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及沉降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11931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及沉降监测系统,包括静力水准仪主体和液体储放盒;静力水准仪主体具有装液结构;液体储放盒具有按压变形的壳状结构;液体储放盒安装于静力水准仪主体的一侧;液体储放盒内部与静力水准仪主体内部连通;当液体储放盒被按压变形时,液体储放盒内的液体被注入到静力水准仪主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装置的液体储放盒具有按压变形的壳状结构,且内部具有装液结构,液体储放盒的壳状结构内部与静力水准仪主体内部的装液结构连通,当液体储放盒的壳状结构被按压变形时,储放于液体储放盒内的液体被注入到静力水准仪主体内的装液结构中,使施工人员向静力水准仪主体内部注入液体方便快捷,提升施工效率。施工效率。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及沉降监测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沉降计的
,具体涉及一种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及沉降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输电线路杆塔是输电用的塔状建筑物,它们的结构特点是各种塔型均属空间桁架结构,杆件主要由单根等边角钢或组合角钢组成,材料一般使用Q235和Q345两种,杆件间连接采用粗制螺栓,靠螺栓受剪力连接,整个塔由角钢、连接钢板和螺栓组成,个别部件如塔脚等由几块钢板焊接成一个组合件,因此热镀锌防腐、运输和施工架设极为方便。
[0003]平原和山区为了电力输送,电力施工方会架设杆塔,周围的地质随着长时间的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且有些变化很微小不易发现,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从而需要对杆塔进行沉降监测,但是现有用于沉降监测的静力水准仪结构注入所需液体的操作相对费时,施工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用于沉降监测的静力水准仪结构注入所需液体的操作相对费时,施工效率低下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包括静力水准仪主体(1)和液体储放盒(8);
[0005]所述静力水准仪主体(1)内部具有装液结构;
[0006]所述液体储放盒(8)具有按压变形的壳状结构;
[0007]所述液体储放盒(8)安装于所述静力水准仪主体(1)的一侧;
[0008]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内部与所述静力水准仪主体(1)内部的装液结构连通;
[0009]当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被按压变形时,储放于所述液体储放盒(8)内的液体被注入到所述静力水准仪主体(1)内的装液结构中。
[0010]优选的,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的侧壁具有弹性变形部件;
[0011]所述弹性变形部件在压力的作用下被压缩,使所述壳状结构内部容积变小。
[0012]优选的,所述弹性变形部件包括:软框(10)或弹簧复合体;
[0013]所述软框(10)和所述弹簧复合体均包括可形变的按压件和位于所述按压件周侧的凸环;
[0014]所述按压件与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的侧壁接触或穿过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的侧壁;
[0015]所述凸环与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侧壁密封连接;
[0016]当所述按压件被按压变形时,所述按压件挤压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的侧壁或进入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内部的所述按压件的体积增加,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的内部容积减小,储放于所述液体储放盒(8)内的液体被注入到所述静力
水准仪主体(1)内的装液结构中。
[0017]优选的,所述软框(10)的按压件包括橡胶片或弹性金属片。
[0018]优选的,所述弹簧复合体的按压件包括弹簧和包裹所述弹簧的薄膜;所述薄膜包括:塑料或橡胶。
[0019]优选的,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的侧壁上开设有条形窗口(11);
[0020]所述弹性变形部件的凸环嵌设于所述条形窗口(11)内,且与所述条形窗口(11)密封连接。
[0021]优选的,所述弹性变形部件上设有单向进气的进气止回阀(9);
[0022]所述液体储放盒(8)外部的气体通过所述进气止回阀(9)进入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体结构内部。
[0023]优选的,所述液体储放盒(8)朝向所述静力水准仪主体(1)的一侧设有进液孔道(14);
[0024]所述进液孔道(14)与所述装液结构内部密闭连通。
[0025]优选的,所述液体储放盒(8)内设有导管(12);
[0026]所述导管(12)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孔道(14)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底部,且与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底部之间具有缝隙;
[0027]当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被按压变形时,所述液体储放盒(8)内的液体在负压作用下通过所述缝隙进入所述导管(12)内,从而进入所述装液结构内。
[0028]优选的,所述导管(12)与所述进液孔道(14)连通处安装有单向进液的进液止回阀(13);
