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离心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7209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离心泵,它包括形成有内腔的圆柱状主壳体,主壳体的一端连接有可相互流通的蜗壳体,且二者的连接处形成有放置叶轮的叶轮腔,蜗壳体的一侧流通连接有与主壳体长度方向相互垂直的出液喷嘴,主壳体的内腔中还设置有与主壳体内壁形成间隙的内壳体,内壳体通过隔板壁分隔形成左右两个空间,且左、右两个空间分别为气动单元、液体介质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离心泵结构的基础上改用压缩空气驱动,不易进杂质,不会滞留多余空气,还能避免隔膜泵的不良脉冲动能。避免隔膜泵的不良脉冲动能。避免隔膜泵的不良脉冲动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动离心泵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离心泵,尤其涉及一种气动离心泵,属于离心泵


技术介绍

[0002]在本领域中,离心泵的驱动方式大都是利用高速电机带动驱动轴驱动叶轮旋转,高速电机的造价高昂,转速不可调节,所以一种离心泵往往只能带动一种密度的液体介质,而且离心泵是利用伯努利定律进行运转,所以当离心泵的进料端中存在空气时,离心泵便无法将液体介质抽送上来,需要人工在喷口处添加液体介质以使离心泵正常运转,则需要安排人员看守离心泵,费时费力费工;
[0003]在此之上,在本领域中一些技术人员会使用气动隔膜泵代替离心泵,但气动隔膜泵由于结构构造的问题,其液体介质的喷出会形成脉冲动能,也就是一股一股的喷出,如此其适用范围大大缩窄,不能在喷涂等精细作业场景使用,并且气动隔膜泵的弹簧和顶针在一个脉冲行程中做功两次,大大增加了上述两种部件的损坏概率,事实也是如此;
[0004]当务之急需要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启动离心泵。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动离心泵。
[0006]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形成有内腔的圆柱状主壳体,主壳体的一端连接有可相互流通的蜗壳体,且二者的连接处形成有放置叶轮的叶轮腔,蜗壳体的一侧流通连接有与主壳体长度方向相互垂直的出液喷嘴,主壳体的内腔中还设置有与主壳体内壁形成间隙的内壳体,内壳体通过隔板壁分隔形成左右两个空间,且左、右两个空间分别为气动单元、液体介质单元。
[0007]进一步地,蜗壳体向外凸出形成有与主壳体长度方向一致的缓滞部,缓滞部呈中空的圆柱状,缓滞部的圆心与叶轮的圆心相对应。
[0008]进一步地,气动单元包括位于内壳体左空间内的压缩空气承压腔,压缩空气承压腔与叶轮腔之间通过呈一字形的压缩空气直排气道流通连接,压缩空气承压腔与叶轮腔之间还通过之字形的压缩空气回形气道流通连接,压缩空气承压腔远离蜗壳体的一端与贯穿主壳体的压缩空气进气端流通连接。
[0009]进一步地,液体介质单元包括位于内壳体右空间内的液体介质型腔,液体介质型腔与叶轮腔之间通过呈一字形的液体介质直排流道流通连接,液体介质型腔与叶轮腔之间还通过之字形的液体介质回形流道流通连接,液体介质型腔远离蜗壳体的一端与贯穿主壳体的液体介质进料端流通连接。
[0010]进一步地,叶轮通过位于内壳体中央的叶轮轴以及与叶轮轴相互配合的轴承转动连接在叶轮腔内。
[0011]进一步地,出液喷嘴的内壁上围绕有一圈堰流壁板,堰流壁板沿出液喷嘴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001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离心泵,在离心泵结构的基础上改用压缩空气驱动,解决电机离心泵容易进入杂质,多余空气对液体介质离心作用的影响,还避免隔膜泵的不良脉冲动能,不仅如此,还可以对离心泵进行调速,对气动单元和液体介质单元进行分离设置,相互独立,可靠性强,还可对各自流量大小进行调整,自由组合多种流量输出动能,还能应用于多种液体介质,适用范围广,气动单元和液体介质单元各自均为双流道设计,再次保证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稳定泵内的不良脉冲动能。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出液喷嘴和堰流壁板立体示意图。
