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选育方法及养殖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了选育与养殖出偏修长体型占比高的大口黑鲈,提供了一种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的选育方法及养殖方法,通过以偏细长体型标准和体重为指标进行连续选育,经过4年时间筛选得到明显增加偏长体型大口黑鲈占比的大口黑鲈种群,同时饲喂含蒲公英、马齿苋、野菊花的饲料结合水质处理,养殖出体型均一,偏修长体型占比多的成鱼群,大大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大规模推广应用。大规模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的选育方法及养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选育方法及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大口黑鲈2021年产量达到70.2万吨,比2020年增长13.3%,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2.65%,增长0.25%。作为我国重要的特色淡水养殖鱼类,适宜1
‑
36℃水温下生存,因此广泛养殖于广东、四川、江苏和新疆等地,养殖区域遍布全国。近年来,由于种质退化、人工选择、饵料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养殖的大口黑鲈种群内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按体型可分为偏短圆型和偏修长型两类。鱼贩塘口收鱼的时候更喜爱体型偏修长型大口黑鲈。通货收购时,如果偏短圆形大口黑鲈占比高于30%,塘口价将会低2~3元/斤;而偏修长型大口黑鲈占比超过90%时,市场接受度更高,往往可以加价0.5~1元/斤销售。可见,大口黑鲈的体型直接影响养殖户的销售利润。因此,选育生长快且偏修长体型的大口黑鲈,并且提高此类体型大口黑鲈占比成为养殖户迫切需求。
[0003]另外,养殖过程中饵料投喂与水质也可能影响大口黑鲈的生长和体型发育。大口黑鲈原属于肉食性鱼类,肠道较短,对于高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率比较低。然而,很多大口黑鲈饲料都是高蛋白、高糖和高脂肪的。蛋白质含量过高,不仅会造成饲料蛋白质资源的浪费,还能引起大口黑鲈肝胆病化,鱼体肥胖,增加池塘水质管理的压力。过高的蛋白质含量鱼类代谢不了,便会向水体中排泄更多的有机废物,既增加了成本,又造成了对水环境的破坏,形成富营养化的肥水。
专利技术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选育方法及养殖方法,通过连续选育可以明显提高养殖群体中大口黑鲈偏修长体型的占比。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大口黑鲈P0代群体内自交,繁育F1代,待F1代体重长至100~600g时,以偏细长体型标准和体重为指标筛选F1代种鱼;
[0007]以所述F1代种鱼为亲本进行配对繁育,对得到的F2代至F5代以所述偏细长体型标准和体重为指标分别进行筛选;
[0008]所述偏细长体型标准为体长与体高的比值和体长与尾柄长的比值;
[0009]所述体长与体高的比值为2.50~3.00;
[0010]所述体长与尾柄长的比值为4.20~5.10。
[0011]优选的,所述筛选的次数包括2~3次。
[0012]优选的,当筛选两次时,待F1代体重长至100~150g时进行第一次筛选,在符合偏细长体型标准的情况下选择体重由高到低排名前55%~65%的F1代形成目标种群,待所述目标种群中F1代个体体重长至450~600g时进行第二次筛选,在符合偏细长体型标准的情
况下选择体重由高到低排名前8%~12%的F1代。
[0013]优选的,在第一次筛选时,选择体重排名前60%的F1代形成目标种群;
[0014]在第二次筛选,选择体重排名前10%的F1代。
[0015]优选的,在F1~F5代每世代筛选过程中,近交系数平均增量控制在1%以下。
[0016]优选的,控制近交系数的方法为根据PIT标记查明父母本,根据公式I计算近交系数
[0017][0018]式中,F
x
表示个体x的近交系数;1/2表示各代遗传结构的半数;n1表示父亲到共同祖先的代数;n2表示母亲到共同祖先的代数;F
A
表示共同祖先自身的近交系数;n1+n2+1=N为亲本相关通径链中的个体数;
[0019]所述PIT标记在F1代体重长至10~20g时注射。
[0020]优选的,F1~F5代每世代筛选的种鱼数量不低于400尾。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针对所述方法选育的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2]对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饲喂改造饲料,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和净化水质;
[0023]所述改造饲料包括中草药和基础饲料;所述中草药的质量占所述基础饲料的0.8~1.2%;
[0024]所述中草药包括蒲公英、马齿苋和野菊花;
[0025]所述蒲公英、马齿苋和野菊花的质量比为(0.8~1.2):(1.6~2.4):(0.6~1.4)。
