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及其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0142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及其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包含一基板、形成于所述基板相反两侧的一电极层与一连接层、彼此间隔地自所述连接层突出的多个集极垫、分别形成于多个所述集极垫的多个基极垫、分别形成于多个所述基极垫的多个射极垫及一绝缘层。任一个所述基极垫夹持于相对应的所述射极垫与所述集极垫之间,以共同构成一直立柱。所述绝缘层覆盖于所述连接层及多个所述直立柱、且构成区隔多个所述直立柱的一图案化沟槽。每个所述直立柱具有远离所述连接层且外径不大于2微米的一端面,其裸露于所述绝缘层之外。其裸露于所述绝缘层之外。其裸露于所述绝缘层之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及其微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培养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及其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生物微粒设备包含有一分选区域及连通于所述分选区域的一培养区域,并且生物微粒能通过所述分选区域施加电场的方式而被移动至所述培养区域进行培养。然而,现有生物微粒设备所采用的架构大都依循所述分选区域的需求,因而使得所述培养区域也跟着采用相同于所述分选区域的架构、但却忽略了所述培养区域的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及其微结构,其能有效地改善现有生物微粒设备所可能产生的缺陷。
[000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其用来培养一生物微粒,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包括:一立体培养装置,包含有:一微结构,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一电极层,形成于第一基板的一侧;一集极层,具有形成于第一基板另一侧的一连接层及彼此间隔地自连接层延伸突出的多个集极垫;多个基极垫,分别形成于多个集极垫上;多个射极垫,分别形成于多个基极垫上;其中,任一个基极垫夹持于相对应的射极垫与集极垫之间,以共同构成一直立柱;每个直立柱具有远离连接层且外径不大于2微米的一端面;及一绝缘层,覆盖于集极层的连接层及多个直立柱,并且每个直立柱的端面裸露于绝缘层之外;其中,绝缘层于任两个相邻的直立柱之间留有间隙,以构成区隔多个直立柱的一图案化沟槽;及一配合结构,与微结构呈间隔设置且至少其中一个呈透明状;其中,配合结构包含有一第二基板及形成于第二基板的一第二电极层,并且第二电极层面向微结构;以及一交流电源装置,其电性耦接于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其中,当生物微粒位于立体培养装置之内进行培养生长时,多个直立柱之中的至少四个的位置邻近于生物微粒用以供一光源照射,以使其能通过相对应端面而施予一介电泳力产生电场差至生物微粒。
[0005]优选地,于每个直立柱中,集极垫的环侧面、基极垫的环侧面及射极垫的环侧面彼此切齐。
[0006]优选地,于每个直立柱中,射极垫的环侧面相连于端面的周缘、并垂直于连接层。
[0007]优选地,每个直立柱具有相连于端面的一环侧面,并且每个直立柱的环侧面被绝缘层所覆盖。
[0008]优选地,任两个直立柱之间相隔有不大于外径的一间隔距离。
[0009]优选地,多个基极垫相较于连接层位于相同高度并共同定义为一基极层,并且多个射极垫相较于连接层位于相同高度并共同定义为一射极层。
[0010]优选地,集极层为一N型层,基极层为一P型层,并且射极层为一重掺杂N型层。
[0011]本技术实施例也公开一种生物微粒培养设备的微结构,其包括:一基板;一电极层,形成于基板的一侧;一集极层,具有形成于第一基板另一侧的一连接层及彼此间隔地
自连接层突出的多个集极垫;多个基极垫,分别形成于多个集极垫上;多个射极垫,分别形成于多个基极垫上;其中,任一个基极垫夹持于相对应的射极垫与集极垫之间,以共同构成一直立柱;每个直立柱具有远离连接层且外径不大于2微米的一端面;以及一绝缘层,覆盖于集极层的连接层及多个直立柱,并且每个直立柱的端面裸露于绝缘层之外;其中,绝缘层于任两个相邻的直立柱之间留有间隙,以构成区隔多个直立柱的一图案化沟槽。
[0012]优选地,多个基极垫相较于连接层位于相同高度并共同定义为一基极层,并且多个射极垫相较于连接层位于相同高度并共同定义为一射极层;其中,集极层为一N型层,基极层为一P型层,并且射极层为一重掺杂N型层。
[0013]优选地,于每个直立柱中,集极垫的环侧面、基极垫的环侧面及射极垫的环侧面彼此切齐。
[0014]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所揭露的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其通过所述微结构的仿生架构,据以符合所述生物微粒的培养需求。例如:多个所述直立柱彼此间隔配置,并且每个所述直立柱的所述端面限定在特定尺寸范围内,而所述绝缘层则是形成有所述图案化沟槽,据以和多个所述直立柱共同构成利于所述生物微粒生长的环境(如:凹凸起伏3D环境)。
[0015]进一步地说,本技术实施例所揭露的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其能通过每个所述直立柱的晶体管架构搭配裸露于所述绝缘层之外的每个所述端面,据以更为有效地施予所述介电泳力产生电场差至所述生物微粒。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应用于生物系统中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生物微粒培养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沿剖线III

