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过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9128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过滤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所述壳体内设有与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下端靠近壳体的底部;所述壳体内在设有与第二进水口连通的第二管路,所述壳体内在第二管路的下端设有第一滤板,所述壳体内在第一滤板和壳体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一滤腔、在第一滤板和壳体的顶部之间形成第二滤腔,所述第一滤腔内设有第一滤芯组件,所述第二滤腔内设有第二滤芯组件,所述壳体上设有与第二滤腔连通的出水口;该水过滤器结构简单,通过控制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的进水量即可控制过滤后的水质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使用。过滤后的水质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使用。过滤后的水质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过滤器


[0001]本技术涉及过滤器
,尤其涉及一种水过滤器。

技术介绍

[0002]水过滤器,是用来过滤水质,以使过滤后的水质能够达到使用场景的需求。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冲泡咖啡用水、冲泡茶叶等对水质的要求均不同。现有的水过滤器在使用过程中对水质的处理要么是水直接经过一层滤芯、要么是水经过两层或多层滤芯过滤处理,无法实现一部分水经过一层滤芯处理、另外一部分水经过两层或多层滤芯过滤处理后混合以达到过滤需要的水质送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水过滤器。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水过滤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所述壳体内设有与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下端靠近壳体的底部;所述壳体内在设有与第二进水口连通的第二管路,所述壳体内在第二管路的下端设有第一滤板,所述壳体内在第一滤板和壳体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一滤腔、在第一滤板和壳体的顶部之间形成第二滤腔,所述第一滤腔内设有第一滤芯组件,所述第二滤腔内设有第二滤芯组件,所述壳体上设有与第二滤腔连通的出水口。
[000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水过滤器在水只需要第二滤腔过滤时,控制第二进水口进水,第二进水口进入的水经过第二管路进入第二滤腔的底部,并由第二滤腔的底部向上,经过第二滤腔过滤后由出水口流出;在水只需要依次经过第一滤腔和第二滤腔过滤时,控制第一进水口进水,第一进水口进入的水经过第一管路进入第一滤腔的底部,并由第一滤腔的底部向上,通过第一滤板后经过第二滤腔过滤后由出水口流出;在水需要一部分经过第二滤腔、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一滤腔和第二滤腔过滤时,控制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同时进水,第二进水口进入的水经过第二管路进入第二滤腔的底部,并由第二滤腔的底部向上,经过第二滤腔过滤后由出水口流出,与此同时,第一进水口进入的水经过第一管路进入第一滤腔的底部,并由第一滤腔的底部向上,通过第一滤板后经过第二滤腔过滤后由出水口流出,此时出水口流出的水既有仅经过第二滤腔的,又有依次经过第一滤腔和第二滤腔的,通过控制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的进水量即可控制过滤后的水质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使用。
[0007]在本技术的这种水过滤器中,所述第二管路套接在第一管路的外侧且与第一管路处于同轴位置,所述第二管路的内侧壁和第一管路的外侧壁之间形成进水通道;该设置使得水过滤器的结构更加紧凑。
[0008]在本技术的这种水过滤器中,所述第二滤芯组件为设置在第一滤板上的活性炭颗粒。
[0009]在本技术的这种水过滤器中,所述第一滤芯组件包括第二滤板,所述第二滤板设置在壳体内且位于第一管路的下端,所述第二滤板位于第一滤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滤腔内在第二滤板上设有活性炭颗粒与树脂颗粒的混合物。
[0010]在本技术的这种水过滤器中,所述第一滤芯组件包括活性碳棒,所述壳体内在第一管路的下端设有挡水板、在第一滤板的下方设有挡水环板,所述活性炭棒套接在第一管路上且位于挡水板和挡水环板之间;所述活性碳棒的内孔侧壁与第一管路的外侧壁之间形成回水通道。
[00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进水口进入的水经过第一管路进入第一滤腔的底部,在挡水板的作用下向四周流动,并由活性碳棒的圆周外侧向内运动进入回水通道,并向上经过第二滤腔过滤后由出水口流出。
[0012]在本技术的这种水过滤器中,所述活性碳棒的外侧包裹有微滤膜。
[0013]在本技术的这种水过滤器中,所述壳体包括下半壳,以及密封设置在下半壳上端的上半壳,所述下半壳与上半壳拼合形成所述壳体;所述上半壳的上端设有连接凸块,所述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出水口均设置在连接凸块上;所述连接凸块内设有与第二进水口连通的进水槽,所述第二管路的上端插接在进水槽的下端开口内;所述进水槽内设有与第一进水口连通的连接管,所述第一管路的上端与连接管的下端连接;所述连接凸块内设有与出水口连通的出水槽,所述出水槽的下端与第二滤腔连通;将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出水口均设置在连接凸块上能够使得水过滤器的结构更加紧凑,且安装方便。
[0014]实施本技术的这种水过滤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水过滤器在水只需要第二滤腔过滤时,控制第二进水口进水,第二进水口进入的水经过第二管路进入第二滤腔的底部,并由第二滤腔的底部向上,经过第二滤腔过滤后由出水口流出;在水只需要依次经过第一滤腔和第二滤腔过滤时,控制第一进水口进水,第一进水口进入的水经过第一管路进入第一滤腔的底部,并由第一滤腔的底部向上,通过第一滤板后经过第二滤腔过滤后由出水口流出;在水需要一部分经过第二滤腔、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一滤腔和第二滤腔过滤时,控制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同时进水,第二进水口进入的水经过第二管路进入第二滤腔的底部,并由第二滤腔的底部向上,经过第二滤腔过滤后由出水口流出,与此同时,第一进水口进入的水经过第一管路进入第一滤腔的底部,并由第一滤腔的底部向上,通过第一滤板后经过第二滤腔过滤后由出水口流出,此时出水口流出的水既有仅经过第二滤腔的,又有依次经过第一滤腔和第二滤腔的,通过控制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的进水量即可控制过滤后的水质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使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实施例1中水过滤器的主视图;
[0016]图2为实施例1中水过滤器的右视图;
[0017]图3

4为实施例1中水过滤器的立体图;
[0018]图5为实施例1中水过滤器的部分剖切立体图;
[0019]图6为图1中A

A方向剖视图;
[0020]图7为图2中B

B方向剖视图;
[0021]图8为实施例2中水过滤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

7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水过滤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有第一进水口1a和第二进水口1b,所述壳体1内设有与第一进水口1a连通的第一管路2,所述第一管路2的下端靠近壳体1的底部;所述壳体1内在设有与第二进水口1b连通的第二管路3,所述第二管路3套接在第一管路2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所述壳体内设有与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下端靠近壳体的底部;所述壳体内在设有与第二进水口连通的第二管路,所述壳体内在第二管路的下端设有第一滤板,所述壳体内在第一滤板和壳体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一滤腔、在第一滤板和壳体的顶部之间形成第二滤腔,所述第一滤腔内设有第一滤芯组件,所述第二滤腔内设有第二滤芯组件,所述壳体上设有与第二滤腔连通的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套接在第一管路的外侧且与第一管路处于同轴位置,所述第二管路的内侧壁和第一管路的外侧壁之间形成进水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芯组件为设置在第一滤板上的活性炭颗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芯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介比可过滤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