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装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1467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封装组件,包括本体和与本体热合的复合膜材,本体设有供电极引出端穿过的极柱孔,电极引出端与极柱孔之间具有密封胶。复合膜材至少包括一层内膜与一层外膜,内膜与本体采用近似低分子聚合物,且内膜具有较低的熔点,可与本体牢固热封。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柔性复合膜材,满足对内部电解液具有耐腐蚀性,同时具备优秀的力学性能,不容易受到外部挤压、穿刺而破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对电极引出端的多个密封方案和加工方式。密封方案和加工方式。密封方案和加工方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封装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铅酸蓄电池生产配件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专门适用于超薄、柔性膜电池单元的封装组件。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电池集群较厚,采用预压缩强行推入塑料外壳的装配方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为了保证电池寿命和性能,需要为电池集群的AGM隔板提供压缩力,因此现有的电池集群厚度难以减小。
[0003]专利技术人开创性地开发了一种以柔性膜材封装铅酸电池集群的技术,为了保证对AGM隔板的压力,就需要对充盈有电解液的膜材从外部施加压力,一方面对膜材的物理化学性能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够耐酸、耐腐蚀,还要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另一方面要解决膜材与电池集群的密封问题。
[0004]目前蓄电池壳体采用的工程塑料往往表面无法与膜粘接,剥离强度低,采用包装领域常用的膜材加工,难以达到期望的密封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薄型柔性膜材封包的蓄电池单元提供一种可承受持续高压、耐酸耐腐蚀、具有优秀机械强度的封装组件。
[0006]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封装组件,用于密封电极引出端,包括本体和与本体热合的复合膜材,所述本体设有供电极引出端穿过的极柱孔,所述电极引出端与极柱孔之间具有第一密封介质;
[0007]所述复合膜材至少包括一层内膜与一层外膜,所述内膜与本体独自地选自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的任意一种,所述内膜的熔点低于外膜的熔点。
[0008]具体地说,所述内膜的熔点优选为150

160℃,外膜的熔点至少比内膜高出50℃。
[0009]所述第一密封介质选自包括但不限于环氧密封胶、聚氨酯密封胶、聚异丁烯密封胶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一密封介质中可选择地加入电机指示标记物,优选地,准备两份所述第一密封介质,分别加入红色色粉和蓝色色粉,用于指示电池集群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
[0010]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一密封介质足以将电极引出端和极柱孔之间的间隙完全密封,须要提供一定的注胶量,在防止第一密封介质沿着电极引出端往下渗漏的同时快速固化。这就需要在极柱孔的外周设置一个下沉的积液槽。
[0011]密封胶的粘度和固化性能决定了加工工艺所需要的时间,粘度较低的密封胶也可能顺着极柱孔的间隙流到集流体内,会导致短路。为了提供更优秀的热合密封性能,所述电极引出端与极柱孔之间进一步设有第二密封介质,所述第二密封介质通过第一密封介质与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密封介质具有与所述极柱孔形状适配的外轮廓,以及与所述电极引出端过盈配合的内口。
[0012]所述第一密封介质在常温或加热情况下呈不定形状,而所述第二密封介质为具有一定形状的部件。所述极柱孔为包括但不限于多边形、圆形、椭圆形、梭形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第二密封介质的外轮廓也同样为相对应的形状。作为其中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密封介质与所述极柱孔之间是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组装在一起的。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极引出端为极耳,集流体的极耳叠加后具有一定厚度。对应地,所述极柱孔设计为长方形,因此所述第二密封介质的外轮廓为对应的长方体,所述内口可供极耳穿过。其中优选的内口设计方式是形成两个Y型开口,有利于极耳适形地通过,且灌注密封胶的时候不容易渗漏。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极引出端在集流体极耳上安装有极柱,所述极柱为直径1

10mm的金属导体。所述极柱孔设计为圆形或椭圆形,因此所述第二密封介质的外轮廓为对应的形状,所述内口具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开口,供电极柱穿过。
