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油脂润滑系统及动力设备,包括油脂罐和泵体,油脂罐内设主活塞,将油脂罐的内腔分隔为罐液压腔和罐油脂腔;泵体内设有液压驱动机构、油脂驱动机构及油控机构;油脂驱动机构包括油脂柱塞、第一油脂腔及第二油脂腔,第一油脂腔与罐油脂腔连通,第二油脂腔与系统输出端连通;油控机构用于控制两油脂腔的连通;主活塞用于受驱压缩罐油脂腔补油至第一油脂腔内;液压驱动机构用于受外部液压油驱动并传动至油控机构,通道关闭前向第一油脂腔补油并使其同步补入第二油脂腔,通道关闭后继续补油至第一油脂腔内利用压力差驱动油脂柱塞动作将第二油脂腔压缩输出润滑油至输出端外,不需依靠柱塞回程产生负压吸油避免吸空,适用于高粘度油脂。适用于高粘度油脂。适用于高粘度油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脂润滑系统及动力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润滑泵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油脂润滑系统及动力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液压驱动的油脂润滑系统是一种以液压力作为动力源来输出油脂的设备。
[0003]目前,液压驱动的油脂润滑系统主要是柱塞式的,其驱动柱塞的机构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液压马达驱动的回转式的,此类型的润滑泵体积较大、结构复杂、成本高,一般通过改变马达转速实现泵输出流量的调节;另一种是液压油缸驱动的直线往复式的,此类型的润滑泵体积较小、结构简单,一般通过改变油缸运动频次实现泵输出流量的调节。以上两种类型的润滑泵的吸油主要是通过柱塞的回程产生的负压来实现,即使有部分带弹簧压盘的结构能改善自吸能力,但泵的运行原理上并不能完全解决吸空问题,对于高粘度油脂仍然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脂润滑系统及动力设备,以解决现有油脂泵存在吸空不适用高粘度油脂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油脂润滑系统,包括油脂罐和设置于所述油脂罐上的泵体,
[0007]所述油脂罐内设置有主活塞,所述主活塞用于将所述油脂罐的内腔分隔为容纳液压油的罐液压腔和容纳润滑油的罐油脂腔;
[0008]所述泵体内设置有液压驱动机构、油脂驱动机构以及油控机构;所述油脂驱动机构包括油脂柱塞、第一油脂腔以及第二油脂腔,所述第一油脂腔与所述罐油脂腔连通,所述第二油脂腔与所述油脂润滑系统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油控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油脂腔和所述第二油脂腔之间的连通;
[0009]所述主活塞用于受所述液压腔的液压油驱动进而压缩所述罐油脂腔使所述罐油脂腔内的润滑油补入至所述第一油脂腔内;
[0010]所述液压驱动机构用于在所述罐油脂腔向所述第一油脂腔补入油脂时受外部液压油驱动传动至所述油控机构以开启所述第一油脂腔和所述第二油脂腔之间的通道进而使油脂补入所述第二油脂腔内,
[0011]所述液压驱动机构还用于在所述罐油脂腔向所述第一油脂腔补入油脂时受外部液压油驱动传动至所述油控机构以关闭所述第一油脂腔和所述第二油脂腔之间的通道进而使所述油脂柱塞两端形成压差,从而驱动所述油脂柱塞向所述第二油脂腔方向压缩使所述第二油脂腔的润滑油由所述输出端输出。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控机构具有封堵构造,用于封堵所述第一油脂腔和第二油脂腔之间的通道,所述油控机构还具有限位构造,用于在设定位置限制所述油脂柱塞向所述第二油脂腔方向移动;所述液压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油控机构向所
述第二油脂腔方向移动并移动至封堵构造关闭所述第一油脂腔和所述第二油脂腔的通道;所述液压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油控机构向所述第一油脂腔方向移动进而由所述限位构造带动所述油脂柱塞向所述第一油脂腔方向移动。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脂柱塞沿轴向设置有内孔和内腔,所述内腔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内孔,所述第一油脂腔经内孔连接所述内腔,所述内腔与所述第二油脂腔连通;所述油控机构包括换向阀芯,所述换向阀芯沿轴向依次包括与所述内孔孔径相匹配的封堵段、轴径小于所述内孔的孔径的自由段以及设置有所述限位构造的限位段;所述限位段的限位构造用于抵接于所述内腔与所述内孔的衔接端进而限制所述油脂柱塞向所述第二油脂腔方向移动,所述自由段用于在所述限位构造抵接于所述衔接端时与所述内孔的轴向位置匹配进而使所述第一油脂腔和所述第二油脂腔连通;所述液压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换向阀芯向所述第二油脂腔方向移动进而使所述封堵段移动至与所述内孔配合从而关闭所述第一油脂腔和所述第二油脂腔之间的通道,并使所述限位构造同步向所述第二油脂腔方向移动解除对所述油脂柱塞的限位。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泵体内设置有中间机构;所述液压驱动机构包括液压活塞、第一液压腔以及第二液压腔;所述液压活塞的第一端和所述泵体的内壁之间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液压腔,所述液压活塞的第二端、所述泵体的内壁以及所述中间机构的第一端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液压腔;所述换向阀芯还包括位于所述封堵段的端部的连接段,用于与所述液压活塞的第二端连接。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机构为导向套,所述导向套的最小内径处与所述封堵段的轴径匹配并设置有密封件,所述换向阀芯穿设于所述中间机构,且所述封堵段保持与所述导向套密封配合。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油脂腔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油脂腔的径向尺寸;所述油脂柱塞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油脂柱塞的第一段的径向尺寸与所述第一油脂腔径向尺寸匹配,所述油脂柱塞的第二段的径向尺寸与所述第二油脂腔的径向尺寸匹配,所述油脂柱塞的第二段的轴向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油脂腔的轴向尺寸;所述油脂柱塞的第一段的侧壁沿轴向开设有过油沟槽,所述油脂柱塞的第一端面沿径向开设有连通至所述油脂柱塞的内孔的过油直槽。