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电路板配置方法,可解决现有转接式插座不便于使用及存在安全疑虑的问题。包括下列步骤:使一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一壳体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并形成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设置一交流电插座及凸伸一电源插脚在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且该交流电插座及该电源插脚并未位于该壳体的同一面;设置一第一电路板及一第二电路板在该壳体之中,使该第一电路板位于该第一侧的一第一容纳空间,该第二电路板位于该第二侧的一第二容纳空间;植设至少一直流电插座在该第一电路板及/或该第二电路板。以此,使该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达到配置平衡的功效。该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达到配置平衡的功效。该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达到配置平衡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电路板配置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电路板配置方法,尤其是指让交流电插座及电源插脚位于中央,第一电路板及第二电路板分别位于交流电插座的两侧,使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能具备较为均衡配重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利用直流电插座为电子装置进行充电的需求日益普遍,因此将交流电插座及直流电插座整合于一个转接插座的产品也日渐增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公告第CN201466427U号、第CN201541034U号、第CN206962155U号及第CN213936807U号所分别公开的转接插座,所述转接插座皆同时包含有交流电插口及直流电插口,且在所述转接插座的一侧设有要插接壁面插座的电源插脚,以此,使用者仅需要将上述转接插座的电源插脚插入壁面插座或其他交流电插座上,即可将不同用电型态的设备的电源插头分别插入上述转接插座的交流电插口及直流电插口之中,以同时取得电力。
[0003]尽管上述专利案的转接插座提供使用者可以同步使用交流电插口及直流电插口,但因为需要更多的直流电插口或供应更大瓦数的直流电,使得转接插座的电路板重量随之提升,目前已知转接插座的电路板为单片型态,且电源插脚位置与电路板的设置位置都未考虑配重的条件,当转接插座插于壁面插座后,偏置于一侧的电路板将对转接插座的电源插脚产生额外的力矩,影响转接插座插置后的牢固性,因此使用时较容易造成转接插座的意外脱落。尤其当电器或电子装置的插头插上转接插座后,因附加于转接插座的重量增加,加上前述电路板所产生的不当力矩,转接插座的电源插脚容易与壁面插座产生松动,造成接触不良,影响用电的安全性
[0004]请参阅图13及图14所揭示,现有的转接式插座Z0由于整体配重不均,一旦插上电器的插头F0后,将导致现有的转接式插座Z0不但会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壁面插座Q产生倾斜,而形成一第一倾斜角Z1(图13),也同样会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壁面插座Q的插接面Q1产生倾斜,而形成一第二倾斜角Z2(图14),该第一倾斜角Z1及第二倾斜角Z2的产生,将使现有的转接式插座Z0与壁面插座Q之间的接触不良,甚至使转接式插座Z0容易从壁面插座Q上脱落,影响用电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有鉴于目前的交直流电两用转接式插座存在上述缺失,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电路板配置方法,让交直流电两用转接式插座在可以提供交流电插座及直流电插座的条件下,又能兼顾交直流电两用转接式插座的整体配重,防止电路板对交直流电两用转接式插座产生不当的力矩,增加交直流电两用转接式插座插置时的稳定性。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电路板配置方法,包含下列步骤:使一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一壳体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使该壳体沿该第一方向形成一第
一侧与一第二侧,该壳体在该第一侧具备一第一容纳空间,该壳体在该第二侧具备一第二容纳空间;设置一交流电插座在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将凸伸于该壳体的一电源插脚设置在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之间,且该交流电插座及该电源插脚并未位于该壳体的同一面,该交流电插座直接或间接电性连接该电源插脚;设置一第一电路板及一第二电路板在该壳体之中,使该第一电路板位于该第一容纳空间,该第二电路板位于该第二容纳空间,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且该第一电路板直接或间接电性连接该电源插脚;植设至少一直流电插座在该第一电路板及/或该第二电路板,所述直流电插座外露于该壳体且位于该第一侧及/或该第二侧。
[0007]前述交流电插座与该电源插脚之间进一步配置有一开关。
[0008]上述开关位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
[000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将该壳体配置一正面及一背面,该电源插脚凸伸于该背面,该交流电插座包含有一第一交流电插座,该第一交流电插座位于该正面。
[00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在该壳体另配置有一侧面,该侧面位于该正面与该背面之间,该交流电插座包含有一第二交流电插座,将该第二交流电插座设置于该侧面,且该第二交流电插座位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之间。
[001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将该壳体沿一第二方向分为一上壳体及一下壳体,该正面位于该上壳体,该背面位于该下壳体。
[0012]根据上述技术特征,本专利技术可达成以下功效:
[0013]1.将电源插脚与交流电插座均设置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当电器的插头插上交流电插座时,电器的插头可以很接近电源插脚,使得电器的插头与电源线的总重量不会对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电源插脚产生过大的力矩,可以有效避免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在使用中意外脱离壁面插座的问题。
[0014]2.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上植设有电子零件,例如电容、电感、集成电路、压敏电阻及直流电插座等,因此具有一定的重量,将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分别配置在第一容纳空间与第二容纳空间中,可以有效配重,使得第一电路板对电源插脚所产生的力矩可以适当平衡第二电路板对电源插脚所产生的力矩,避免单一电路板偏置于电源插脚的一侧,进而产生单一力矩造成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配重不当的缺点。
[0015]3.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可以是完全相同的电路板,并具有相同数量的直流电插座,亦即交流电插座位于中央,直流电插座分别位于第一侧与第二侧,可以获得更佳的平衡效果。或者,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可以是不同供电瓦数的电路板,例如第一电路板为可提供20瓦直流电的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为可提供35瓦直流电的电路板,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虽然重量略有差异,但两者分别位于第一侧与第二侧,仍能有良好的平衡效果。或者,第一电路板配置交流直流转换电路所需的电子零件,第二电路板配置直流电插座与电源管理IC等零件,也能有效获得平衡效果。
[0016]4.开关也位于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可以有效避免该开关的重量对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电源插脚产生过大的力矩。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电路板配置方法的流程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立体外观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另一立体外观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立体分解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隐藏上壳体后的俯视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使用示意图一,示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插在壁面插座上。
[0023]图7为图6的右侧视图,示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贴齐壁面插座。
[0024]图8为本专利技术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使用示意图二,示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插在壁面插座后,再插入电器的插头。
[0025]图9为图8的右侧视图,示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仍贴齐壁面插座。
[0026]图10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立体外观图。
[0027]图11为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电路板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骤:使一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一壳体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使该壳体沿该第一方向形成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壳体在该第一侧具备一第一容纳空间,该壳体在该第二侧具备一第二容纳空间;设置一交流电插座在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将凸伸于该壳体的一电源插脚设置在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之间,且该交流电插座及该电源插脚并未位于该壳体的同一面,该交流电插座直接或间接电性连接该电源插脚;设置一第一电路板及一第二电路板在该壳体之中,使该第一电路板位于该第一容纳空间,该第二电路板位于该第二容纳空间,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且该第一电路板直接或间接电性连接该电源插脚;植设至少一直流电插座在该第一电路板及/或该第二电路板,所述直流电插座外露于该壳体且位于该第一侧及/或该第二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面式交直流电两用转接插座的电路板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俊豪,
申请(专利权)人:绿色点子创意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