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渔获上岸成活率的张网网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3123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渔获上岸成活率的张网网囊,包括长方体框囊、圆柱形笼囊以及分层式圆台囊,所述长方体框囊包括长方体框架以及沿周向包裹所述长方体框架的菱形网目网囊,所述长方体框囊具有用于连接网身的位于左侧的囊口以及与囊口相对的位于右侧的连接口;所述长方体框囊内置有分隔栅栏,分隔栅栏分别与长方体框架的底部框架以及右侧框架相连接,并且将所述连接口分成上连接口和下连接口,所述分层式圆台囊与所述上连接口相连通,所述圆柱形笼囊与所述下连接口相连通;所述分层式圆台囊分层设置多层圆台框,相邻的圆台框依次交替包裹菱形网目网囊和不锈钢片。该网囊能够有效解决张网渔获成活率低的问题,从而提高渔民收入。入。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渔获上岸成活率的张网网囊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捕捞装置,具体是指一种提高渔获上岸成活率的张网网囊。

技术介绍

[0002]张网是南海北部沿海最主要的定制渔具之一,因其网具规模小、成本低、操作方便等优点得到大力发展,但其网目尺寸小、选择性差,严重损害了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最小网目尺寸渔业管理规定,但是实际调查中,南海近海张网最小网目尺寸少有达标;加上张网上岸渔获成活率低,经济价值也相对较低,更加阻碍了渔民使用合规渔具进行作业的热度,甚至进一步使用更小网目尺寸的网囊以期捕获更多的渔获,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针对张网作业,开发设计一种能有效提高渔获上岸成活率的张网网囊尤为重要,能够有效提高渔民收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渔获上岸成活率的张网网囊,该网囊能够有效解决张网渔获成活率低的问题,从而提高渔民收入。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提高渔获上岸成活率的张网网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囊包括长方体框囊、圆柱形笼囊以及分层式圆台囊,所述长方体框囊包括长方体框架以及沿周向包裹所述长方体框架的菱形网目网囊,所述长方体框囊具有用于连接网身的位于左侧的囊口以及与囊口相对的位于右侧的连接口;所述长方体框囊内置有分隔栅栏,所述分隔栅栏斜向设置,分隔栅栏分别与长方体框架的底部框架以及右侧框架相连接,并且将所述连接口分成上连接口和下连接口,所述分层式圆台囊与所述上连接口相连通,所述圆柱形笼囊与所述下连接口相连通;所述圆柱形笼囊的笼口处设置有倒须口,所述分层式圆台囊分层设置多层圆台框,相邻的圆台框依次交替包裹菱形网目网囊和不锈钢片。
[0005]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规格为1.0m
×
0.6m
×
0.6m,长方体框架采用直径为6mm的不锈钢管焊接而成,包裹长方体框架的菱形网目网囊,网目大小为35mm,横向网周网目数为88目,纵向网目数为46目。
[0006]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分隔栅栏为长方形,分隔栅栏分别与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底部中心线和右侧面中心线相连接,分隔栅栏的宽度为600mm,斜边长为583mm,所述分隔栅栏采用直径为6mm的不锈钢焊接在长方体框架上,分隔栅栏包括24根直径为3mm的不锈钢管,相邻不锈钢管之间的间隔为25mm。
[0007]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圆柱形笼囊包括圆柱形笼框以及包裹所述圆柱形笼框的菱形网目网囊,圆柱形笼囊的底面直径为500mm,高度为300mm,圆柱形笼囊的侧面具有矩形笼口,矩形笼口的底边长200mm,高度为300mm,包裹圆柱形笼框的菱形网目网囊的网囊网目尺寸为25mm,圆周网目数为262目;所述倒须口位于所述矩形笼口内,所述倒须口为圆台形,外端开口直径为180mm,内端开口直径为65mm,圆台高度为90mm。
[0008]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圆柱形笼囊与所述下连接口通过下连接网囊相连接,所述下连接网囊为菱形网目网囊,网囊网目尺寸为25mm,网囊圆周网目数为180目,网囊纵向网目数为44目。
[0009]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分层式圆台囊设置四层圆台框,分别为首层圆台框、第二层圆台框、第三层圆台框以及位于尾层的第四层圆台框,首层圆台框连接所述的上连接口,其中,首层圆台框的开口端骨架与所述上连接口通过上连接网囊相连接,首层圆台框的尾端骨架为第二层圆台框的开口端骨架,首层圆台框外包裹有菱形网目网囊,第二层圆台框的侧面以及尾端骨架外均包裹有不锈钢片,包裹后焊接形成仅有一面开口的桶体;所述第三层圆台框的开口端骨架为第二层圆台框的尾端骨架向外延伸形成,尾端骨架为第四层圆台框的开口端骨架,第三层圆台框外包裹有菱形网目网囊,包裹时延伸至首层圆台框的开口端骨架,所述第四层圆台框的侧面以及尾端骨架外均包裹有不锈钢片,包裹后焊接形成仅有一面开口的桶体。
[0010]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上连接网囊为菱形网目网囊,网囊网目尺寸为35mm,网囊圆周网目数为128目,网囊纵向网目数为64目。
[0011]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首层圆台框采用直径为6mm的不锈钢管焊接而成,首层圆台框的开口端骨架所围的圆面积大于尾端骨架所围的圆面积,开口端骨架所围的圆直径为1m,尾端骨架所围的圆直径为0.8m,开口端骨架的中心点与尾端骨架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0.5m,包裹首层圆台框的菱形网目网囊,网囊网目尺寸为50mm,开口端圆周网目数为81目,尾端圆周网目数为65目,纵向网目数为16目;所述第二层圆台框采用直径6mm的不锈钢管焊接而成,开口端骨架所围的圆直径为0.8m,尾端骨架所围的圆直径为0.6m,开口端骨架的中心点与尾端骨架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0.5m。
