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成争光专利>正文

一种触觉辅助驾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10603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触觉辅助驾驶系统,其包括用于佩戴在人体上的佩戴装置,佩戴装置内部设有内置电源、微处理器、数据接收模块和振动按摩装置;其中,微处理器、数据接收模块和振动按摩装置均与电源电连接;微处理器还与数据接收模块和振动按摩装置相连;还包括三个以上设置在车辆上的信息采集装置,且每个信息采集装置均包括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将数据传输至数据接收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系统可结合现有汽车的变道辅助驾驶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倒车辅助系统,可通过触觉配合视觉、听觉来进行三个方面来感知目前车辆周边的状态,帮助驾驶员辅助驾驶,大大减少行车安全隐患。大大减少行车安全隐患。大大减少行车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觉辅助驾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触觉辅助驾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汽车辅助系统主要包括变道辅助驾驶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倒车辅助系统,其中,变道辅助驾驶系统主要是通过雷达来监测盲点区域,比如汽车C柱的视野盲区以及车侧后方的视野盲区等,而视野盲区导致车辆在变道的时候容易产生危险。变道辅助系统通过雷达传感器检测后面盲区接近的车辆,并通过后视镜指示灯报警提示,提醒驾驶员注意。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通过前向摄像头,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视觉子系统可以实时识别前方车辆、行人和车道线,检测本车与前车或行人之间的距离、方位及相对速度,以及本车在车道中的位置,并由此做出预警判定,从而为安全驾驶提供辅助作用。一旦检测到与前车潜在的碰撞风险、车距过近或车道偏离时,系统会通过语音提醒司机及时采取措施。倒车辅助系统以图像、声音的形式告知驾驶者车与障碍物的相对位置,解决了因后视镜存在盲区带来的困扰。
[0003]在上述驾驶辅助系统中,人体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车辆发出的声光报警提示,从而达到辅助驾驶的作用。但在雨雾冰雪天气或车辆周围光线不足的情况下,看后视镜可能观察不到或者观察不清楚车辆、行人或其他障碍物的位置情况,且摄像头拍摄可能不清晰,此时,如果驾驶员偏头进行观察,则车辆前方突然出现的交通情况可能会被忽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危害车辆行人安全。
[0004]基于上述分析可见,现有的汽车辅助系统主要依靠人体的视觉和听觉来获取车辆周边的路况,但在天气不好或车辆周围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视觉和听觉来感知路况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觉辅助驾驶系统,其可通过触觉来感知车辆、行人和其他障碍物的位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仅仅依靠视觉和听觉来获取路况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触觉辅助驾驶系统,包括用于佩戴在人体上的佩戴装置,佩戴装置内部设有内置电源、微处理器、数据接收模块和振动按摩装置;其中,微处理器、数据接收模块和振动按摩装置均与电源电连接;微处理器还与数据接收模块和振动按摩装置相连;
[0008]佩戴装置内的振动按摩装置的数量为三个以上,三个以上的振动按摩装置5设置在佩戴装置左侧、右侧和后侧与人体接触部分的内部边缘,且左侧、右侧和后侧的佩戴装置内至少设置一个振动按摩装置;
[0009]还包括三个以上设置在车辆上的信息采集装置,且每个信息采集装置均包括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将数据传输至数据接收模块。本技术中的传感器可
采用车辆现有的距离感知传感器,如公开号为CN107076849A和CN113589292A的专利中公开的传感器,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传感器。本技术的传感器主要用于探测和感知周围环境参数,如车辆、行人或障碍物与车辆的位置关系和位置关系等数据。