[0029]所述液体储放盒(8)内的液体通过所述导管(12)并经由所述进液止回阀(13)进入所述进液孔道(14)内。
[0030]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系统,包括多个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液体连通管(7)和气体连通管(6);
[0031]所述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的静力水准仪主体(1)的装液结构之间通过所述液体连通管(7)和气体连通管(6)顺次连通,形成一个连通回路。
[0032]优选的,在杆塔底部周围设有多个杆塔混凝土棱台(15);
[0033]每个杆塔混凝土棱台(15)上均开设有与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的结构相匹配的槽;
[0034]所述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安装于所述槽内。
[00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3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包括静力水准仪主体和液体储放盒;所述静力水准仪主体内部具有装液结构;所述液体储放盒具有按压变形的壳状结构;所述液体储放盒安装于所述静力水准仪主体的一侧;所述液体储放盒的壳状结构内部与所述静力水准仪主体内部的装液结构连通;当所述液体储放盒的壳状结构被按压变形时,储放于所述液体储放盒内的液体被注入到所述静力水准仪主体内的装液结构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的液体储放盒具有按压变形的壳状结构,液体储放盒的壳状结构内部与静力水准仪主体内部的装液结构连通,当液体储放盒的壳状结构被按压变形时,储放于液体储放盒内的液体被注入到静力水准仪主体内的装液结构中,使施工人员向静力
水准仪主体内部注入液体方便快捷,提升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3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静力水准仪主体和液体储放盒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9]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静力水准仪主体和杆塔混凝土棱台连接结构示意图。
[0040]其中,1、静力水准仪主体;2、法兰盘;3、观察玻璃窗;4、圆筒;5、膨胀螺栓;6、气体连通管;61、第一管接头;7、液体连通管;71、第二管接头;8、液体储放盒;9、进气止回阀;10、软框;11、条形窗口;12、导管;13、进液止回阀;14、进液孔道;15、杆塔混凝土棱台;16、穿管孔道;17、矩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说明。
[0042]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及沉降监测系统,该装置的液体储放盒具有按压变形的壳状结构,液体储放盒的壳状结构内部与静力水准仪主体内部的装液结构连通,当液体储放盒的壳状结构被按压变形时,储放于液体储放盒内的液体被注入到静力水准仪主体内的装液结构中,使施工人员向静力水准仪主体内部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其特征在于,包括静力水准仪主体(1)和液体储放盒(8);所述静力水准仪主体(1)内部具有装液结构;所述液体储放盒(8)具有按压变形的壳状结构;所述液体储放盒(8)安装于所述静力水准仪主体(1)的一侧;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内部与所述静力水准仪主体(1)内部的装液结构连通;当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被按压变形时,储放于所述液体储放盒(8)内的液体被注入到所述静力水准仪主体(1)内的装液结构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的侧壁具有弹性变形部件;所述弹性变形部件在压力的作用下被压缩,使所述壳状结构内部容积变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部件包括:软框(10)或弹簧复合体;所述软框(10)和所述弹簧复合体均包括可形变的按压件和位于所述按压件周侧的凸环;所述按压件与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的侧壁接触或穿过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的侧壁;所述凸环与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侧壁密封连接;当所述按压件被按压变形时,所述按压件挤压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的侧壁或进入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内部的所述按压件的体积增加,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的内部容积减小,储放于所述液体储放盒(8)内的液体被注入到所述静力水准仪主体(1)内的装液结构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框(10)的按压件包括橡胶片或弹性金属片。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复合体的按压件包括弹簧和包裹所述弹簧的薄膜;所述薄膜包括:塑料或橡胶。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杆塔基础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储放盒(8)的壳状结构的侧壁上开设有条形窗口(11);所述弹性变形部件的凸环嵌设于所述条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斌滨刘毅孔小昂程永锋刘彬杨知李孟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