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饰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711318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先对硅酸铝纤维进行处理,在硅酸铝纤维的表面引入氨基,再利用氨基与四溴邻苯二甲酸酐进行反应,从而在硅酸铝纤维的表面引入活性羧基、卤素元素和长链烷基,增强了硅酸铝纤维的阻燃性能;同时将改性硅酸铝纤维浸入硝酸锌溶液中,通过羧基的螯合作用,将锌离子固定在硅酸铝纤维的表面,增强了硅酸铝纤维的抗菌性能;同时硝酸镁和磷酸氨能够进行反应,在聚酰亚胺树脂的表面生成磷酸氨镁,同时纳米二氧化钛掺杂在磷酸氨镁中,磷酸氨镁在分解过程中反应生成不可燃气体,从而使得可燃物的浓度降低,纳米二氧化钛具有吸附烟气的作用,可以减少有毒烟气的产生,进一步提高了阻燃效果。燃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内饰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面料制备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饰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消费者需求及观念的变化,汽车内部材料不仅要满足实用性、经济性、耐久性的要求,而且还向着人性化、舒适化、美观化、环保化等方向发展。
[0003]目前,汽车中使用最多的材料为聚氨酯材料,聚氨酯材料全称为聚氨基甲酸酯,是一种新型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能够满足现代汽车内饰所要求的舒适性、安全性、轻量化和绿色环保等,但是聚氨酯材料本身极易燃烧,其极限氧指数(LOI)在18%以下,在空气中极易被点燃,燃烧后还会产生大量有毒烟雾,极大地限制它在汽车内饰材料中的使用范围。
[0004]因此,开发一种力学性能好、阻燃性能和抗菌性能优异的材料应用在汽车内饰中显的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内饰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解决现有的汽车内饰材料阻燃性能和抗菌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汽车内饰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1)将硅酸铝纤维置于等离子体处理腔,抽真空,用氨气等离子体进行处理,得到预处理硅酸铝纤维;
[0009](2)将预处理硅酸铝纤维超声分散在N,N

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然后加入四溴邻苯二甲酸酐,在室温下搅拌反应2

4h,待反应完成后,将所得产物进行洗涤、干燥,即得到改性硅酸铝纤维;
[0010](3)将改性硅酸铝纤维浸入硝酸锌溶液中,超声分散均匀,然后振荡吸附3

5h,吸附完成后,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改性硅酸铝纤维络合物;
[0011](4)将聚酰亚胺树脂和纳米二氧化钛超声分散在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硝酸镁和磷酸氨,调节溶液pH为9

11,进行搅拌反应2

3h,待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产物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改性聚酰亚胺树脂;
[0012](5)将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加入螺杆注塑机中,加热熔融喷丝,在热空气作用下拉伸,得到改性聚酰亚胺树脂纤维;
[0013](6)将改性硅酸铝纤维络合物和改性聚酰亚胺树脂纤维分别通过纺纱机纺织成丝,得到硅酸铝纤维纱线和聚酰亚胺树脂纤维纱线,以硅酸铝纤维纱线为经线,聚酰亚胺树脂纤维纱线为纬线,织造得到汽车内饰面料。
[0014]优选的,步骤(1)中,氨气等离子体的处理功率为300

