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装置与移相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12947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天线装置与移相器,移相器包括腔体、第一介质板、第二介质板、第三介质板以及馈电网络。在工作时,第一介质板对第二介质板起到导向作用,使得第二介质板沿腔体的长度方向移动,以调整波束的方向。此外,由于馈电网络与第一介质板相连,第一凸部与另一个第一壁面相互抵接,能使得馈电网络位于腔体的中间位置。另外,由于可以无需设置两个第一介质板,采用一个第一介质板给第二介质板进行导向即可,装配简单方便,降低了成本;降低了馈电网络的输出端口介质结构的设计难度,缩小了移相器尺寸,利于小型化及布局;减少了介质物料,降低移相器腔体内部有效介电常数,减少了热效应,且散热效果良好。且散热效果良好。且散热效果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天线装置与移相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天线
,特别是涉及一种天线装置与移相器。

技术介绍

[0002]在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中,电调基站天线是覆盖网络的关键设备之一,而移相器又是电调基站天线的最核心部件之一,移相器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电调天线的性能,进而影响到网络的覆盖质量,介质是移相器的关键元件之一,因此,介质移相器的介质设计很重要。
[0003]传统的移相器的支撑介质设计分为上、下两块独立的介质板,或者使上下两块介质板一体成型为类U型的介质板。此两种设计装配时需要较多的零件,且装配相对比较繁琐耗时,支撑介质为避让移相器的输出端口,导致介质结构设计复杂、成型困难,馈电网络输出端口焊接要求介质材料耐高温,均增加了成本,U型介质板为降低移相器的输出端口设计难度,改变输出端口方向,但加宽移相器尺寸,增加了移相器布局难度和成本,以1710MH

2170MH频段移相器为例,移相器理论宽度为20mm,若输出端口焊接最小宽度4mm,则移相器宽度加宽至24mm,宽度增加20%,不利于产品小型化和布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天线装置与移相器,它具有结构简单、介质用料少、装配简单、成本低廉、以及散热良好,能降低馈电网络输出端口的设计难度,有效缩小移相器尺寸,利于小型化和布局设计。
[0005]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相器,所述移相器包括:
[0006]腔体,所述腔体设有依次相连的第一壁面、第二壁面、第三壁面与第四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三壁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壁面与所述第四壁面相对设置;
[0007]第一介质板,所述第一介质板固定地设于所述腔体的内部,所述第一介质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壁面、所述第二壁面相互抵接,所述第一介质板上设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三壁面相互抵接;
[0008]第二介质板与第三介质板,所述第二介质板与所述第三介质板沿所述腔体的长度方向可活动地设于所述腔体内部,所述第二介质板的其中一侧边与所述第一介质板的其中一侧边相互抵接,所述第二介质板与所述第三介质板还与所述第四壁面相互抵接,所述第二介质板与所述第三介质板设有间隔;
[0009]馈电网络,所述馈电网络与所述第一介质板相连,所述馈电网络位于所述第二介质板与所述第三介质板的间隔中。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板设有与所述第二壁面相互抵接的第一翻边,和/或与所述第二介质板相互抵接的第二翻边。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为一个或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凸部沿所述腔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壁面相互抵接的支撑面,以及连接所述支撑面与所述第一介质板的导向圆角。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卡接件,所述馈电网络上设有与所述卡接件卡接配合的至少一个卡接孔。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卡接件沿所述腔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卡接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卡接孔与多个所述卡接件一一对应设置。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板上设有凸台,所述卡接件设置于所述凸台上。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面向于所述第二介质板的所述第一介质板的侧边上设有第二凸部,面向于所述第一介质板的所述第二介质板的侧边上设有凹部,所述第二凸部设置于所述凹部中,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凹部的底壁相互抵接。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部设有镂空口。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馈电网络设有至少一个输出端口,所述腔体的壁上设有与所述输出端口位置相对应的开口;和/或,所述第二介质板与所述第三介质板通过连接件相连。
[0019]一种天线装置,所述天线装置包括所述的移相器。
[0020]上述的天线装置与移相器,由于第一介质板固定地设于腔体的内部,第一介质板分别与第一壁面、第二壁面相互抵接,第二介质板的其中一侧边与第一介质板的其中一侧边相互抵接,这样在工作时,第一介质板对第二介质板起到导向作用,使得第二介质板沿腔体的长度方向移动,以调整波束的方向。此外,由于馈电网络与第一介质板相连,第一凸部与另一个第一壁面相互抵接,能使得馈电网络位于腔体的中间位置。另外,由于可以无需设置两个第一介质板,采用一个第一介质板给第二介质板进行导向即可,装配简单方便,降低了成本;降低了馈电网络的输出端口介质结构的设计难度,缩小了移相器尺寸,利于小型化及布局;减少了介质物料,降低移相器腔体内部有效介电常数,减少了热效应,且散热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介质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介质板、第二介质板、第三介质板与馈电网络组合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2所示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移相器的第三壁面隐藏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移相器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移相器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移相器的又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0]10、腔体;11、第一壁面;12、第二壁面;13、第三壁面;14、第四壁面;15、开口;20、第一介质板;21、第一凸部;211、支撑面;212、导向圆角;22、第一翻边;23、第二翻边;24、卡接件;25、凸台;26、第二凸部;261、镂空口;30、第二介质板;31、凹部;40、第三介质板;50、馈电网络;51、卡接孔;52、输出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2]参阅图1至图7,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介质板20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介质板20、第二介质板30、第三介质板40与馈电网络50组合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所示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移相器的第三壁面13隐藏后的结构示意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器包括:腔体,所述腔体设有依次相连的第一壁面、第二壁面、第三壁面与第四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三壁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壁面与所述第四壁面相对设置;第一介质板,所述第一介质板固定地设于所述腔体的内部,所述第一介质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壁面、所述第二壁面相互抵接,所述第一介质板上设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三壁面相互抵接;第二介质板与第三介质板,所述第二介质板与所述第三介质板沿所述腔体的长度方向可活动地设于所述腔体内部,所述第二介质板的其中一侧边与所述第一介质板的其中一侧边相互抵接,所述第二介质板与所述第三介质板还与所述第四壁面相互抵接,所述第二介质板与所述第三介质板设有间隔;馈电网络,所述馈电网络与所述第一介质板相连,所述馈电网络位于所述第二介质板与所述第三介质板的间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板设有与所述第二壁面相互抵接的第一翻边,和/或与所述第二介质板相互抵接的第二翻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为一个或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凸部沿所述腔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成才苏国生
申请(专利权)人:京信射频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