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无刷外转子电机的转速矫正电路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控制
,特别涉及一种直流无刷外转子电机的转速矫正电路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直流无刷外转子电机,即电机的转子在外面,定子在里面。外转子电机将原来处于中心位置的磁钢做成一片片,贴到了外壳上,电机运行时,是整个外壳在转,而中间的线圈定子不动。外转子无刷直流电机较内转子来说,转子的转动惯量要大很多(因为转子的主要质量都集中在外壳上),所以转速较内转子电机要慢,通常KV值在几百到几千之间。
[0003]直流无刷外转子电机的转速主要由外部频率信号或占空比信号进行控制,由于电机控制芯片内部时钟频率由芯片内部的RC振荡器产生,频率稳定度差,温漂大,读取外部信号的偏差大,导致电机转速与用户实际需求转速存在较大偏差,并且电机转速的一致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直流无刷外转子电机的转速矫正电路及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信号频率不受控制芯片生产工艺及温漂等因素的影响,提高电机输出转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无刷外转子电机的转速矫正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输入电路、感应信号放大电路和电机控制芯片;所述信号输入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机控制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机控制芯片的输出端与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电机的感应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感应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感应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机控制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机控制芯片通过所述信号输入电路获取CLK信号,并通过所述CLK信号控制电机转动,所述电机的感应线圈两端输出感应信号;所述感应信号放大电路对所述感应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入所述电机控制芯片中的比较器的正端;所述电机控制芯片将输入所述比较器正端的信号与所述比较器负端电压信号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并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计算得到所述比较器输出信号的低电平时间和高电平时间;将所述低电平时间和所述高电平时间输入所述电机控制芯片中的定时器,通过所述定时器进行计数,得到感应信号的频率;将所述感应信号的频率与所述CLK信号的频率进行比较,得到频率偏差,使用所述频率偏差实时对电机的转速进行矫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无刷外转子电机的转速矫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输入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电源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电机控制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无刷外转子电机的转速矫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芯片的型号为CMS32M5526SS024,所述电机控制芯片内部集成有比较器和定时器,所述电机控制芯片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机控制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感应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无刷外转子电机的转速矫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信号放大电路包括:第二电容、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三电容、第二十七电阻、第五电容、第七电阻和第一放大器;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感应线圈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所述电机控制芯片的第四引脚、第三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控制芯片的第十六引脚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感应线圈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负输入端、所述电机控制芯片的第三引脚、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机控制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流无刷外转子电机的转速矫正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
机电源电路和驱动电路;所述电机电源电路包括第六电容、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稳压二极管、熔断器和外接端口;所述熔断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外接端口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熔断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八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七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容的负极、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并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外接端口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机控制芯片的第二十四引脚、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外接端口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控制芯片的第二十引脚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耦合电容、第二耦合电容、第三耦合电容、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三电阻、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十四电容、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一耦合电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六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九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十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永红,李方升,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格智美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