[0012]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三层圆台框采用直径为6mm的不锈钢管焊接而成,开口端骨架所围的圆直径为0.8m,尾端骨架所围的圆直径为0.7m,开口端骨架的中心点与尾端骨架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0.25m,包裹第三层圆台框的菱形网目网囊,网囊网目尺寸为35mm,开口端圆周网目数为138目,尾端圆周网目数为81目,纵向网目数为58目。
[0013]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四层圆台框采用直径6mm的不锈钢管焊接而成,开口端骨架所围的圆直径为0.7m,尾端骨架所围的圆直径为0.6m,开口端骨架的中心点与尾端骨架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0.25m。
[0014]在张网作业过程中,进入网囊的鱼和虾在水流作用下逐渐向后移动,继而进入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框架外网囊网目缩结系数较高,网目扩张较大,部分小型鱼虾会从网目逃逸,继而接触分隔栅栏,虾类接触分隔栅栏后会穿过栅栏进入圆柱形笼体,圆柱形笼体属于刚性结构,笼体内设置有倒须口,虾类进入后不会产生挤压,可以保证虾类的存活,且虾类会将其作为躲避捕食的避难所而停留;鱼类接触分隔栅栏后会沿着栅栏继续向上游动,继而进入上部网囊,最后进入分层式圆台框,首层圆台框内,小型鱼类会通过圆台框内的大网目逃逸进入最下两层圆台框,而大型鱼类由于无法穿过大网目而进入第二层圆台框,该层圆台框采用不锈钢片包裹,可以保证圆台框内水流处于稳定状态,减少鱼类的损伤,进而保证鱼类的存活;逃逸进入下两层圆台框的鱼类,部分更小的鱼类会从第三层圆台框包裹的网目中逃逸出去,而无法逃逸的鱼类停留在最底层圆台框内,该层圆台框也采用不锈钢片包裹,可以保证圆台框内水流处于稳定状态,保证鱼类的存活。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先通过长方体框架释放部分小型鱼虾类,继而在长方体框架内设置分隔栅栏,利用虾类和鱼类在分隔栅栏钱的行为差异,将鱼类和虾类分别分离进入相应的网囊,继而针对虾类设置一带有倒须口的圆柱形笼体,保证虾类的存活。针对鱼类设置一分层式圆台框,先采用不同网目大小网囊分离大小不一的鱼类,继而采用不锈钢片包裹的方式,保证圆台框内水流处于稳定状态,进而保证鱼类的存活。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张网渔获成活率低的问题,从而提高渔民收入。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渔获上岸成活率的张网网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囊包括长方体框囊(1)、圆柱形笼囊(3)以及分层式圆台囊(5),所述长方体框囊(1)包括长方体框架以及沿周向包裹所述长方体框架的菱形网目网囊,所述长方体框囊(1)具有用于连接网身的位于左侧的囊口(11)以及与囊口相对的位于右侧的连接口;所述长方体框囊(1)内置有分隔栅栏(2),所述分隔栅栏(2)斜向设置,分隔栅栏(2)分别与长方体框架的底部框架以及右侧框架相连接,并且将所述连接口分成上连接口(12)和下连接口(13),所述分层式圆台囊(5)与所述上连接口(12)相连通,所述圆柱形笼囊(3)与所述下连接口(13)相连通;所述圆柱形笼囊(3)的笼口处设置有倒须口(31),所述分层式圆台囊(5)分层设置多层圆台框,相邻的圆台框依次交替包裹菱形网目网囊和不锈钢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渔获上岸成活率的张网网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规格为1.0m
×
0.6m
×
0.6m,长方体框架采用直径为6mm的不锈钢管焊接而成,包裹长方体框架的菱形网目网囊,网目大小为35mm,横向网周网目数为88目,纵向网目数为46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渔获上岸成活率的张网网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栅栏(2)为长方形,分隔栅栏(2)分别与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底部中心线和右侧面中心线相连接,分隔栅栏(2)的宽度为600mm,斜边长为583mm,所述分隔栅栏(2)采用直径为6mm的不锈钢焊接在长方体框架上,分隔栅栏(2)包括24根直径为3mm的不锈钢管,相邻不锈钢管之间的间隔为2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渔获上岸成活率的张网网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笼囊(3)包括圆柱形笼框以及包裹所述圆柱形笼框的菱形网目网囊,圆柱形笼囊(3)的底面直径为500mm,高度为300mm,圆柱形笼囊(3)的侧面具有矩形笼口,矩形笼口的底边长200mm,高度为300mm,包裹圆柱形笼框的菱形网目网囊的网囊网目尺寸为25mm,圆周网目数为262目;所述倒须口(31)位于所述矩形笼口内,所述倒须口(31)为圆台形,外端开口直径为180mm,内端开口直径为65mm,圆台高度为9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渔获上岸成活率的张网网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笼囊(3)与所述下连接口(13)通过下连接网囊(4)相连接,所述下连接网囊(4)为菱形网目网囊,网囊网目尺寸为25mm,网囊圆周网目数为180目,网囊纵向网目数为44目。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提高渔获上岸成活率的张网网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层式圆台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晏磊陈作志张鹏杨炳忠李杰王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