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包括固定板主体以及固定螺钉,固定板主体通过固定螺钉与椎体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固定板主体包括椎体接触面与组织接触面,椎体接触面与组织接触面不平行设置,优选地,椎体接触面与组织接触面均为曲面,椎体接触面的曲率半径小于等于组织接触面的曲率半径。固定板主体包括实体部与疏松部,实体部与疏松部固定连接,实体部设置于靠近组织接触面的一侧,疏松部设置于靠近椎体接触面的一侧。本申请一方面与椎体更好的贴合以及相对于椎体产生更大的摩擦力,另一方面与肌肉组织的接触面更平滑,减小摩擦力,因此提高了颈椎前路固定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脊柱外科植入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对颈椎肿瘤疾病、颈椎骨折脱位以及颈椎畸形等脊柱外科手术的治疗中,颈椎前路固定系统是常用的用于相邻椎体进行固定连接、重建颈椎生物力学功能的手术植入物。
[0003]颈椎前路固定系统通常由固定板主体以及固定螺钉组成。固定板主体沿颈椎方向延伸,并通过数个固定螺钉将相邻接的2
‑
3个椎体互相固定。由于固定板主体是额外附着在椎体外表面的,相当于将椎体“增厚”了一定程度,因此对原本紧贴椎体的食管、血管、神经以及肌肉组织等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食管在蠕动的过程中将产生较大位移从而形成与椎体表面的摩擦,更是放大了这种影响,影响手术预后效果。为了减小这种影响,通常的做法是将固定板主体做得足够的薄。但是固定板主体的强度受到材料的限制,其厚度存在一定的极限,在此极限下继续减小厚度,则整个固定系统稳定性会受到影响,产生断裂的风险。另一个减小影响的手段是改善固定板主体与椎体表面的贴合程度。具体的做法通常为在生产制造固定板主体时,将其预弯折一定的角度,使得其横断面形成一个与椎体横断面轮廓接近的曲线,减小固定板主体与椎体之间的间隙从而改善其贴合度。
[0004]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固定板主体通常为一个金属薄片,常用的材料包括不锈钢、钛合金等等。其上下表面大致呈平行状态,其中一个表面与椎体接触,为椎体接触面;另一个表面与肌肉组织接触,为组织接触面。在对固定板主体进行预弯操作后,组织接触面与椎体接触面同时随之弯曲。尽管椎体接触面在弯曲后有利于固定板主体与椎体的贴合,但是组织接触面在弯曲后,变得“突出”反而不利于与肌肉或血管组织的贴合。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椎体接触面与组织接触面无法兼顾贴合的技术问题。
[0005]此外,颈椎前路固定系统植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震动或其他原因引起固定螺钉移位,导致该植入物发生各种形式的失效。常见的失效形式包括锁定不牢固、螺钉凸出板体、部分螺钉脱落、板体偏斜等等。
[0006]引起各种移位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固定板主体与椎体之间的相对摩擦系数不够使得现有技术中的减材加工工艺形成的所谓粗糙表面无法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因此还需要一种更优秀的粗糙表面来提供足够的稳定性。
[0007]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包括固定板主体以及固定螺钉,所述固定板主体通过所述固定螺钉与椎体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
述固定板主体包括椎体接触面与组织接触面,所述椎体接触面与所述组织接触面不平行设置。
[0009]进一步地,所述椎体接触面与所述组织接触面均为曲面,所述椎体接触面的曲率半径小于等于所述组织接触面的曲率半径。
[0010]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主体包括实体部与疏松部,所述实体部与所述疏松部固定连接,所述实体部设置于靠近所述组织接触面的一侧,所述疏松部设置于靠近所述椎体接触面的一侧。
[0011]进一步地,所述实体部的厚度为2mm
‑
2.4mm,所述疏松部的厚度为0.1mm
‑
0.3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疏松部为骨小梁结构。
[0013]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主体包括螺钉孔,所述螺钉孔用于容纳所述固定螺钉,所述固定螺钉贯穿所述螺钉孔,以实现所述固定板主体与椎体的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地,包括8个所述螺钉孔。
[0015]进一步地,所述颈椎前路固定系统还包括遮挡部,所述遮挡部与所述固定板主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遮挡部用于防止所述固定螺钉通过或退出所述螺钉孔。
[001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主体还包括遮挡部容纳槽,所述遮挡部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遮挡部,所述遮挡部容纳槽与所述螺钉孔部分重叠设置。
[00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3D打印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4个所述遮挡部容纳槽,每1个所述遮挡部容纳槽分别与2个所述螺钉孔部分重叠设置。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技术效果:
[0019]1、本申请提供的基于3D打印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由于其固定板主体的椎体接触面的曲率半径小于组织接触面的曲率半径,使得其能够在与颈椎椎体进行良好贴合的同时,与肌肉器官组织接触的面更平整,能够减小相对移动摩擦带来的异物感。
[0020]2、本申请提供的基于3D打印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其固定板主体设置有实体部与疏松部,其中实体部具有较光滑的表面,与肌肉器官组织接触,疏松部具有较粗糙的表面,摩擦系数较大,与椎体接触。使得肌肉器官蠕动时给固定板主体带来较小的摩擦力,同时固定板主体与椎体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以此增强颈椎前路固定系统的稳定性。
[0021]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椎体接触面与椎体的良好贴合与摩擦系数的增大,以及组织接触面相对于肌肉组织的平整与光滑相结合,在共同作用下最终达成了增加颈前路固定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0022]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申请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横断面视图;
[0026]图4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横断面视图;
[0027]图5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椎体接触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申请的多个优选实施方式,使其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方式来得以体现,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方式。
[0029]实施例1
[0030]本实施例为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用于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将相邻或相近的颈椎椎体固定连接。颈椎前路固定系统包括多节段的固定板主体1以及数个固定螺钉,固定板主体1通过固定螺钉附接到颈椎椎体上。固定板主体1的节段数量与固定的椎体数量对应,通常每一个椎体上钉入两个固定螺钉。固定板主体1由金属制成,总体呈刚性薄片状,使得与其固定连接的椎体互相之间同样固定连接。
[0031]如图1、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固定板主体1的结构示意图。固定板主体1为金属薄片状,总体呈狭长型。包括螺钉孔11,固定螺钉穿过螺钉孔11并钻入椎体,以实现固定板主体1与椎体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固定板主体1为四节段,即将四个相邻椎体互相连接固定,因此设置有8个螺钉孔11。沿着固定板主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每隔2cm左右设置2个螺钉孔11。
[0032]固定板主体1还包括数个减重开口12。减重开口12通过将固定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3D打印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包括固定板主体以及固定螺钉,所述固定板主体通过所述固定螺钉与椎体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主体包括椎体接触面与组织接触面,所述椎体接触面与所述组织接触面不平行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3D打印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椎体接触面与所述组织接触面均为曲面,所述椎体接触面的曲率半径小于等于所述组织接触面的曲率半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3D打印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主体包括实体部与疏松部,所述实体部与所述疏松部固定连接,所述实体部设置于靠近所述组织接触面的一侧,所述疏松部设置于靠近所述椎体接触面的一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3D打印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实体部的厚度为2mm
‑
2.4mm,所述疏松部的厚度为0.1mm
‑
0.3mm。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3D打印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昕健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