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盖梁双抱箍支撑托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0661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应力盖梁双抱箍支撑托架。其技术方案包括:墩身混凝土和第一半环,墩身混凝土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上抱箍,上抱箍的顶部通过大梁连抱箍法兰固定安装有第一大梁横连梁,第一大梁横连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大梁横连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上抱箍、第一半环、第二半环、水平连接与斜向支撑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较为方便的通过上抱箍对墩身混凝土施加径向压力,提上抱箍与墩身混凝土间的静摩擦力,弧形上抱箍与桥墩混凝土间静摩擦力平衡桥墩顶盖梁施工总荷载,可及时对承台基坑进行回填,避免承台基坑围护结构拆除后基坑被水浸泡造成附近施工便道局部塌陷,节省施工时间,加快施工进度。加快施工进度。加快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应力盖梁双抱箍支撑托架


[0001]本技术涉建筑工程
,具体为一种预应力盖梁双抱箍支撑托架。

技术介绍

[0002]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于是在空间上利用资源已经成为了当下趋势,桥下空间以其利用前景广阔,需要对原先的低矮桥梁进行抬升施工,以满足后续的桥下净空等要求,其中申请号为“CN217266968U”所公开的“一种桥梁施工支撑托架”,其已经解决了现有的支撑托架在实际的桥梁施工过程中,由于结构复杂,不仅安装不便,影响施工效率的多种弊端,再经过进一步检索发现,申请号为“CN214005423U”所公开的“一种桥梁施工支撑托架”,其通过具体的技术结构设置,切实解决了由于三角托架的连接处是焊接,这就导致支撑板的与桥梁的相对角度不易调节,所以支撑托架也只能对下表面平整的桥梁进行支撑的弊端,但是在实际使用时类似结构的建筑工程还存在诸多缺陷,如:桥墩位于陡坡、软土地基、既有车道及水中桥墩或桥墩盖梁底距地面高度较大时的墩身预应力双联柱盖梁施工较为不便,影响施工安全,同时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现有的抱箍在进行使用户不方便进行固定,在进行安装固定的过程中较为麻烦,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预应力盖梁双抱箍支撑托架来解决现有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应力盖梁双抱箍支撑托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应力盖梁双抱箍支撑托架,包括墩身混凝土和第一半环,所述墩身混凝土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上抱箍,所述上抱箍的顶部通过大梁连抱箍法兰固定安装有第一大梁横连梁,所述第一大梁横连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大梁横连梁,所述上抱箍底部的墩身混凝土外侧活动连接有第一半环,所述第一半环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二半环,所述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斜向支撑,所述斜向支撑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连接,所述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之间通过螺旋栓限位固定。
[0005]弧形上抱箍与桥墩混凝土间静摩擦力平衡桥墩顶盖梁施工总荷载,能够方便的解决了桥墩位于陡坡、软土地基、既有车道及水中桥墩或桥墩盖梁底距地面高度较大时,相应产生的墩身预应力,双抱箍托架相比落地支架不需要采用承台做为支架基础,桥梁墩身、承台施工完成后,可及时对承台基坑进行回填,避免承台基坑围护结构拆除后基坑被水浸泡造成附近施工便道局部塌陷,节省施工时间,加快施工进度。
[0006]优选的,所述斜向支撑与第一大梁横连梁以及第二大梁横连梁之间固定连接,且斜向支撑的数量为八根。通过安装槽能够在第二半环翻转的过程中能够对螺旋栓进行卡合,通过螺栓在螺旋栓上进行旋转,通过螺栓对螺旋栓在安装槽上进行卡合,使第二半环与第一半环之间进行贴合,使在进行时能够更加方便,在进行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更加便捷,
能够增加工作效率。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半环的一侧开设有与螺旋栓配合的安装槽,且螺旋栓的外侧螺旋安装有螺栓。通过螺栓在螺旋栓上进行旋转,通过螺栓对螺旋栓在安装槽上进行卡合,使第二半环与第一半环之间进行贴合,使在进行时能够更加方便,在进行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更加便捷。
[0008]优选的,所述水平连接的数量为六根,且水平连接与斜向支撑的顶部皆固定连接有增高垫。能够方便的进行支撑,使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更加方便,增加稳定效果。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之间通过旋转轴活动连接,且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的内侧黏贴有防滑垫。通过旋转轴能够方便的将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之间进行翻转,使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之间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使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能够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方便,同时通过防滑垫能够增加墩身混凝土与第一半环以及第二半环之间的静摩擦力,能够在进行承载的过程中更加稳定。