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软式捕捉器及准软式捕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354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准软式捕捉器及准软式捕捉装置。准软式捕捉器包括一基底以及多个凸状结构,用以从一检体捕捉至少一个目标生物微粒。基底具有一基板面,且多个凸状结构在基板面上呈规则排列。每一个凸状结构包括一用以接触目标生物微粒的外端部以及一连接外端部与基板面的内端部,且内端部的结构强度相较于外端部的结构强度较为脆弱易于破坏。定义多个凸状结构所在位置以外的区域为空隙区域,其占基板面总面积的20%至8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准软式捕捉器及准软式捕捉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捕捉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准软式捕捉器及准软式捕捉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运用捕捉稀有细胞来进行非侵入式检测已应用在不同类型的辅助诊断中,例如早期癌病程追踪与转移诊断或产前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s,CTC)是从原发肿瘤上脱落并且侵入组织基质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其为癌症病程追踪与癌转移的生物指标。因此,CTC检测可以提供癌症转移与病程追踪、预期患者预后状况以及接受不同癌症治疗后效果的有效评估,更进一步能加速药厂药品开发,近几年相关研究与应用也愈来越多。另外,研究发现,在孕妇的血液中会有来自胎儿的有核红血球(nucleatedredbloodcell,NRBC),其可以作为产前胎儿健康检测的目标细胞。此法使取得母亲的血液中的胎儿有核红血球,此为胎儿本体细胞,具有完整的生物信号,用来辅助诊断胎儿基因或染色体异常,可作为流产率较高的侵入式产前诊断方法,如羊膜腔穿刺术(amniocentesis)及绒毛膜取样(chorionicvillussampling,CVS)以外另一种选择。然而,不论是循环肿瘤细胞或是胎儿有核红血球,其在血液中的含量非常稀少,因此在捕捉与筛选目标细胞上非常困难。在现有技术中,会使用离心、免疫磁珠技术以及微流道技术来进行纯化分离出稀有细胞,然而,离心法在多次液体转移所造成的目标细胞丢失,免疫磁珠技术容易让稀有细胞因为碰撞而损伤,微流道技术容易因为流道所产生剪力而造成细胞堆积成团而造成低捕获率。而且,要从利用免疫磁珠技术以及微流道技术分离出完好的单一稀有细胞来进行后续的试验分析的成功率极低。故,如何通过结构设计的改良,来提升稀有细胞的捕获率以及有效取得完好无损的单一稀有细胞,来克服上述缺陷,已成为该项事业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准软式捕捉器,其可以有效捕获目标生物微粒,并且可以将目标生物微粒完好无缺地从准软式捕捉器上分离。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准软式捕捉器,用以从一检体捕捉至少一个目标生物微粒,所述准软式捕捉器包括一基底、多个凸状结构以及一空隙区域。所述基底具有一基板面,且多个所述凸状结构由所述基板面延伸成型且呈规则排列。其中,每一个所述凸状结构包括一用以接触所述目标生物微粒的外端部以及一连接所述外端部与所述基板面的内端部,且所述内端部的结构强度低于所述外端部的结构强度。其中,定义多个所述凸状结构所在位置以外的区域为一空隙区域,且所述空隙区域占所述基板面总面积的20%至80%。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外端部的间距为0.2微米至2微米。优选地,所述凸状结构的所述外端部的平均外径为0.6微米至2微米。优选地,所述凸状结构的所述外端部的高度为0.1微米至5微米,且所述凸状结构的所述内端部的高度为2微米至15微米。优选地,所述凸状结构的外端部呈圆柱状、圆顶柱状、角柱状、截顶圆锥状或平头角锥状。优选地,所述凸状结构的所述内端部具有至少一个结构脆弱点。优选地,所述凸状结构为硅所形成,且所述内端部的晶体结构小于所述外端部的晶体结构。优选地,所述凸状结构为玻璃所形成。优选地,多个所述凸状结构在所述基板面上排成数组。优选地,其中一些所述凸状结构在所述基板面上分布成多个第一凸状结构群,且每一所述第一凸状结构群在所述基板面上定义出一对应所述目标生物微粒的N边形捕捉区域,N大于或等于3。优选地,另外一些所述凸状结构在所述基板面上分布成一第二凸状结构群,所述第二凸状结构群在所述基板面上定义出一位于所述N边形捕捉区域附近的缓冲区域,且所述缓冲区域小于所述N边形捕捉区域。优选地,N边形捕捉区域的N大于或等于8且小于或等于12。优选地,所述凸状结构上修饰有一对所述目标生物微粒具有专一性的分子团。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准软式捕捉装置,其包括两个具有前述构造的准软式捕捉器,且两个准软式捕捉器对应接合,而在其间形成一腔室用以容纳所述检体。本技术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提供的准软式捕捉器及准软式捕捉装置,其能通过“所述多个凸状结构在所述基板面上呈规则排列,其中每一个所述凸状结构包括一用以接触所述目标生物微粒的外端部以及一连接所述外端部与所述基板面的内端部,且所述内端部的结构强度低于所述外端部的结构强度”以及“所述空隙区域占所述基板面总面积的20%至80%”的技术方案,以提升单一目标生物微粒的捕获量以及将每一个单一目标生物微粒完好无损地从准软式捕捉器上分离,以便后续的分析试验。