III的剖视示意图;
[0019]图4为图2沿剖线IV

IV的剖视示意图;
[0020]图5为图4的区域V的放大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生物微粒培养设备的运作过程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所揭露有关“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及其微结构”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了解本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本技术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技术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技术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但所揭露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3]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来描述各种组件或者信号,但这些组件或者信号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组件与另一组件,或者一信号与另一信号。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002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5]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其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揭露一种生物微粒培养设备1000,其用来培养来自一液态检体300之中的至少一个生物微粒301。其中,所述生物微粒培养设备1000是能够提供所述生物微粒301在其内进行相对静态的培养、而非仅自其移动经过。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所指的所述生物微粒培养设备1000是排除不具备生物微粒培养功能(如:生物微粒分选之用)的任何架构。
[0026]需先说明的是,在一生物系统S之中可以设有多个所述生物微粒培养设备1000,而多个所述生物微粒培养设备1000之外的所述生物系统S的其他构造在此则不加以赘述。再者,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下述仅以一个所述生物微粒培养设备1000来说明,但本技术不受限于此。
[0027]其中,所述液态检体300可以是来自于动物的体液检体(如:血液、淋巴液、唾液、或尿液),并且所述目标生物微粒301可以是特定种类的细胞,例如:循环肿瘤细胞(c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微粒培养设备用来培养一生物微粒,所述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包括:一立体培养装置,包含有:一微结构,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一电极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一集极层,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另一侧的一连接层及彼此间隔地自所述连接层延伸突出的多个集极垫;多个基极垫,分别形成于多个所述集极垫上;多个射极垫,分别形成于多个所述基极垫上;其中,任一个所述基极垫夹持于相对应的所述射极垫与所述集极垫之间,以共同构成一直立柱;每个所述直立柱具有远离所述连接层且外径不大于2微米的一端面;及一绝缘层,覆盖于所述集极层的所述连接层及多个所述直立柱,并且每个所述直立柱的所述端面裸露于所述绝缘层之外;其中,所述绝缘层于任两个相邻的所述直立柱之间留有间隙,以构成区隔多个所述直立柱的一图案化沟槽;及一配合结构,与所述微结构呈间隔设置且至少其中一个呈透明状;其中,所述配合结构包含有一第二基板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一第二电极层,并且所述第二电极层面向所述微结构;以及一交流电源装置,其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其中,当所述生物微粒位于所述立体培养装置之内进行培养生长时,多个所述直立柱之中的至少四个的位置邻近于所述生物微粒用以供一光源照射,以使其能通过相对应所述端面而施予一介电泳力产生电场差至所述生物微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直立柱中,所述集极垫的环侧面、所述基极垫的环侧面及所述射极垫的环侧面彼此切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直立柱中,所述射极垫的所述环侧面相连于所述端面的周缘、并垂直于所述连接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微粒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直立柱具有相连于所述端面的一环侧面,并且每个所述直立柱的所述环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忠谔陈圣文何信呈
申请(专利权)人:医华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