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大梁横连梁与第二大梁横连梁之间通过连接盘固定连接,且第一大梁横连梁与第二大梁横连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护栏。通过连接盘能够方便的将第一大梁横连梁与第二大梁横连梁之间进行连接,能够在进行连接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方便,使在进行安装时操作方便快捷,同时通过防护栏能够增加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使工作人员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更具有安全保障。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通过设置有上抱箍、第一半环、第二半环、水平连接与斜向支撑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较为方便的通过上抱箍对墩身混凝土施加径向压力,提上抱箍与墩身混凝土间的静摩擦力,弧形上抱箍与桥墩混凝土间静摩擦力平衡桥墩顶盖梁施工总荷载,能够方便的解决了桥墩位于陡坡、软土地基、既有车道及水中桥墩或桥墩盖梁底距地面高度较大时,相应产生的墩身预应力,双抱箍托架相比落地支架不需要采用承台做为支架基础,桥梁墩身、承台施工完成后,可及时对承台基坑进行回填,避免承台基坑围护结构拆除后基坑被水浸泡造成附近施工便道局部塌陷,节省施工时间,加快施工进度。
[0013]2、通过设置有安装槽、旋转轴、防滑垫与螺旋栓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较为方便的通过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之间绕着旋转轴进行翻转,通过安装槽能够在第二半环翻转的过程中能够对螺旋栓进行卡合,通过螺栓在螺旋栓上进行旋转,通过螺栓对螺旋栓在安装槽上进行卡合,使第二半环与第一半环之间进行贴合,使在进行时能够更加方便,在进行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更加便捷,能够增加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外观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外观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斜向支撑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半环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墩身混凝土;101、上抱箍;102、斜向支撑;103、水平连接;104、第一大梁横连梁;105、第二大梁横连梁;106、连接盘;107、防护栏;108、增高垫;2、第一半环;201、第二半环;202、旋转轴;203、防滑垫;204、安装槽;205、螺旋栓;206、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0020]实施例一
[0021]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预应力盖梁双抱箍支撑托架,包括墩身混凝土1和第一半环2,墩身混凝土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上抱箍101,上抱箍101的顶部通过大梁连抱箍法兰固定安装有第一大梁横连梁104,第一大梁横连梁104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大梁横连梁105,上抱箍101底部的墩身混凝土1外侧活动连接有第一半环2,第一半环2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二半环201,第一半环2与第二半环20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斜向支撑102,斜向支撑102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连接103,第一半环2与第二半环201之间通过螺旋栓205限位固定,斜向支撑102与第一大梁横连梁104以及第二大梁横连梁105之间固定连接,且斜向支撑102的数量为八根,第二半环201的一侧开设有与螺旋栓205配合的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盖梁双抱箍支撑托架,包括墩身混凝土(1)和第一半环(2),其特征在于:所述墩身混凝土(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上抱箍(101),所述上抱箍(101)的顶部通过大梁连抱箍法兰固定安装有第一大梁横连梁(104),所述第一大梁横连梁(104)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大梁横连梁(105),所述上抱箍(101)底部的墩身混凝土(1)外侧活动连接有第一半环(2),所述第一半环(2)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二半环(201),所述第一半环(2)与第二半环(20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斜向支撑(102),所述斜向支撑(102)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连接(103),所述第一半环(2)与第二半环(201)之间通过螺旋栓(205)限位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盖梁双抱箍支撑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支撑(102)与第一大梁横连梁(104)以及第二大梁横连梁(105)之间固定连接,且斜向支撑(102)的数量为八根。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栋曾健民杨秦波海永正何彦强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