制玉米油返色因素的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从而致使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人们开始注重科学、健康饮食。基于此,人们在选购食用油的过程中,往往追求高质量,从而使得更为营养的玉米油成为了人们争相追捧的高质量、高品种食用油。而相应的生产企业也开始重视油的质量。
[0003]一般情况下,玉米食用油在加工过程中颜色会由深逐渐变浅,最终形成为我们所熟知的淡黄色。但其在生产以后到售卖这个过程中,因储存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等颜色又会逐出现返色现象。而这种返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油脂的色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中,从而致使油脂的品质可能存在问题,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的过程中,食用油的色泽往往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选购直觉。因此,玉米油返色现象成为了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4]影响植物油返色重要因素有:色素、金属离子、光、氧、温度、天然抗氧化剂(生育酚)氧化物、脂肪酸氧化物等。现有的玉米油精炼工艺中,包括物理精炼和化学精炼。物理精炼中,脱色主要采用白土吸附除去色素,脱臭脱酸采用蒸馏工艺脱除臭味物质和游离脂肪酸及热敏色素。物理精炼工艺往往脱磷不彻底,不易脱去油中所含金属离子,容易产生返色现象。化学精炼中,一般通过脱胶碱炼步骤去除胶溶性杂质、游离脂肪酸和非水化磷脂;通过脱色工艺是去除油中色素、金属离子和胶质;脱酸脱臭去除需高温脱去的色素。但是脱胶碱炼步骤往往会造成玉米油中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的大量损失。如何在不损失油品质的前提下,避免返色现象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玉米油返色严重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玉米油返色因素的生产工艺,在不损失油品质的前提下,避免玉米油返色现象。
[0006]一种控制玉米油返色因素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07](1)在加热条件下,向玉米原油中加入磷酸反应,脱磷、脱胶处理;
[0008](2)脱磷、脱胶后的玉米油与碱液混合脱酸处理,碱液的浓度为5~8
°
B
é
,反应温度为40~60℃;采用低温淡碱脱磷、脱胶技术,脱去磷脂、胶质、杂质、水以及部分游离脂肪酸,减少了中性油的损失,降低了碱液对玉米油营养物质的破坏,提高了精炼得率,节能降耗显著。
[0009](3)脱酸后的玉米油泵入脱色塔脱色,脱色采用二次板框脱色法;
[0010](4)脱色后的玉米油结晶、养晶脱蜡,脱蜡采用管式连续脱蜡;
[0011](5)脱蜡后玉米油脱臭,脱臭采用分段升温脱臭,脱臭之后进入成品塔得成品玉米油。
[0012]进一步的,步骤(1)中,加热温度为40~60℃,磷酸的质量浓度为20%~80%,磷酸的用量为玉米原油重量的0.1%~0.5%,磷酸反应时间为15~35min。
[0013]进一步的,步骤(2)中,碱液的脱酸时间为8~13min。
[0014]进一步的,步骤(3)中,二次板框脱色法包括一次脱色和二次脱色;一次脱色的工艺条件为,脱色剂采用活性炭和活性白土,活性炭的用量为玉米油重量的0.5%~3%,活性白土的用量为玉米油重量的0.5%~3%,脱色温度为90~120℃,脱色时间为120min,脱色塔压力为0.010~0.015MPa;二次脱色的工艺条件为,添加活性炭继续脱色,活性炭的用量为玉米油重量的1%,脱色温度为80~100℃,脱色时间为60min;
[0015]采用二次板框脱色法,对玉米油中色素彻底吸附,避免因色素导致后面油色变深。
[0016]进一步的,步骤(4)中,结晶、养晶脱蜡的方法为,玉米油泵入结晶管,通过溢流作用依次通过余下的结晶管,结晶管外包冷凝盘管进行降温,使油温逐步降低至1~7℃,保温24小时结晶、养晶,然后将油温保持常温20
±
5℃过滤所得。
[0017]进一步的,步骤(5)中,第一阶段加热至110~200℃,保持30~40min,之后泵入脱臭塔脱臭,第二阶段升温至201~235℃,保持10~20min。
[0018]采用双温双塔分段瞬间升温脱臭技术,在脱臭第二阶段采用快速(<20min)加热,使玉米油油温快速升至201~235℃,速度快时间短,避免在长时间、高温等条件下破坏玉米油中的维生素E。
[0019]进一步的,步骤(5)中,第二阶段脱臭加热在管道式油加热器中进行。
[0020]进一步的,成品玉米油中维生素E的含量为1200~1300mg/kg。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控制玉米油返色因素的生产工艺,采用二次板框脱色法,对玉米油中色素彻底吸附,避免因色素导致后面油色变深;同时,该生产工艺采用低温淡碱脱磷、脱胶技术和分段升温脱臭技术,减少中性油的损失,降低对玉米油中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的破坏,保证成品玉米油的品质,提高了精炼得率,节能降耗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实施例1
[0025]一种控制玉米油返色因素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26](1)将玉米原油加热至40℃,再加入浓度为45%的食品级磷酸,用量为油总重量的0.1%,酸处理20min;
[0027](2)向经过酸处理的混合物中,加入碱液,碱液的浓度为5
°
B
é
,反应时间15min,离心分离得到脱酸的玉米油;
[0028](3)将脱酸的玉米油泵入脱色塔脱色,采用二次板框脱色法,一次脱色的工艺条件为,脱色剂采用活性炭和活性白土,活性炭的用量为玉米油重量的1%,活性白土的用量为玉米油重量的1%,脱色温度为110℃,脱色时间为120min,脱色塔压力为0.013MPa;二次脱
色的工艺条件为,对一次脱色后的玉米油添加活性炭继续脱色,活性炭的用量为玉米油重量的1%;二次脱色后得到脱色的玉米油;
[0029](4)脱色的玉米油结晶、养晶脱蜡,采用管式连续脱蜡技术,通过一个管组进入下一个管组连续脱蜡,将脱蜡后玉米油泵入结晶管,通过溢流作用依次通过余下的结晶管,结晶管外包冷凝盘管进行降温,使油温逐步降低至7℃,保温24小时结晶、养晶,然后将油温保持常温20℃过滤脱蜡;
[0030](5)脱蜡玉米油泵入脱臭塔,脱臭塔温度200℃,脱除脂肪酸及烃类、部分色素及醛类等易挥发的物质,再经过管道式快速油加热器,使玉米油油温迅速升高至235℃,整个脱臭时间50min,得脱臭油进入成品塔得成品玉米油。
[0031]对成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玉米油返色因素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在加热条件下,向玉米原油中加入磷酸反应,脱磷、脱胶处理;(2)脱磷、脱胶后的玉米油与碱液混合脱酸处理,碱液的浓度为5~8
°
B
é
,反应温度为40~60℃;(3)脱酸后的玉米油泵入脱色塔脱色,脱色采用二次板框脱色法;(4)脱色后的玉米油结晶、养晶脱蜡,脱蜡采用管式连续脱蜡;(5)脱蜡后玉米油脱臭,脱臭采用分段升温脱臭,脱臭之后进入成品塔得成品玉米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加热温度为40~60℃,磷酸的质量浓度为20%~80%,磷酸的用量为玉米原油重量的0.1%~0.5%,磷酸反应时间为15~35mi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碱液的脱酸时间为8~13min。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二次板框脱色法包括一次脱色和二次脱色;一次脱色的工艺条件为,脱色剂采用活性炭和活性白土,活性炭的用量为玉米油重量的0.5%~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星王亚群王月华程芳园李文娟王秀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寿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