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准软式捕捉器的其中一种示例的侧视放大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准软式捕捉器的其中一种示例的侧视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准软式捕捉器的其中一种示例的侧视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准软式捕捉器的其中一种示例的侧视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准软式捕捉器的其中一种示例的侧视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准软式捕捉器的其中一种示例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准软式捕捉器的其中一种示例的俯视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准软式捕捉器的另外一种示例的俯视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准软式捕捉器的其中一种示例的俯视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准软式捕捉器的另外一种示例的俯视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准软式捕捉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筛选及分离生物微粒的方法的实施状态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筛选及分离生物微粒的方法中,捕获设备将目标生物微粒自准软式捕捉装置取下的实施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所公开有关“准软式捕捉器及准软式捕捉装置”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本技术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技术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技术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来描述各种组件或者信号,但这些组件或者信号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准软式捕捉器,用以从一检体捕捉至少一个目标生物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准软式捕捉器包括:/n一基底,具有一基板面;以及/n多个凸状结构,由所述基板面延伸成型且呈规则排列,其中每一所述凸状结构包括一用以接触所述目标生物微粒的外端部以及一连接所述外端部与所述基板面的内端部,且所述内端部的结构强度低于所述外端部的结构强度;其中,定义多个所述凸状结构所在位置以外的区域为一空隙区域,且所述空隙区域占所述基板面总面积的20%至8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准软式捕捉器,用以从一检体捕捉至少一个目标生物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准软式捕捉器包括:
一基底,具有一基板面;以及
多个凸状结构,由所述基板面延伸成型且呈规则排列,其中每一所述凸状结构包括一用以接触所述目标生物微粒的外端部以及一连接所述外端部与所述基板面的内端部,且所述内端部的结构强度低于所述外端部的结构强度;其中,定义多个所述凸状结构所在位置以外的区域为一空隙区域,且所述空隙区域占所述基板面总面积的20%至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准软式捕捉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外端部的间距为0.2微米至2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准软式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状结构的所述外端部的平均外径为0.6微米至2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准软式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状结构的所述外端部的高度为0.1微米至5微米,且所述凸状结构的所述内端部的高度为2微米至15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准软式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状结构的外端部呈圆柱状、圆顶柱状、角柱状、截顶圆锥状或平头角锥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准软式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状结构的所述内端部具有至少一个结构脆弱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准软式捕捉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忠谔陈圣文何信呈周辉政陈明
申请(专利权)人:医华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