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711903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13
本申请属于电池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包括内核、包覆在所述内核外表面的内包覆层、以及包覆在所述内包覆层外表面的外包覆层;其中,所述内核包括三元氢氧化物,所述内包覆层包括三元碳酸盐,所述外包覆层包括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钛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提供的以三元氢氧化物为内核,以三元碳酸盐为内包覆层和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钛中的至少一种为外包覆层的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通过该特殊结构和材料性能的协同作用,同时提高了三元正极材料的比容量、离子脱嵌效率及循环稳定性。离子脱嵌效率及循环稳定性。离子脱嵌效率及循环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申请属于电池材料
,尤其涉及一种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大,作为电动汽车“心脏”的锂离子电池也备受人们的关注。正极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好坏。目前已经市场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是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和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放电容量以及低成本,成为了目前实际生产中的主流材料之一。
[0003]三元前驱体材料是三元正极材料高度定制化的标准品,是生产三元正极的关键性材料。三元前驱体的性能直接决定了三元正极材料的粒径、元素配比、杂质含量等主要理化性能,从而影响锂电池的一致性、倍率性能、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核心电化学性能。
[0004]目前,三元前驱体材料的工业化合成一般采用共沉淀法,主要有氢氧化物体系和碳酸盐体系。氢氧化物体系前驱体较易制备内部密实,结构稳定的产品,但比表偏小。碳酸盐体系前驱体在烧结过程中碳酸盐生成二氧化碳,造成内部结构疏松,烧结后内核疏松,容易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核、包覆在所述内核外表面的内包覆层、以及包覆在所述内包覆层外表面的外包覆层;其中,所述内核包括三元氢氧化物,所述内包覆层包括三元碳酸盐,所述外包覆层包括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钛中的至少一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的粒度D50为4~10μm,所述内包覆层的平均厚度为0.5~2μm,所述外包覆层的平均厚度为0.1~0.5μm;和/或,所述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中,所述内核、所述内包覆层和所述外包覆层的质量比为1:(0.1~0.5):(0.05~0.2)。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元氢氧化物的化学通式为Ni
x1
Co
y1
Mn
(1

x1

y1)
(OH)2,其中,0<x1<1,0≤y1<1,且x1+y1<1;和/或,所述三元碳酸盐的化学通式为Ni
x2
Co
y2
Mn
(1

x2

y2)
CO3,其中,0<x2<1,0≤y2<1,且x2+y2<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的化学通式为Ni
x1
Co
y1
Mn
(1

x1

y1)
(OH)2·
aNi
x2
Co
y2
Mn
(1

x2

y2)
CO3·
bAl(OH)3,0.6≤x1≤0.9,0<y1≤0.2,且x1+y1<1;0.6≤x2≤0.9,0<y2≤0.2,且x2+y2<1;0.1≤a≤0.5,0.1≤b≤0.2。5.一种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制备三元氢氧化物;在所述三元氢氧化物的外表面制备三元碳酸盐形成内包覆层,得到单包覆前驱体;在所述内包覆层的外表面制备包括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钛中的至少一种的外包覆层,得到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层包覆三元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三元氢氧化物的步骤包括:配制pH值为11~12.5,铵根离子浓度为2~4g/L的底液;在温度为50~60℃,转速为300~500r/min,含氧量不高于3vol%的条件下,将第一镍钴锰混合盐溶液、第一碱液和第一铵根离子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俊高琦狄万政袁昊甄学乐郑江峰
申请(专利权)人:清远佳致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西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