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泵体设置有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油控机构的行程进而调节所述泵体的输出端的润滑油输出量。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罐油脂腔通过油脂补入流道与所述第一油脂腔连通;所述油脂罐开设有与所述油脂补入流道连通的油脂注入流道,所述油脂注入流道设置有单向阀。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脂罐上开设有连通至于所述第一液压腔的第一液压流道以及连通至所述第二液压腔的第二液压流道;所述油脂罐还开设有第三液压流道,所述第三液压流道的第一端通过梭阀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压流道、第二液压流道连通,所述第三液压流道的第二端连通至所述罐油脂腔。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动力设备,应用有以上任一所述的油脂润滑系统。
[0021]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系统外部输入高压液压油至罐液压腔使主活塞向罐
油脂腔方向移动,进而压缩罐油脂腔使得罐油脂腔内的润滑油输出至第一油脂腔内,若油控机构控制第一油脂腔和第二油脂腔之间为连通状态,此时第一油脂腔内的润滑油同时补入第二油脂腔内,后通过液压驱动机构驱动油控机构动作进而关闭第一油脂腔和第二油脂腔之间的通道,第一油脂腔内的油脂持续补入与第二油脂腔形成压力差,油脂柱塞第一端压力更大,以驱动油脂柱塞向第二油脂腔方向移动,从而压缩第二油脂腔内的润滑油由输出端输出;本油脂润滑系统的油脂罐为一体式腔室,将主活塞的两端分为罐油脂腔和罐液压腔,二者协同动作,实现补油,其结构紧凑,节约安装空间;油脂罐和泵体一体连接,进一步精简结构;通过液压驱动机构驱动油控机构控制第一油脂腔和第二油脂腔的通道开闭,通道关闭前向第一油脂腔补入润滑油并使其同步补入第二油脂腔,通道关闭后继续补油至第一油脂腔内利用压力差驱动油脂柱塞动作将第二油脂腔压缩输出润滑油至输出端外,在无压力差或压力差不足时则油脂柱塞无动作,不需依靠柱塞回程产生负压吸油/补油,进而避免出现吸空问题,使本系统可适用于高粘度油脂的输出,且油脂输出稳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脂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脂罐(1)和设置于所述油脂罐(1)上的泵体,所述油脂罐(1)内设置有主活塞(4),所述主活塞(4)用于将所述油脂罐(1)的内腔分隔为容纳液压油的罐液压腔(3)和容纳润滑油的罐油脂腔(5);所述泵体内设置有液压驱动机构、油脂驱动机构以及油控机构;所述油脂驱动机构包括油脂柱塞(18)、第一油脂腔(17)以及第二油脂腔(19),所述第一油脂腔(17)与所述罐油脂腔(5)连通,所述第二油脂腔(19)与所述油脂润滑系统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油控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油脂腔(17)和所述第二油脂腔(19)之间的连通;所述主活塞(4)用于受所述液压腔的液压油驱动进而压缩所述罐油脂腔(5)使所述罐油脂腔(5)内的润滑油补入至所述第一油脂腔(17)内;所述液压驱动机构用于在所述罐油脂腔(5)向所述第一油脂腔(17)补入油脂时受外部液压油驱动传动至所述油控机构以开启所述第一油脂腔(17)和所述第二油脂腔(19)之间的通道进而使油脂补入所述第二油脂腔(19)内,所述液压驱动机构还用于在所述罐油脂腔(5)向所述第一油脂腔(17)补入油脂时受外部液压油驱动传动至所述油控机构以关闭所述第一油脂腔(17)和所述第二油脂腔(19)之间的通道进而使所述油脂柱塞(18)两端形成压差,从而驱动所述油脂柱塞(18)向所述第二油脂腔(19)方向压缩使所述第二油脂腔(19)的润滑油由所述输出端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脂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控机构具有封堵构造,用于封堵所述第一油脂腔(17)和第二油脂腔(19)之间的通道,所述油控机构还具有限位构造,用于在设定位置限制所述油脂柱塞(18)向所述第二油脂腔(19)方向移动;所述液压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油控机构向所述第二油脂腔(19)方向移动并移动至封堵构造关闭所述第一油脂腔(17)和所述第二油脂腔(19)的通道;所述液压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油控机构向所述第一油脂腔(17)方向移动进而由所述限位构造带动所述油脂柱塞(18)向所述第一油脂腔(17)方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脂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脂柱塞(18)沿轴向设置有内孔和内腔,所述内腔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内孔,所述第一油脂腔(17)经内孔连接所述内腔,所述内腔与所述第二油脂腔(19)连通;所述油控机构包括换向阀芯(14),所述换向阀芯(14)沿轴向依次包括与所述内孔孔径相匹配的封堵段(142)、轴径小于所述内孔的孔径的自由段(143)以及设置有所述限位构造的限位段(144);所述限位段(144)的限位构造用于抵接于所述内腔与所述内孔的衔接端进而限制所述油脂柱塞(18)向所述第二油脂腔(19)方向移动,所述自由段(143)用于在所述限位构造抵接于所述衔接端时与所述内孔的轴向位置匹配进而使所述第一油脂腔(17)和所述第二油脂腔(19)连通;所述液压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换向阀芯(14)向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曾定荣,蒋满国,左佳玉,唐从炜,李勇,谢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