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近红外二区荧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718315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近红外二区荧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近红外二区荧光化合物具有如式(Ⅰ)~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近红外二区荧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学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近红外二区荧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荧光成像技术由于具有无创、快速响应和高灵敏度等优点,在生物医学传感和成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直接显示各种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疾病发展的病理过程,同时定量检测与疾病诊断相关的各项指标,并通过目标特异性荧光探针在体内进行精确治疗。然而,常规荧光成像在可见光谱范围内存在严重的组织散射、吸收和自荧光,导致低信噪比和组织穿透深度不足。与可见光区相比,近红外一区(NIR

I)(650~900nm)的荧光成像技术具有组织穿透能力强、自荧光强度低、组织损伤小等优点,在近十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名称为一种近红外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中国专利提供的近红外发光材料可发射650~900nm的近红外光。虽然大量的近红外一区荧光成像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快速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红外二区(NIR

I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红外二区荧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如式(Ⅰ)~式(

)任一所示结构:其中,R1为生物标志物响应基团A或A

B

,B为自消除基团;R为靶向基团;n为0~50的整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近红外二区荧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标志物响应基团A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近红外二区荧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消除基团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近红外二区荧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靶向基团为
其中,0<n1<100,0<n2<100,R2为氢或炔丙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近红外二区荧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二区荧光化合物具有如下所示结构:6.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近红外二区荧光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式(8)所示结构的化合物8和式(12)所示结构的化合物12发生缩合反应,得到式(13)所示的化合物13;或式(12)所示结构的化合物12和式(15)所示结构的化合物15发生缩合反应,得到式(32)所示的化合物32;或式(12)所示结构的化合物12和式(17)所示结构的化合物17发生缩合反应,得到式(29)所示的化合物29;或式(12)所示结构的化合物12和式(16)所示结构的化合物16发生缩合反应,得到式(34)所示的化合物34;或式(12)所示结构的化合物12和式(18)所示结构的化合物18发生缩合反应,得到式(30)所示的化合物30;
或式(12)所示结构的化合物12和式(19)所示结构的化合物19发生缩合反应,得到式(28)所示的化合物28;或式(21)所示结构的化合物21和式(8)所示结构的化合物8发生缩合反应,得到式(33)所示的化合物33;或式(21)所示结构的化合物21和式(35)所示结构的化合物35发生缩合反应,得到式(31)所示的化合物31;S2.化合物13发生取代反应得到式(14)所示的化合物14,化合物14和R

H发生取代反应,即得如式(Ⅳ)所示近红外二区荧光化合物;或化合物32发生取代反应得到式(25)所示的化合物25,化合物25和R

H发生取代反应,即得如式(Ⅱ)所示近红外二区荧光化合物;或化合物29发生取代反应得到式(22)所示的化合物22,化合物22和R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佳国柳乂阮班康周娅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