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架式滑翻一体模板提升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19086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门架式滑翻一体模板提升系统,包括:模板单元(1)、施工操作单元(2)、顶升单元(3)、精控单元、养护单元和配套单元;所述模板单元包括内外模板、移动天车和竖向调节杆;所述施工操作单元包括施工平台、内模修饰平台和外模修饰平台;所述顶升单元包括门架式提升架(4)和顶升机构(5),所述精控单元包括操控台和限位机构;所述养护单元为自动养护装置;所述配套单元包括电力线路以及防护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门架式滑翻一体模板提升系统的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系统操作简单,适用于高墩施工,模板投入少,施工速度快,混凝土施工整体质量好,并且大大降低安全风险。并且大大降低安全风险。并且大大降低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门架式滑翻一体模板提升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工程的施工
,具体地,涉及一种门架式滑翻一体模板提升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桥梁施工中,山区桥梁较多,其桥墩较高,部分高墩高度可达百米。而且山区桥梁施工场地狭小,施工安全隐患较大。
[0003]目前山区桥梁中高墩施工较成熟工艺主要有翻模、爬模、翻滑膜。但翻模在下节段施工时模板均要高空吊装作业,安全风险极高;钢筋绑扎平台较小,宽40

50cm,施工人员活动空间及其受限,平台距钢筋骨架有一定距离,存在安全隐患;翻模施工平台较小,钢筋等无法在平台堆放,需要塔吊时刻吊装,对塔吊的依赖性较高;翻模施工需要3套模板配合施工,施工时间为1模(2.2m)/1d,施工时间长。使用爬模施工时,每节浇筑完成后拆除内模时需要整体拆除吊至地面,下节施工时再出现吊装,且没有内模平台,安全风险隐患较大;爬模施工时间为4.5m/2d,下一模施工时整体拆装耗时4~5d;爬模倒角位置采用维萨板与钢模对接,外观控制难度大,经常导致漏浆、错台等外观问题。传统翻滑模板是通过F架连接液压千斤顶,千斤顶通过预埋的爬升杆提升F架系统爬升,且支撑杆和提升千斤顶分为内模、外模两部分,支撑杆使用量较大,经济效益低。
[0004]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模板提升系统及施工工艺,解决山区桥梁的高墩施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门架式滑翻一体模板提升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系统操作简单,适用于高墩施工,模板投入少,施工速度快,混凝土施工整体质量好,并且大大降低安全风险。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门架式滑翻一体模板提升系统,包括:模板单元(1)、施工操作单元(2)、顶升单元(3)、精控单元、养护单元和配套单元;
[0007]所述模板单元包括内外模板、移动天车和竖向调节杆;所述施工操作单元包括施工平台、内模修饰平台和外模修饰平台;所述顶升单元包括门架式提升架(4)和顶升机构(5),所述精控单元包括操控台和限位机构;所述养护单元为自动养护装置;所述配套单元包括电力线路以及防护结构;
[0008]所述门架式提升架为角钢桁架结构,整体呈门型,包括上层桁架、下层桁架和连接架,所述连接架将上层桁架和下层桁架连接为整体;所述顶升机构设置在门架式提升架的下部,包括升降套管、驱动电机、驱动伞齿轮、防脱支架、传动轴、传动伞齿轮、升降齿轮和升降轨道,驱动电机设置于升降套管的外管上,驱动伞齿轮固定连接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防脱支架固定于所述外管上,防脱支架的底部两侧设置斜向下撑爪,其与升降轨道两侧铰接设置的多层斜向上支撑块接触配合;传动轴设置在所述防脱支架上,传动伞齿轮固定连接
于传动轴的一端,驱动伞齿轮与传动伞齿轮啮合,升降齿轮固定连接于传动轴的另一端;升降轨道设置在升降套管的内管上,升降轨道的中央位置设置多层台阶与升降齿轮相啮合。
[0009]优选的,所述模板单元的移动天车架设在门架式提升架上,实现模板拆装的水平移动;所述内外模板的顶端均设置竖向调节杆,以实现内外模板的高度调节;竖向调节杆的顶端通过调节吊环设置在移动天车上。
[001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施工平台为顺桥向设置,由角钢组焊的桁架组成,上部设置连接钢板;外模修饰平台采用L50*6mm等边角钢与60*8mm扁钢组焊;内模修饰平台采用L50*6mm等边角钢组焊,表面铺设木板。
[001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斜向下撑爪在顶升过程中随防脱支架一起向上移动,在该过程中与铰接设置的各层斜向上支撑块的底部发生接触并使其向上翻折为与升降套管的方向平行;再向上顶升时斜向下撑爪与斜向上支撑块脱离,各层斜向上支撑块随即恢复原状;当顶升到位后,斜向下撑爪与该位置处的斜向上支撑块的顶面接触并搁置在其上,从而形成防脱结构,保证顶升作业的安全。
[001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操控台由电动机带动,内设警示铃,操作面上有电流表、电压表、压力表;顶升机构的顶升高度通过固定在升降套管上的限位机构固定。
[001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自动养护装置采取将蒸汽养护管沿门架式提升架固定后做成喷淋系统,并通过水泵增压输送。
[0014]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力线路按临时用电要求设置电力闸箱;所述防护结构采用统一标准和颜色。
[0015]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门架式滑翻一体模板提升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6]A.制作模板单元(1)、门架式提升架(4),并进行安装,随后组装施工操作单元(2)、顶升单元(3)、精控单元、养护单元和配套单元,使各单元就位;
[0017]B.调节模板单元(1)就位后,浇筑混凝土;
[0018]C.混凝土凝固后,调节竖向调节杆拆除内外模板;
[0019]D.控制顶升单元(3),使门架式滑翻一体模板提升系统爬升;
[0020]E.调节竖向调节杆,并控制内外模板就位,进行下一节段混凝土的浇筑施工;
[0021]F.重复步骤B