500W,处理时间为3

5min。
[0015]优选的,步骤(2)中,预处理硅酸铝纤维与四溴邻苯二甲酸酐的质量比为10

15:5

8。
[0016]优选的,步骤(3)中,改性硅酸铝纤维与硝酸锌溶液的质量比为8

12:100。
[0017]优选的,步骤(3)中,硝酸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

2%。
[0018]优选的,步骤(4)中,聚酰亚胺树脂、纳米二氧化钛、硝酸镁和磷酸氨的质量比为40

60:3

5:6

10:10

15。
[0019]优选的,步骤(6)中,硅酸铝纤维纱线和聚酰亚胺树脂纤维纱线的质量比为4

5:4

6。
[0020]优选的,步骤(6)中,经纱密度为60

80支,纬纱密度为60

80支。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汽车内饰面料。
[002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汽车内饰面料在汽车座椅套或车顶内饰中的应用。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4](1)本专利技术先用氨气等离子体对硅酸铝纤维进行处理,在硅酸铝纤维的表面引入氨基,再利用氨基与四溴邻苯二甲酸酐进行反应,从而在硅酸铝纤维的表面引入活性羧基、卤素元素和长链烷基,增强了硅酸铝纤维的阻燃性能;同时将改性硅酸铝纤维浸入硝酸锌溶液中,通过羧基的螯合作用,将锌离子固定在硅酸铝纤维的表面,增强了硅酸铝纤维的抗菌性能。
[0025](2)硝酸镁和磷酸氨能够进行反应,在聚酰亚胺树脂的表面生成磷酸氨镁,同时纳米二氧化钛掺杂在磷酸氨镁中,磷酸氨镁在分解过程中反应生成不可燃气体,从而使得可燃物的浓度降低,掺杂在磷酸氨镁中的纳米二氧化钛具有吸附烟气的作用,可以减少有毒烟气的产生,进而进一步提高了阻燃效果。
[0026](3)本专利技术所制备的汽车内饰面料经过多次水洗后,仍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阻燃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通过具体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0028]需要说明的是,无特殊说明外,本专利技术中涉及到的化学试剂均通过商业渠道购买。
[002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使用的硅酸铝纤维购自河北泽旭建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0030]聚酰亚胺树脂购自湖北标越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0031]纳米二氧化钛购自山东巨鑫化工贸易有限公司。
[0032]实施例1
[0033]一种汽车内饰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4](1)将20g硅酸铝纤维置于等离子体处理腔,抽真空,用氨气等离子体进行处理,氨气等离子体的处理功率为300W,处理时间为3min,得到预处理硅酸铝纤维;
[0035](2)将10g预处理硅酸铝纤维超声分散在200mLN,N

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然后加入5g四溴邻苯二甲酸酐,在室温下搅拌反应2h,待反应完成后,将所得产物进行洗涤、干燥,即得到改性硅酸铝纤维;
[0036](3)将10g改性硅酸铝纤维浸入100g,1wt%的硝酸锌溶液中,超声分散均匀,然后振荡吸附3h,吸附完成后,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改性硅酸铝纤维络合物;
[0037](4)将40g聚酰亚胺树脂和3g纳米二氧化钛超声分散在400g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6g硝酸镁和10g磷酸氨,用氨水调节溶液pH为9,进行搅拌反应2h,待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产物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改性聚酰亚胺树脂;
[0038](5)将40g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加入螺杆注塑机中,加热熔融喷丝,在热空气作用下拉伸,得到改性聚酰亚胺树脂纤维;
[0039](6)将改性硅酸铝纤维络合物和改性聚酰亚胺树脂纤维分别通过纺纱机纺织成丝,得到硅酸铝纤维纱线和聚酰亚胺树脂纤维纱线,以硅酸铝纤维纱线为经线,聚酰亚胺树脂纤维纱线为纬线,织造得到汽车内饰面料,其中硅酸铝纤维纱线和聚酰亚胺树脂纤维纱线的质量比为5:5,经纱密度为60支,纬纱密度为60支。
[0040]实施例2
[0041]一种汽车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内饰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硅酸铝纤维置于等离子体处理腔,抽真空,用氨气等离子体进行处理,得到预处理硅酸铝纤维;(2)将预处理硅酸铝纤维超声分散在N,N

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然后加入四溴邻苯二甲酸酐,在室温下搅拌反应2

4h,待反应完成后,将所得产物进行洗涤、干燥,即得到改性硅酸铝纤维;(3)将改性硅酸铝纤维浸入硝酸锌溶液中,超声分散均匀,然后振荡吸附3

5h,吸附完成后,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改性硅酸铝纤维络合物;(4)将聚酰亚胺树脂和纳米二氧化钛超声分散在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硝酸镁和磷酸氨,调节溶液pH为9

11,进行搅拌反应2

3h,待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产物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改性聚酰亚胺树脂;(5)将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加入螺杆注塑机中,加热熔融喷丝,在热空气作用下拉伸,得到改性聚酰亚胺树脂纤维;(6)将改性硅酸铝纤维络合物和改性聚酰亚胺树脂纤维分别通过纺纱机纺织成丝,得到硅酸铝纤维纱线和聚酰亚胺树脂纤维纱线,以硅酸铝纤维纱线为经线,聚酰亚胺树脂纤维纱线为纬线,织造得到汽车内饰面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氨气等离子体的处理功率为300

500W,处理时间为3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双全王新厚蒋金华龚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旷达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