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盘管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9407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制冷剂于换热管内直接蒸发吸热、对管外水进行制冰的盘管换热器。该盘管换热器包括:多根换热管;用于对换热管进行固定的换热管支架;用于固定和保护换热管及换热管支架的盘管框架结构;换热管支架与换热管材质一致或属于同一类材质,为金属,采用焊接形式连接;盘管框架结构的材质为金属,与换热管支架采用螺栓连接或者是焊接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盘管换热器,换热管支架及盘管框架,均能够辅助制冷剂与水之间的热量交换,大大提升了盘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大大提升了盘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大大提升了盘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盘管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冰蓄冷技术,特别是制冷剂于换热管内直接蒸发、吸热制冰的制冰盘管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蓄冷技术,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电价低谷时期依靠电力进行制冷、产冷,并将“冷量”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一般是电价高峰期)再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0003]常规的冰蓄冷空调系统中,制冰换热器内流动的是制冷主机产生的低温防冻溶液,除了制冷主机、制冰换热器、蓄冷保温水池的投资外,还额外增加了驱动防冻溶液流动的防冻液泵、防冻溶液的初期投资;同时,在运行过程中,除制冷主机耗电外,还额外有防冻液泵的耗电。
[0004]常规的制冰换热器,内部防冻溶液和外部水之间的传热过程,管内/外流体均为显热交换过程,导致整体传热系数较低,因此所需的换热面积较大,即制冰换热器的材料用量需求大、成本高。
[0005]常规的制冰换热器,只有换热管参与管内/外流体之间的热传递,换热管的支撑、换热器的框架,只起到换热管的支撑和保护作用,不参与热传递过程本身,即是说,换热面积只包括换热管的表面积部分。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制冰换热器存在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剂于换热管内直接蒸发吸热、对换热管外水降温并逐步结冰的盘管换热器,包括:多根换热管;用于对换热管进行固定的换热管支架;用于固定和保护换热管及换热管支架的盘管框架结构;换热管与换热管支架间进行焊接,实现了换热管的稳固,同时,换热管与换热管支架之间进行焊接,大幅度减小了换热管与换热管支架之间的导热热阻,从而使得换热管支架也成为内外流体热量交换的一部分,即增加了换热面积,大大提升了盘管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0007]盘管框架的材质建议与换热管支架保持一致或属于同一类材质,建议使用金属材质,盘管框架与换热管支架之间用螺栓或焊接的形式连接,使盘管框架与换热管支架之间也能进行热量传递,盘管框架也参与到换热管内制冷剂与换热管外水之间的热传递过程,从而水侧换热面积进一步增加,从而盘管换热器的换热量进一步提升。根据本技术的盘管换热器,换热管支架及盘管框架,均能够参与制冷剂与水之间的热量传递,从而大大提升了盘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0008]根据本技术的盘管换热器,制冷剂于换热管内直接蒸发吸热,对换热管外水降温并制冰,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换热管;用于对换热管进行固定的换热管支架;用于固定和保护换热管及换热管支架的盘管框架结构;在换热管的进口设置有集液管,用于将进口盘管的制冷剂分配到多根换热管中;在换热管的出口设置有集气管,用于多跟换热管中
吸热蒸发成气态的制冷剂进行汇集;所述集液管上设有进口歧管,用于与制冷主机的供液管相连;所述集气管上设有出口歧管,用于与制冷主机的回气管相连;所述集液管、所述集气管均固定于盘管框架结构上。
[0009]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所述换热管支架的材质与所述换热管材质一致或者属于同一类材质,为金属材质,可选不锈钢、经防腐处理的碳钢铜等;换热管支架与换热管之间采用焊接形式连接。
[0010]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盘管框架结构的材质为金属,可选不锈钢或经防腐处理的碳钢等;换热管支架与盘管框架之间可以采用螺栓连接或者是焊接连接。
[0011]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在每根换热管的进口,内置或者外接有辅助制冷剂分配的毛细管,所述毛细管的材质建议与换热管一致或者属于同一类材质。
[0012]具体地,所述毛细管的内径范围:φ1.3mm~φ8.0mm。
[0013]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在所述集液管的进口歧管上,可以布置有节流部件。
[0014]可选地,所述节流部件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节流孔板、毛细管等具有节流、降压作用的部件;
[0015]优选的是,所述节流部件是节流孔板、毛细管等具有防水功能、且无需电器元件或热感应元件参与的节流部件;
[0016]具体地,所述节流部件的进出口压力降,达到整个盘管换热器进出口压力降的50%~99%。
[0017]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所述换热管的外径范围:φ4mm~φ16mm。
[0018]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盘管换热器示意图;
[0020]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盘管换热器端面图;
[0021]图3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盘管换热器的单根换热管与换热管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0022]图4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盘管换热器的单根换热管示意图及换热管进口内置或者外接毛细管的局部视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应用案例示意,示出了6个盘管换热器组合的情形;
[0024]图6为本技术的应用案例示意,示出了盘管换热器具有6个制冷剂回路的情形;
[0025]附图标记:
[0026]换热管(1),换热管支架(2),盘管框架结构(3),集液管(4),集气管(5),毛细管(6),节流部件(7),进口歧管(8),出口歧管(9),过滤器(10)。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
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0]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盘管换热器。下面对盘管换热器进行详细说明。
[0031]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盘管换热器,包括:换热管(1);用于对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盘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换热器内的制冷剂于换热管内直接蒸发吸热,对换热管外制冰,包括:多根换热管;集液管,所述换热管的进口与所述集液管连通,用于将所述集液管中的制冷剂分配到多根换热管中;集气管,所述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集气管连通,所述集气管与制冷剂的总出口连通,用于将所述多根换热管中吸热蒸发成气态的制冷剂进行汇集;所述集液管上设有进口歧管、节流部件,所述进口歧管的一端为制冷剂总进口端,所述进口歧管的出口与所述节流部件的进口连通,所述节流部件的出口与所述集液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每根换热管的进口内置或者外接有毛细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盘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对换热管进行固定的换热管支架和用于固定和保护换热管及换热管支架的盘管框架;所述换热管支架的材质与所述换热管的材质一致或者属于同一类材质,为金属,所述换热管支架和所述换热管之间采用焊接形式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仕相张院佳孙春霞李绞杨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能效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