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4586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属于输配电技术领域,具体方法包括:步骤一: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历史用电数据;步骤二:基于历史用电数据建立用户自弹性模型和用户电负荷需求响应交叉弹性模型;步骤三:确定综合需求弹性模型和需求价格弹性矩阵;步骤四:基于历史用电数据、综合需求弹性模型和需求价格弹性矩阵建立价格需求模型;步骤五:根据价格需求模型对目标区域内用户的电价进行动态调整,并将调整后的电价及时的通知对应用户;利用需求价格响应矩阵建立用电量和电价的函数关系,从市场用电侧角度,基于需求响应原理提出了利用电力定价来调节用电需求的调控方案,以达到调整削峰填谷,提高供电稳定性。定性。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输配电
,具体是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不论是独立使用还是并网发电,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主要由电子元器件构成,但不涉及机械部件。
[0003]但是光伏能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等特点,并入电网后会影响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增加机组容量或建立储能站来保障系统运行,然而,这种方法会额外增加成本;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方案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具体方法包括:
[0007]步骤一: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历史用电数据;
[0008]步骤二:基于历史用电数据建立用户自弹性模型和用户电负荷需求响应交叉弹性模型;
[0009]在第t个时间段内,供电价格为P(t),用户电负荷需求量为Q(t),现决定实行价格型需求响应手段调整负荷,在仅考虑自弹性需求的条件下,改变电价方案后,该时段的电价变为P

(t),对应的负荷水平为Q

(t);
[0010]步骤三:确定综合需求弹性模型和需求价格弹性矩阵;
[0011]步骤四:基于历史用电数据、综合需求弹性模型和需求价格弹性矩阵建立价格需求模型;
[0012]步骤五:根据价格需求模型对目标区域内用户的电价进行动态调整,并将调整后的电价及时的通知对应用户。
[0013]进一步地,用户自弹性模型为:其中ε为系弹性系数,ε(t,t)为t时段的自弹性系数。
[0014]进一步地,用户电负荷需求响应交叉弹性模型为:其中ε(t,s)为s时段对t时段的交叉弹性系数。
[0015]进一步地,ΔQ=Q'

Q,ΔP=P'

P;
[0016]其中,ΔQ电负荷变化量;ΔP电价变化量;P原始电价;P'改变后的电价;Q原始负荷;Q'价格变动后电负荷;
[0017]进一步地,综合需求弹性模型为:
[0018]进一步地,需求价格弹性矩阵为:
[0019]进一步地,还包括:
[0020]步骤六:标记目标区域内的各个单元区域,动态获取各单元区域内用户的用电满意度;
[0021]步骤七:根据获得的用电满意度进行单元区域的合并,获得独行区域;
[0022]步骤八:将各个独行区域内的独行用户进行区别调整。
[0023]进一步地,根据获得的用电满意度进行单元区域的合并的方法包括:
[0024]将用电满意度低于阈值X1的用户标记为独行用户,计算独行用户对应的个人综合值,计算单元区域内独行用户对应个人综合值的平均值,将计算的平均值标记为单元值,基于各单元区域的单元值和单元区域之间的距离进行单元区域的聚类,将获得的聚类标记为独行区域。
[0025]进一步地,计算独行用户对应的个人综合值的方法包括:
[0026]获取在通过价格需求模型进行电价调整后的独行用户用电数据,根据获得的独行用户用电数据评估对应的修正度,将独行用户标记为i,其中i=1、2、
……
、n,n为正整数;将独行用户的用电满意度和修正度分别标记为YDi和XZi,根据公式QZi=b1
×
XZi+b2
×
YDi计算对应的个人综合值,其中b1、b2均为比例系数,取值范围为0<b1≤1,0<b2≤1。
[0027]进一步地,对独行区域内的更新时间进行调整的方法包括:
[0028]获取原目标区域对应的更新时间,标记为初始时间,获取独行区域内各独行用户对更新时间的意见反馈,整合所有的意见反馈,标记为分析数据,对分析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对应的调整时间,识别分析数据对应的独行用户数量在对应独行区域内所有独行用户数量的占比,根据获得占比匹配对应的调整系数,根据公式SM=SP+SZ
×
α计算对应的更新时间,其中SP为初始时间,SZ为调整时间,α为调整系数。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0]依据用户用电量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特性,通过等效负荷将一天划分为t个时段,利用需求价格响应矩阵建立用电量和电价的函数关系;从市场用电侧角度,基于需求响应原理提出了利用电力定价来调节用电需求的调控方案,以达到调整削峰填谷,提高供电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具体方法包括:
[0035]步骤一: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历史用电数据;
[0036]目标区域即为需要进行控制管理的用电区域;历史用电数据包括电价变化数据、单一用户用电数据等在本专利技术中可能用到的历史数据。
[0037]步骤二:基于历史用电数据建立用户自弹性模型和用户电负荷需求响应交叉弹性模型。
[0038]假设在某日第t个时间段内,供电价格为P(t),用户电负荷需求量为Q(t),现决定实行价格型需求响应(PDR)手段调整负荷,在仅考虑自弹性需求的条件下,改变电价方案后,该时段的电价变为P

(t),对应的负荷水平为Q

(t);
[0039]用户自弹性模型为:
[0040]用户电负荷需求响应交叉弹性模型为:
[0041]其中ε为系弹性系数,ε(t,t)为t时段的自弹性系数,ε(t,s)为s时段对t时段的交叉弹性系数;t为一天中的某个时段,一般将一天分为7个时段;
[0042]ΔQ=Q'

Q,ΔP=P'

P;
[0043]其中,ΔQ电负荷变化量;ΔP电价变化量;P原始电价;P'改变后的电价;Q原始负荷;Q'价格变动后电负荷。
[0044][0045]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受到价格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方法包括:步骤一: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历史用电数据;步骤二:基于历史用电数据建立用户自弹性模型和用户电负荷需求响应交叉弹性模型;在第t个时间段内,供电价格为P(t),用户电负荷需求量为Q(t),现决定实行价格型需求响应手段调整负荷,在仅考虑自弹性需求的条件下,改变电价方案后,该时段的电价变为P

(t),对应的负荷水平为Q

(t);步骤三:确定综合需求弹性模型和需求价格弹性矩阵;步骤四:基于历史用电数据、综合需求弹性模型和需求价格弹性矩阵建立价格需求模型;步骤五:根据价格需求模型对目标区域内用户的电价进行动态调整,并将调整后的电价及时的通知对应用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户自弹性模型为:其中ε为系弹性系数,ε(t,t)为t时段的自弹性系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户电负荷需求响应交叉弹性模型为:其中ε(t,s)为s时段对t时段的交叉弹性系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ΔQ=Q'

Q,ΔP=P'

P;其中,ΔQ电负荷变化量;ΔP电价变化量;P原始电价;P'改变后的电价;Q原始负荷;Q'价格变动后电负荷;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综合需求弹性模型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
于,需求价格弹性矩阵为:7.根据权利要求1

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辅助服务交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六:标记目标区域内的各个单元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敏李洋刘欢赵建军李省王楠杨小龙孟欣欣刘佳林孔乾坤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