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结合心电监护定位技术行皮下隧道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5662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B超结合心电监护定位技术行皮下隧道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方法,通过B超引导结合心电监护定位,行皮下双隧道技术经颈内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使用B超定位技术,直观显示血管结构,精准定位,提高穿刺成功率;并结合心电定位技术提高中心静脉置管一次性到位的概率,减少反复穿刺及辐射暴露给患者造成的伤害。将留置在颈内静脉的PICC导管的体表出口移至胸壁,改善患者舒适度,降低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后并发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B超结合心电监护定位技术行皮下隧道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B超结合心电监护定位技术行皮下隧道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方法,属于医疗操作


技术介绍

[0002]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做为一种安全、方便的静脉通路,已在临床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于需要化疗或输注高渗性、刺激性液体的患者来说,PICC更是首选的输液方式。临床上由于一些限制条件,如双侧上肢重度水肿、四肢肢体缺如、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肢血管解剖位置不佳、双侧乳腺癌术后等因素,患者无法经外周血管进行置管,而经颈内静脉穿刺是此类患者的首选静脉输液通道,但置入后导管出口位置影响患者的活动,也容易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造成非计划性拔管,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 PICC导管头端最佳位置为上腔静脉下1/3段,靠近右心房交界处(CAJ),此处血流量大,能确保药物迅速稀释而不造成血管损伤,并发症少,保证患者安全。目前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方法主要有胸部X线,CT和MR,腔内心电图和超声等。目前X线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是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B超结合心电监护定位技术行皮下隧道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B超引导结合心电监护定位,行皮下双隧道技术经颈内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操作步骤如下,步骤1、利用B超探头查看颈静脉以确定穿刺点,在穿刺点同一水平与锁骨中线上方1cm处确定为标记1,锁骨中线下方4cm

5cm处为导管的体表出口,从穿刺点至标记1为皮下隧道1,从标记1至体表出口为皮下隧道2,步骤2、测量预置管长度,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至第三肋间的距离为导管置入长度,步骤3、连接心电监护仪并将其调至II导联,监护模式调至手术模式,待心电图波形基线稳定后开始记录,步骤4、消毒穿刺点、标记1和体表出口三角区域周围皮肤,建立最大化无菌屏障,暴露穿刺部位,步骤5、利用无菌探头罩安放B超探头,将其无菌化操作,步骤6、在B超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沿穿刺针送入引导导丝,撤除穿刺针,将置管口直径稍微扩大,步骤7、沿引导导丝送入带扩张器的可撕裂血管鞘,退出引导导丝及扩张器,经可撕裂血管鞘送入导管至体内约10cm,撤除可撕裂血管鞘,抽回血并冲管,步骤8、建立腔内心电图导联,引导腔内心电图,根据P波变化进行PICC尖端定位,确定导管头端最佳位置以及导管置入长度,步骤9、建双隧道:皮下隧道1构建:取皮下隧道针由标记1穿入皮下,从穿刺点引出,将导管经皮下隧道1由标记1拉出,确认置管长度,皮下隧道2构建:取皮下隧道针由体表出口穿入皮下,从标记1引出,将导管经皮下隧道2由体表出口拉出,确认置管长度,步骤10、在导管体表出口处留长以修剪导管,安装连接器和输液接头,将导管体表出口、穿刺点以及标记1无菌化处理后固定,步骤11、置管后,行X线胸部摄片以观察和记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超结合心电监护定位技术行皮下隧道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B超探头放置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胸骨头及锁骨内1/3处构成的三角区域内,查看到一个大的易塌陷无回声结构是颈静脉,通过其确定穿刺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超结合心电监护定位技术行皮下隧道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心电监护仪采用三导联系统,将白色、黑色、红色导联分别贴于右侧上肢肩峰下(RA)、左侧上肢肩峰下(LA)、左腋中线与左肋下缘连接处(LL),并将其调至II导联,监护模式调至手术模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超结合心电监护定位技术行皮下隧道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用75%酒精和碘伏消毒穿刺点、标记1和体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丽君郑海棠林兰珍林霞朱碧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