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4603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矿山硐室塌空区加固措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步骤一、确定处理区域;步骤二、设置壁座;步骤三、塌空区充填;步骤四、塌方段挖掘;步骤五、正常段挖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能够对塌空区及正常段进行补充加固、充填施工,有利于安全、顺利通过塌方段。此外,通过增设壁座、充填塌空区及加固模板,有效的增加了此区域的整体稳定性,在有限空间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通过区域,避免了事件进一步扩大。避免了事件进一步扩大。避免了事件进一步扩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矿山硐室塌空区加固措施
,具体为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矿山工程在施工遇围岩等级Ⅳ及以上或构造断层破碎带时极发生岩体片帮、塌落、变形等现象,尤其是在硐室施工过程中,受限于有限空间,采用常规的支护方法,不能完全保障顺利通过塌空区,容易出现反复支护现象,安全风险大。
[000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能够对塌空区及正常段进行补充加固、充填施工,有利于安全、顺利通过塌方段。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一、确定处理区域;
[0008]在井下硐室踏空区之上划定出25m以上的处理区域;
[0009]步骤二、设置壁座;
[0010]在踏空区上方的处理区域内设置壁座,同时浇筑钢筋钢纤维混凝土壁座支护;
[0011]步骤三、塌空区充填;
[0012]在塌空区内充填混凝土,浇筑期间安装螺纹钢;
[0013]步骤四、塌方段挖掘;
[0014]塌方段采用短掘短临时支护施工,支护形式为槽钢拱圈锚网喷;
[0015]步骤五、正常段挖掘;
[0016]正常段挖掘也采用短掘短临时支护施工,支护形式为槽钢拱圈锚网喷,直至挖掘到底部。
[0017]优选地,还包括以下步骤:
[0018]步骤六、安全防护;
[0019]在井口处均匀钻进4个锚固孔,锚固孔内安装圆钢锚杆,锚杆深入岩体,锚杆为圆钢;将钢丝绳护绳一端固定在锚杆的圆环上,用3个绳卡固定牢固,钢丝绳护绳另一端弯成环形,用3个绳卡固定牢固。
[0020]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二设置壁座中:
[0021]所述壁座高度为1.8m

2.0m,且对称设置。
[0022]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三塌空区充填中:
[0023]所述混凝土标号C25,所述螺纹钢为2..5m~5m。
[0024]优选地,在所述步骤四塌方段挖掘中:
[0025]挖掘过程中掘进规格较掘进断面直径加宽200mm。
[0026]优选地,在所述步骤四塌方段挖掘中:
[0027]槽钢规格为[12,间距1m,槽钢拱圈间用Φ32圆钢连接,间距1.5m,槽钢拱圈利用Φ20树脂锚杆与井壁固定,锚杆长度1.5m,间距1.5m。
[0028]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五正常段挖掘挖掘中:
[0029]槽钢规格为[12,间距1m,槽钢拱圈间用Φ32圆钢连接,间距1.5m,槽钢拱圈利用Φ20树脂锚杆与井壁固定,锚杆长度1.5m,间距1.5m。
[0030]优选地,在所述步骤六安全防护中:
[0031]所述锚固孔的孔径40mm,孔深1m,锚杆深入岩体1m,锚杆为Φ32mm圆钢。
[0032]优选地,在所述步骤六安全防护中:
[0033]锚杆一端冷弯加固成环状,环口闭合,锚杆另一端加工为胀楔形。
[00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能够对塌空区及正常段进行补充加固、充填施工,有利于安全、顺利通过塌方段。此外,通过增设壁座、充填塌空区及加固模板,有效的增加了此区域的整体稳定性,在有限空间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通过区域,避免了事件进一步扩大。
[0035]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3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中井下硐室塌空区及塌方段整体设置的示意图。
[003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中壁座设置的示意图。
[003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中塌方段充填施工的示意图。
[004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中塌方段支护的示意图。
[0041]图中示意如下:
[0042]1、钢筋钢纤维混凝土;2、壁座;3、踏空区;4、溜灰管;5、混凝土;6、树脂锚杆;7、圆钢;8、槽钢;9、锚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
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5]步骤一、确定处理区域;
[0046]如图1所示,根据施工过程中实际测量及围岩预测情况,在井下硐室踏空区3之上划定出25m以上的处理区域。
[0047]步骤二、设置壁座;
[0048]如图2所示,在踏空区3上方的处理区域内设置壁座,同时浇筑钢筋钢纤维混凝土1壁座支护;
[0049]在本步骤中,钢筋钢纤维混凝土1壁座支护,位置设在井下硐室塌空区上方20

25m,该支护通过对称设置的壁座2固定,该壁座2高度为1.8m

2.0m
[0050]在本步骤中,通过此段钢筋钢纤维混凝土1支护,有利于隔断上方,有利于下步工序的施工。
[0051]步骤三、塌空区充填;
[0052]在塌空区内充填混凝土5,该混凝土5通过溜灰管4进行浇筑,浇筑期间安装螺纹钢;
[0053]如图3所示,在本步骤中,在塌空区内充填同标号混凝土5,浇筑期间安装不规则20螺纹钢,长度为2.5m~5m。
[0054]步骤四、塌方段挖掘;
[0055]塌方段采用短掘短临时支护施工,支护形式为槽钢拱圈锚网喷;
[0056]如图4所示,在本步骤中,塌方段采用短掘短临时支护施工,掘进规格较设计掘进断面直径加宽200mm,支护形式为槽钢8拱圈锚网喷,槽钢8规格为[12,间距1m,槽钢8拱圈间用Φ32圆钢7连接,间距1.5m,利用Φ20树脂锚杆6与井壁固定,锚杆长度1.5m,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处理区域;在井下硐室踏空区之上划定出25m以上的处理区域;步骤二、设置壁座;在踏空区上方的处理区域内设置壁座,同时浇筑钢筋钢纤维混凝土壁座支护;步骤三、塌空区充填;在塌空区内充填混凝土,浇筑期间安装螺纹钢;步骤四、塌方段挖掘;塌方段采用短掘短临时支护施工,支护形式为槽钢拱圈锚网喷;步骤五、正常段挖掘;正常段挖掘也采用短掘短临时支护施工,支护形式为槽钢拱圈锚网喷,直至挖掘到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六、安全防护;在井口处均匀钻进4个锚固孔,锚固孔内安装圆钢锚杆,锚杆深入岩体,锚杆为圆钢;将钢丝绳护绳一端固定在锚杆的圆环上,用3个绳卡固定牢固,钢丝绳护绳另一端弯成环形,用3个绳卡固定牢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二设置壁座中:所述壁座高度为1.8m

2.0m,且对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井下硐室塌空区加固、充填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三塌空区充填中:所述混凝土标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家辉高香彩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