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土体温度
‑
渗流
‑
沉降可视化观测试验系统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岩土体渗流
,尤其涉及一种岩土体温度
‑
渗流
‑
沉降可视化观测试验系统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降雨、融冰释水渗流是诱发岩土体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渗流过程中,岩土工程往往存在着显著的环境温度特点,从而使得岩土体的力学与渗流特征在常规的常温分析理论中难以精准体现。由于同时考虑温度变化和水力耦合的岩土体参数变化,现有的岩土体温度
‑
渗流耦合特征研究往往借助于模拟手段,少数岩土体室内渗流实验采用温度控制系统来控制所需环境温度条件。
[0003]一方面,常规岩土体渗流室内试验采用通过控制空气温度变化改变试样环境温度,其气体敏感度和试样接触性较差,且极易与外界空气混合,导致温度大幅度快速变化,难以确保高低温环境下的恒温效果。常规水浴锅主要用于实验室中温渍化学药品或生物制品,采用的冷浴液集制冷和渗透为一体,且水浴锅内的水为静止状态,无法产生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土体温度
‑
渗流
‑
沉降可视化观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温箱(1)、渗流柱(2)、冷浴液循环装置(3)、渗流加载装置(4)、集液装置(5)和数据采集装置(6);所述恒温箱(1)内设有升降组件(10),所述渗流柱(2)放置在所述升降组件(10)上,所述恒温箱(1)内壁上设有第一液位传感器(7)、第一温度传感器(8)和多个摄像头(9);所述冷浴液循环装置(3)通过循环管路(31)与所述恒温箱(1)相连通并构成循环回路,向恒温箱(1)提供恒温水浴环境,所述冷浴液循环装置的冷浴液为无色透明冷浴液;所述渗流加载装置(4)包括水箱(41)和双泵循环柱塞泵(42),所述双泵循环柱塞泵(42)的进口端与所述水箱(41)内部相连通,所述双泵循环柱塞泵(42)的出口端通过进液管(21)与所述渗流柱(2)的进液口相连通;所述水箱(41)内的渗透液采用染料或同位素材料进行标记;所述集液装置(5)包括集液筒(51)和电子称(52),所述集液筒(51)放置在所述电子称(52)上,所述集液筒(51)通过渗流管(22)与所述渗流柱(2)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渗流柱(2)的进液口设置有压力计(23);所述渗流柱(2)为透明无色渗流柱;所述数据采集装置(6)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8)、多个摄像头(9)、电子称(52)和压力计(23)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土体温度
‑
渗流
‑
沉降可视化观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浴液循环装置(3)包括箱体(32)、循环电机(33)、加热组件(34)、第二温度传感器(35)、第二液位传感器(36)、温度显示器(37)和第一控制器(38),所述循环电机(33)、加热组件(34)、第二温度传感器(35)、第二液位传感器(36)均设置在所述箱体(32)内,且均与所述第一控制器(38)电连接,所述温度显示器(37)设置在所述箱体(32)外,且与所述第一控制器(38)电连接;所述箱体(32)与所述恒温箱(1)通过所述循环管路(31)相连通,所述循环电机(33)与所述循环管路(31)相连通,以使得冷浴液在箱体(32)与所述恒温箱(1)之间循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土体温度
‑
渗流
‑
沉降可视化观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装置(5)还包括透明防护罩(53),所述透明防护罩(53)罩设在所述集液筒(5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雪萦,周佳庆,李长冬,顾东明,刘洪斌,陈恒卓,张佳俊,余海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