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现场抑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9134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施工现场抑尘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双柱托架和第二双柱托架,所述第一双柱托架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单向喷雾组件,所述第二双柱托架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单向喷雾组件,第二单向喷雾组件以及第一单向喷雾组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单向喷雾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二双柱托架顶端的第一托盘,所述第一托盘的顶端固定有三组支柱,三组所述支柱的顶端固定有第二托盘,所述第一托盘的内部转动安装有内中空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齿轮回转结构、齿条往复移送结构使得两组内中空柱同步回转,进而实现风力出雾结构进行往复摆动,使得装置具备双向摆动喷洒降尘的功能,可有效提高装置的抑尘作用范围以及作业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施工现场抑尘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施工现场环境维护
,具体为一种施工现场抑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施工现场需要使用降尘、抑尘装置进行合理的降尘,从而让建筑工地环境得到更好净化,空气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自然就会让建筑工地的空气环境变得更健康,这对施工人员身体健康会有很好的保障,如果空气中灰尘粉尘太多,尤其是有很多污染物和细菌吸入到身体之后,很容易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我国建筑施工现场常见抑尘措施为洒水、覆盖和地面硬化,其中洒水降尘主要是使得生态高效抑尘剂呈雾化状态喷至空气中,从而维护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但是现有的抑尘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摆动式喷洒的功能,但是其多是单方向的摆动喷洒降尘模式,这就导致装置的抑尘范围受限,往往是单侧降尘作业完毕后,还需调转装置的降尘方向,操作过程中费时费力,使用较为麻烦,降低了装置的抑尘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现场抑尘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抑尘装置多为单方向的摆动喷洒降尘模式,其抑尘效率不高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施工现场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双柱托架(2)和第二双柱托架(3),所述第一双柱托架(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单向喷雾组件,所述第二双柱托架(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单向喷雾组件,第二单向喷雾组件以及第一单向喷雾组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单向喷雾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二双柱托架(3)顶端的第一托盘(4),所述第一托盘(4)的顶端固定有三组支柱(5),三组所述支柱(5)的顶端固定有第二托盘(6),所述第一托盘(4)的内部转动安装有内中空柱(7),内中空柱(7)的顶端延伸至第二托盘(6)的外部,所述内中空柱(7)的顶端设置有风力出雾结构,所述第一双柱托架(2)和第二双柱托架(3)之间的底座(1)底部安装有双向喷雾组件(8),其中两组支柱(5)的外壁上固定有托板(12),所述托板(12)的顶端安装有双向传动组件,双向传动组件包括连接两组内中空柱(7)进行转动的齿轮回转结构、齿条往复移送结构以及旋转驱动结构,所述底座(1)一侧的外壁上安装有控制面板(1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现场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出雾结构为固定在内中空柱(7)顶端的气雾存储箱(10),所述内中空柱(7)和气雾存储箱(10)相互贯通,所述气雾存储箱(10)一侧的外壁上安装有风机(11),所述风机(11)的输入端和控制面板(101)的输出端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施工现场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喷雾组件(8)包括立管(801)以及直角弯管(803),所述立管(801)安装在底座(1)底部的中心位置处,所述立管(801)的顶端安装有生态高效抑尘剂泵入主管(802),所述生态高效抑尘剂泵入主管(802)的进液口和外部水泵的出液端相互连接,所述直角弯管(803)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直角弯管(803)安装在立管(801)的两侧外壁上,所述直角弯管(80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飞张绍华李新林蔡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厚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