[0015]对于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二密封介质的设计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形式。所述第二密封介质与所述本体之间可采用包括但不限于插槽配合、过盈配合、粘胶、热熔、二次注塑任意一种方式或多种方式的组合组装在一起。比较优选的方案是将所述第二密封介质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电极孔内,可辅以粘胶剂防止第二密封介质脱落,也可以通过在本体上设计限位机构防止脱落。另一种优选的方案是通过二次注塑工艺,将成型后的第二密封介质放入本体的注塑模具中,加工为一体结构。
[0016]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二密封介质选自包括但不限于ABS、PC/ABS、PVC、SBS、TPE、TPV、PA、EVA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可进一步对其进行改性以满足二次注塑的工艺要求,并且能够与塑料条结合牢固。
[0017]本专利技术是将所述复合膜材在本体外侧沿周向热合。理论上来说,将柔性材料热合到一个立体结构上,热合面涉及的角越多,热合不牢固、膜易剥离的风险就越大。对于传统六面体来说,要实现沿周向热合须涉及4个角。本专利技术对本体的形状进行进一步改进,减少热合涉及角,具体来说,所述本体与所述复合膜相互热合的连续的平面不超过2个。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本体呈长条形,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具有一定弧度的尖头部。所述尖头部与本体之间采用圆角过渡,形成连续的一个热合平面。该方案将热合涉及的角从4个减少到2个,简化了热合工艺,也保证了热封效果。
[0019]所述本体与所述复合膜相互热合的连续的平面不超过2个的其他表现形式,还包括但不限于:所述本体横截面呈圆形、椭圆形、梭形、两端形成光滑过渡圆弧的矩形等形状。
[0020]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热封效果,所述本体侧面设有若干横纹。可选地,利用所述第一密封介质,将所述复合膜材与所述本体在所述横纹处相互热合。
[0021]横纹设计会导致本体侧面形成凹凸结构,热合时会形成间隙,特别对于两端具有尖头部的本体而言,所述尖头部边缘的凹凸结构会导致复合膜材热封时留有间隙,承受一定挤压力时会有电解液渗漏。为此,所述若干横纹沿长度方向延伸至本体的两端,与尖头部边缘形成的竖纹相连,消除位于边缘的凹凸结构。
[0022]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封装组件基于柔性复合膜材,满足对内部电解液具有耐腐蚀性,同时具备优秀的力学性能,不容易受到外部挤压、穿刺而破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封装本体可与复合膜材之间牢固粘合,同时通过密封介质与电极引出端固定、密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对电极引出端的多个密封方案和加工方式,并提出了以弹性体和密封胶共同实现对电极
极柱进行胶封的技术。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图1封装条俯视视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5]图3是图1封装条仰视视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6]图4是实施例2封装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8]实施例1
[0029]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封装组件,包括PP注塑制成的封装条100,在封装条侧壁沿外周热合有复合膜材200,封装条100上设有供电极极耳穿过的极柱孔120。极柱孔120呈长方形,其内设有外轮廓与极柱孔形状适配的密封弹性体140,密封弹性体140设有供极耳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封装组件,用于密封电极引出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与本体热合的复合膜材,所述本体设有供电极引出端穿过的极柱孔,所述电极引出端与极柱孔之间具有第一密封介质;所述复合膜材至少包括一层内膜与一层外膜,所述内膜与本体独自地选自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的任意一种,所述内膜的熔点低于外膜的熔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介质包括环氧密封胶、聚氨酯密封胶、聚异丁烯密封胶的任意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表面且位于极柱孔的外周设有积液槽。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引出端与极柱孔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介质,所述第二密封介质通过第一密封介质与本体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介质具有与所述极柱孔形状适配的外轮廓,以及与所述电极引出端过盈配合的内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孔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梭形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冬刘桃松董炎军丁平黄镔陈建郭之球张巡蒙苑景春王德力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华宇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