[0010]本技术的辅助驾驶系统适用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使用,其中佩戴装置可佩戴于人体的颈部、头部、手部或腿部等部位,由于腰部需要系安全带,故不适用于佩戴于腰部。微处理器为现有的技术中常见的处理器,其主要用于完成获取指令、执行指令,以及与外界存储器和逻辑部件交换信息等操作。信息采集装置主要通过传感器采集车辆周边的路况信息,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发送至数据接收模块。佩戴装置上的振动按摩装置主要起到振动按摩的同时,起到提示目标障碍物方位和距离的功能。数据接收模块获取的数据经过微处理器处理后得到车辆周边的其他车辆、行人或障碍物的位置情况,然后控制与其他车辆、行人或障碍物对应方位的振动按摩装置工作,其震动频率或强弱根据距离的远近控制,即距离越远,震动频率越低或者震动强度越小,或者频率和强度两者协同工作;距离越近,震动频率越高或者震动强度越大,或者频率和强度两者协同工作。通过对人体进行按摩,从而使驾驶员感知到其他车辆、行人或障碍物的大概位置。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现有汽车的变道辅助驾驶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倒车辅助系统,可通过触觉配合视觉、听觉来进行三个方面来感知目前车辆周边的状态,帮助驾驶员辅助驾驶,大大减少行车安全隐患。
[0011]进一步地,振动按摩装置的数量为十一个,且十一个振动按摩装置均匀设置在除正前方外佩戴装置与人体接触部分的内部边缘。
[0012]进一步地,佩戴装置表面设有用于内置电源充电的有线充电端口。
[0013]进一步地,车辆座椅内部设有与内置电源相匹配的无线充电底座;且佩戴装置内部还设有与内置电源配对的第一感应线圈,车辆座椅内部还设有与无线充电底座配对的第二感应线圈。
[0014]进一步地,佩戴装置为U型枕、头盔、坐垫、手臂绑带或腿部绑带。
[0015]进一步地,数据接收模块为WIFI模块或者蓝牙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为与数据接收模块相匹配的WIFI模块或者蓝牙模块。
[0016]进一步地,信息采集装置中的传感器为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或视觉传感器。
[0017]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工作原理是:将佩戴装置佩戴在人体对应的部位后打开电源开关即可开始工作,首先信息采集装置通过传感器采集车辆周边的路况信息,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发送至数据接收模块。数据接收模块获取的数据经过微处理器处理后得到车辆周边的其他车辆、行人或障碍物的位置情况,然后控制与其他车辆、行人或障碍物对应方位的振动按摩装置工作,其震动频率或强弱根据距离的远近控制,即距离越远,震动频率越低或者震动强度越小,或者频率和强度两者协同工作;距离越近,震动频率越高或者震动强度越大,或者频率和强度两者协同工作。通过对人体进行按摩,从而使驾驶员感知到其他车辆、行人或障碍物的大概位置。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1)本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实用性强。
[0020](2)本技术的系统主要通过触觉方式反馈车辆周边路况信息,驾驶员可更专
注的观察前方路况,并可实时感知车辆周围移动物体,提前预判,驾驶员可更安全的驾驶。
[0021](3)本技术的系统可结合现有汽车的变道辅助驾驶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倒车辅助系统,可通过触觉配合视觉、听觉来进行三个方面来感知目前车辆周边的状态,帮助驾驶员辅助驾驶,大大减少行车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0023]图1是本技术的部分零部件的一种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佩戴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佩戴装置;2.内置电源;3.微处理器;4.数据接收模块;5.振动按摩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觉辅助驾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佩戴在人体上的佩戴装置(1),佩戴装置(1)内部设有内置电源(2)、微处理器(3)、数据接收模块(4)和振动按摩装置(5);微处理器(3)、数据接收模块(4)和振动按摩装置(5)均与电源电连接;微处理器(3)还与数据接收模块(4)和振动按摩装置(5)相连;佩戴装置(1)内的振动按摩装置(5)的数量为三个以上,三个以上的振动按摩装置(5)设置在佩戴装置(1)左侧、右侧和后侧与人体接触部分的内部边缘,且左侧、右侧和后侧的佩戴装置(1)内至少设置一个振动按摩装置(5);还包括三个以上设置在车辆上的信息采集装置(6),且每个信息采集装置(6)均包括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将数据传输至数据接收模块(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觉辅助驾驶系统,其特征在于,振动按摩装置(5)的数量为十一个,且十一个振动按摩装置(5)均匀设置在除正前方外佩戴装置(1)与人体接触部分的内部边缘。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觉辅助驾驶系统,其特征在于,佩戴装置(1)表面设有用于内置电源(2)充电的有线充电端口(7)。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觉辅助驾驶系统,其特征在于,车辆座椅内部设有与内置电源(2)相匹配的无线充电底座(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争光
申请(专利权)人:成争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