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结构、表带以及手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9035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05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表带以及手表,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折叠板、第二折叠板和弹性轴。第一折叠板包括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相对的两个侧面设有第一卡接部。第二折叠板包括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相背的两个侧面设有第二卡接部。弹性轴穿过第二间隙,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连接。在第一折叠板和第二折叠板处于闭合状态下,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位于第一间隙内,且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该连接结构的零件较少,结构简单,降低了制备难度。了制备难度。了制备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结构、表带以及手表


[0001]本申请涉及穿戴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结构、表带以及手表。

技术介绍

[0002]手表作为常见的可穿戴设备,由于其产品轻便小巧,佩戴舒适,受到广泛的青睐,且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集合了时间显示、运动检测、心率监测、消息提醒、血氧检测等等功能的智能手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前景广阔。
[0003]为了实现手表的穿戴,即实现手表从手腕上戴上或取下,手表设置有表带,表带的类型众多,其中,能够同时满足长度可调以及调节过程中无需分解这两个特性的卡扣式的表带受到较多的青睐。
[0004]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卡扣式表带的卡接位置处的结构复杂,导致手表在装配过程中的装配难度以及装配成本均较高,不利于卡扣式手表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结构、表带以及手表,用于简化表带的连接结构,解决手表在装配过程中由于结构复杂,导致装配难度和装配成本高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折叠板、第二折叠板和弹性轴。
[0008]第一折叠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并列设置且二者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相对的两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设有第一卡接部。第二折叠板的一端与第一折叠板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折叠板包括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并列设置且二者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相背的两个侧面的中的至少一个侧面设有第二卡接部。弹性轴穿过第二间隙,且弹性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连接;弹性轴在其轴线方向上具有弹性,以调节第二间隙的大小。
[0009]其中,在第一折叠板和第二折叠板处于闭合状态下,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位于第一间隙内,且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
[0010]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结构中,通过在第二折叠板上设置第二间隙,使得第二折叠板的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可以在第二间隙的宽度方向上进行位移,通过向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的相背离的两个侧面施加外力,可以使得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相互靠近,从而便于将第二折叠板放置在第一折叠板的第一间隙内,实现第一折叠板和第二折叠板的闭合,在第一折叠板和第二折叠板对折闭合后,在弹性轴的弹力作用下,使得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相互远离,从而使得第三支撑条与第一支撑条接触,第四支撑条与第二支撑条接触,从而将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上的第二卡接部卡接在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上的第一卡接部,实现第一折叠板和第二折叠板的卡接。
[0011]该连接结构设计简单,仅通过弹性轴和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的配合即可实现第一折叠板和第二折叠板的闭合和卡接,连接结构的零件较少,降低了制备过程中的制备难度以及制备成本,且可以使连接结构的外观简洁。
[0012]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组件。其中,连接组件包括面盖,以及设于面盖一侧,且与面盖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转轴。至少一个转轴通过弹性轴与第二折叠板转动连接,面盖用于与连接结构外的部件连接。通过连接组件可以实现第二折叠板和连接结构外的部件之间的连接。
[0013]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转轴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三支撑条包括沿弹性轴的轴线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相对于第二连接部远离第四支撑条。第四支撑条包括沿弹性轴的轴线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相对于第四连接部远离第三支撑条。
[0014]其中,第一转轴设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二转轴设于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之间。弹性轴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转轴,与第一连接部抵接,弹性轴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四连接部和第二转轴,与第三连接部抵接。
[0015]通过设置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并设置第一转轴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二转轴位于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之间,一方面实现连接组件与第二折叠板的连接,另一方面,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对第二折叠板的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限位,可以避免施加的外力过大导致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过于靠近,从而导致第二折叠板断裂的问题,以及可以避免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在弹性轴的弹性作用下导致第二间隙过大,导致弹性轴脱落的问题。
[0016]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转轴沿弹性轴的轴线方向的厚度。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转轴沿弹性轴的轴线方向的厚度。从而保证第三支撑条与第四支撑条之间可以相互运动,避免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阻挡第三支撑条与第四支撑条相互靠近。
[0017]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卡接部为卡槽,第二卡接部为凸块。在第一折叠板和第二折叠板处于闭合状态下,凸块位于卡槽内。
[0018]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卡接部远离第一折叠板的与第二折叠板转动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二卡接部远离第二折叠板的与第一折叠板转动连接的一端设置。从而可以在第一折叠板和第二折叠板对折闭合的情况下,使得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靠近弹性轴设置,从而可以在弹性轴的弹性作用下,增强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之间卡接的牢固度。
[0019]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结构还包括铰接轴。第一支撑条、第二支撑条、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通过铰接轴转动连接,且在铰接位置处,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位于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之间。
[0020]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支撑条靠近铰接轴的部分,和第四支撑条靠近铰接轴的部分相连接。第二间隙远离铰接轴设置。使得第二折叠板的远离铰接轴的一端可以实现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的相互靠近,从而便于实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的卡接。
[0021]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间隙的远离铰接轴的部分的宽度,大于第二
间隙的靠近铰接轴的部分的宽度。其中,宽度为第二间隙的沿弹性轴的轴线方向的尺寸。从而增强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的弹性,便于两者相互运动,实现第一折叠板和第二折叠板的闭合和卡接。
[0022]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折叠板还包括连接条。连接条设于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之间,连接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连接。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还设有凹槽,在第一折叠板和第二折叠板处于闭合状态下,连接条位于凹槽内。
[0023]该连接条一方面用于将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固定连接,避免用于承接第二折叠板的第一间隙发生形变,导致第二折叠板与第一折叠板闭合后的适配度降低的问题。另一方面,该连接条设置在第一间隙内,可以避免第二折叠板对折程度过大,导致连接结构接触用户手腕的一侧表面不平整的问题,提高佩戴舒适度。
[0024]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折叠板还包括连接板。连接板设于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之间,连接板的相对的两条侧边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折叠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并列设置且二者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相对的两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设有第一卡接部;第二折叠板,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折叠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板包括第三支撑条和第四支撑条,所述第三支撑条和所述第四支撑条并列设置且二者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三支撑条和所述第四支撑条相背的两个侧面的中的至少一个侧面设有第二卡接部;弹性轴,所述弹性轴穿过所述第二间隙,且所述弹性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支撑条和所述第四支撑条连接;所述弹性轴在其轴线方向上具有弹性,以调节所述第二间隙的大小;其中,在所述第一折叠板和所述第二折叠板处于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三支撑条和所述第四支撑条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内,且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组件,包括面盖,以及设于所述面盖一侧,且与所述面盖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转轴;所述至少一个转轴通过所述弹性轴与所述第二折叠板转动连接,所述面盖用于与所述连接结构外的部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转轴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三支撑条包括沿所述弹性轴的轴线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四支撑条;所述第四支撑条包括沿所述弹性轴的轴线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四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三支撑条;所述第一转轴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二转轴设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所述弹性轴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抵接,所述弹性轴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四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三连接部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弹性轴的轴线方向的厚度;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转轴沿所述弹性轴的轴线方向的厚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卡槽,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凸块;在所述第一折叠板和所述第二折叠板处于闭合状态下,所述凸块位于所述卡槽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远离所述第一折叠板的与所述第二折叠板转动连接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二卡接部远离所述第二折叠板的与所述第一折叠板转动连接的一端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铰接轴,所述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二支撑条、所述第三支撑条和所述第四支撑条通过所
述铰接轴转动连接,且在铰接位置处,所述第三支撑条和所述第四支撑条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胜蓝何谦张斌程天宇陈佳伟祝培培赵吉代何思萌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