[0015]图中:10、主壳体;11、内壳体;12、隔板壁;20、蜗壳体;21、缓滞部;22、叶轮腔;30、叶轮;31、叶轮轴;32、轴承;40、出液喷嘴;41、堰流壁板;50、气动单元;51、压缩空气进气端;52、压缩空气承压腔;53、压缩空气直排气道;54、压缩空气回形气道;60、液体介质单元;61、液体介质进料端;62、液体介质型腔;63、液体介质直排流道;64、液体介质回形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7]一种气动离心泵,它包括形成有内腔的圆柱状主壳体10,主壳体10的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开,其中,主壳体10敞开的一端连接有蜗壳体20,如此二者的连接处形成有叶轮腔22,叶轮腔22内连接有做自转运动的叶轮30,此外,蜗壳体20的一侧流通连接有与主壳体10长度方向相互垂直的出液喷嘴40。
[0018]基于上述结构,主壳体10的内腔中还设置有与主壳体10内壁形成间隙的内壳体11,内壳体11通过隔板壁12分隔形成左右两个空间,且左、右两个空间分别为气动单元50、液体介质单元60。
[0019]其中,气动单元50包括位于内壳体11左空间内的压缩空气承压腔52,压缩空气承压腔52为滞留压缩空气的腔体,使本技术在非工作状态下仍然保留有压缩空气,进而在下一次工作开始时可以立即进入作业状态,有效防止杂质进入,防止产生不良脉冲动能;
[0020]接着,压缩空气承压腔52与叶轮腔22之间通过呈一字形的压缩空气直排气道53流通连接,压缩空气承压腔52与叶轮腔22之间还通过之字形的压缩空气回形气道54流通连接,压缩空气承压腔52远离蜗壳体20的一端与贯穿主壳体10的压缩空气进气端51流通连接,如此为压缩空气形成完整的通路,此外,压缩空气回形气道54弯折点的前半段位于内壳体11内部,其弯折点的后半段便是内壳体11与主壳体10之间的间隙;
[0021]需要说明的是,压缩空气直排气道53的行程比压缩空气回形气道54短,在液体介质流动性强的情况下,则启用压缩空气直排气道53,使压缩空气快速进入叶轮腔22,带动叶轮30开始自转,进而开始作业,当液体介质流动性弱,则启用压缩空气回形气道54,延缓压缩空气进入叶轮腔22的时间,使之与弱流动性的液体介质进入叶轮腔22的时间相匹配,可以理解的是,压缩空气直排气道53、压缩空气回形气道54分别与叶轮腔22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开闭阀门,开闭阀门是一种成熟的现有技术,故此不对此进行论述,特此说明。
[0022]此外,可以通过调整压缩空气进气端51处的进气量调整叶轮30的转速,以达到对
离心泵进行调速的效果。
[0023]关于液体介质单元60的设置,具体有:
[0024]液体介质单元60包括位于内壳体11右空间内的液体介质型腔62,液体介质型腔62为液体介质提供快速供液的腔室,并且有利于控制液体介质进料端61的压力,接着,液体介质型腔62与叶轮腔22之间通过呈一字形的液体介质直排流道63流通连接,液体介质型腔62与叶轮腔22之间还通过之字形的液体介质回形流道64流通连接,液体介质型腔62远离蜗壳体20的一端与贯穿主壳体10的液体介质进料端61流通连接,如此为液体介质形成完整的通路,并且需要说明的是,液体介质回形流道64弯折点的前半段位于内壳体11内部,其弯折点的后半段便是内壳体11与主壳体10之间的间隙;
[0025]此外,液体介质直排流道63的行程比液体介质回形流道64短,如此可为不同流动性的液体介质提供两种选择,不仅如此,在长期使用后,液体介质中的杂质堵塞了其中一条流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动离心泵,它包括形成有内腔的圆柱状主壳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0)的一端连接有可相互流通的蜗壳体(20),且二者的连接处形成有放置叶轮(30)的叶轮腔(22),所述蜗壳体(20)的一侧流通连接有与主壳体(10)长度方向相互垂直的出液喷嘴(40),所述主壳体(10)的内腔中还设置有与主壳体(10)内壁形成间隙的内壳体(11),所述内壳体(11)通过隔板壁(12)分隔形成左右两个空间,且左、右两个空间分别为气动单元(50)、液体介质单元(6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体(20)向外凸出形成有与主壳体(10)长度方向一致的缓滞部(21),所述缓滞部(21)呈中空的圆柱状,缓滞部(21)的圆心与叶轮(30)的圆心相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单元(50)包括位于内壳体(11)左空间内的压缩空气承压腔(52),所述压缩空气承压腔(52)与叶轮腔(22)之间通过呈一字形的压缩空气直排气道(53)流通连接,压缩空气承压腔(52)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义兰刘飞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重恒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