E,直至施工至墩顶,解体并拆除各单元。
[0022]优选的,在所述步骤A中,制作门架式提升架(4)时采取的焊接方法为:
[0023]1)将准备好的角钢料在安装胎架上完成组装,分别形成上层桁架和下层桁架;
[0024]2)分别采用CO2焊进行上层桁架和下层桁架的定位满焊焊缝的焊接;
[0025]3)将上层桁架吊装到点焊工位,固定夹紧;再将多个连接架的角钢构件与上层桁架定位并顶紧,利用焊枪完成上层桁架与角钢构件的定位点焊,定位点焊的间距及长度由焊前的预设值确定,由此在上层桁架的下方焊接好连接架;
[0026]4)将步骤3)中的结构解除固定,翻转180
°
,进行下层桁架与连接架的焊接。
[0027]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步骤4)中的焊接方式与步骤3)相同。
[002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9]1.本专利技术操作简单,适用于高墩施工;模板投入少,施工速度快,各工序不间断连续作业,效率高,能大大缩短工期;其施工的混凝土桥墩外观、垂直度易控制,倒角位置采用
弧形定型与侧模螺栓连接,能够解决倒角线形直顺问题;本专利技术施工平稳、安全、修饰方便、大大降低安全风险;且喷淋养生效果好,保证高墩混凝土质量。
[0030]2.本专利技术施工进度快、效率高;施工过程中能够确保拉杆受力,门架式提升架不变形;采用密封胶棒密封,不漏浆;外观接缝少、效果好。
[0031]3.本专利技术的翻滑一体模板顶升时,门架在顶升单元的支撑下立于已施工的墩柱之上,不会出现下坠;翻滑一体模板施工操作单元范围较大,且四周密闭空间,人员相对安全;且钢筋可以直接堆放在施工操作单元上,对设备依赖性较翻模低;施工时间为4.5m/3d,相比较现有施工技术功效高。
[0032]4.本专利技术中翻滑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门架式滑翻一体模板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板单元(1)、施工操作单元(2)、顶升单元(3)、精控单元、养护单元和配套单元;所述模板单元包括内外模板、移动天车和竖向调节杆;所述施工操作单元包括施工平台、内模修饰平台和外模修饰平台;所述顶升单元包括门架式提升架(4)和顶升机构(5),所述精控单元包括操控台和限位机构;所述养护单元为自动养护装置;所述配套单元包括电力线路以及防护结构;所述门架式提升架为角钢桁架结构,整体呈门型,包括上层桁架、下层桁架和连接架,所述连接架将上层桁架和下层桁架连接为整体;所述顶升机构设置在门架式提升架的下部,包括升降套管、驱动电机、驱动伞齿轮、防脱支架、传动轴、传动伞齿轮、升降齿轮和升降轨道,驱动电机设置于升降套管的外管上,驱动伞齿轮固定连接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防脱支架固定于所述外管上,防脱支架的底部两侧设置斜向下撑爪,其与升降轨道两侧铰接设置的多层斜向上支撑块接触配合;传动轴设置在所述防脱支架上,传动伞齿轮固定连接于传动轴的一端,驱动伞齿轮与传动伞齿轮啮合,升降齿轮固定连接于传动轴的另一端;升降轨道设置在升降套管的内管上,升降轨道的中央位置设置多层台阶与升降齿轮相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架式滑翻一体模板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单元的移动天车架设在门架式提升架上,实现模板拆装的水平移动;所述内外模板的顶端均设置竖向调节杆,以实现内外模板的高度调节;竖向调节杆的顶端通过调节吊环设置在移动天车上。3.根据权利要求1

2所述的门架式滑翻一体模板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平台为顺桥向设置,由角钢组焊的桁架组成,上部设置连接钢板;外模修饰平台采用L50*6mm等边角钢与60*8mm扁钢组焊;内模修饰平台采用L50*6mm等边角钢组焊,表面铺设木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架式滑翻一体模板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下撑爪在顶升过程中随防脱支架一起向上移动,在该过程中与铰接设置的各层斜向上支撑块的底部发生接触并使其向上翻折为与升降套管的方向平行;再向上顶升时斜向下撑爪与斜向上支撑块脱离,各层斜向上支撑块随即恢复原状;当顶升到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彦霄杨伟乐邸学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