[0026]优选的,所述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的方法为每隔1周泼洒EM菌液1次;
[0027]所述EM菌液的终浓度为0.5~1公斤/亩。
[0028]优选的,所述净化水质的方法为放养白鲢和花鲢;所述白鲢的放养密度为30~50尾/亩;所述花鲢的放养密度为20~40尾/亩。
[002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的选育方法,是以体型显著相关的体长、体高和尾柄长显著相关的3个指标来定义偏细长体型,同时结合体重优势进行连续选育可以明显提高养殖群体中偏修长体型比例,经过5代选育,培育出体型好生长速度快的大口黑鲈新品种。由实施例结果可知,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选育方法,能够大幅度提高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的占比,目标体型比例达到85%以上,明显优于常规方法得到的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的比例(65%),选育组目标体型的占比比对照组提高了30.76%以上。可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选育方法,有利于养殖出体型均一,偏修长体型占比多的成鱼,大大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003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的养殖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养殖阶段向饲料中添加蒲公英、马齿苋和野菊花中药材结合水质处理,能有效提高大口黑鲈的体重,实施例结果显示,养殖150d后,选育组大口黑鲈的体重比对照组提高了10.09%以上,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同时,通过向饲料中添加中药材,还能显著降低鱼体腹部脂肪富集程度,以及降低成鱼肝部和内脏脂肪堆积,进一步改善大口黑鲈的体型。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大口黑鲈形态指标测量标准图;
[0032]图2为几种常见体型的大口黑鲈体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4]大口黑鲈P0代群体内自交,繁育F1代,待F1代体重长至100~600g时,以偏细长体型标准和体重为指标筛选F1代种鱼;
[0035]以所述F1代种鱼为亲本进行配对繁育,对得到的F2代至F5代以所述偏细长体型标准和体重为指标分别进行筛选;
[0036]所述偏细长体型标准为体长与体高的比值和体长与尾柄长的比值;
[0037]所述体长与体高的比值为2.50~3.00;
[0038]所述体长与尾柄长的比值为4.20~5.10。
[0039]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偏细长体型标准中涉及的体长、体高以及尾柄长均与体型结果呈显著相关,而其他形态指标(包括全长、头长、尾柄高、眼径等)与体型不呈显著相关性。形态指标中体长、体高、尾柄长全长、头长、尾柄高、眼径等指标的测量标准见图1,采用常规测量方法即可。依据每条鱼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大口黑鲈P0代群体内自交,繁育F1代,待F1代体重长至100~600g时,以偏细长体型标准和体重为指标筛选F1代种鱼;以所述F1代种鱼为亲本进行配对繁育,对得到的F2代至F5代以所述偏细长体型标准和体重为指标分别进行筛选;所述偏细长体型标准为体长与体高的比值和体长与尾柄长的比值;所述体长与体高的比值为2.50~3.00;所述体长与尾柄长的比值为4.20~5.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筛选的次数包括2~3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筛选两次时,待F1代体重长至100~150g时进行第一次筛选,在符合偏细长体型标准的情况下选择体重由高到低排名前55%~65%的F1代形成目标种群,待所述目标种群中F1代个体体重长至450~600g时进行第二次筛选,在符合偏细长体型标准的情况下选择体重由高到低排名前8%~12%的F1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次筛选时,选择体重排名前60%的F1代形成目标种群;在第二次筛选,选择体重排名前10%的F1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偏细长体型大口黑鲈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F1~F5代每世代筛选过程中,近交系数平均增量控制在1%以下。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偏细长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强俊,王庆春,徐钢春,李岩,周国勤,陶易凡,许爱国,路思琦,张红英,徐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