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原水网湖泊模块化生态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08873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03
一种平原水网湖泊模块化生态修复方法,设计软围隔,将粘土与石灰石组合,投入湖泊底质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原水网湖泊模块化生态修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生态修复
,具体为平原水网湖泊模块化序批式生态修复技术。

技术介绍

[0002]湖泊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成地球水资源的关键部分之一,在自然界的水循环和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状态和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平原水网众多,湖泊与各种河流径流相通,我国50%以上的城镇饮用水源来自于湖泊,具有非常高的生态价值与重要意义。湖泊内源负荷主要来自湖泊沉积物,水力扰动引起的泥沙再悬浮是内源释放的主要途径,沉积物再悬浮引起的内源性负荷,氮磷升高,形成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风力产生的波浪作用于沉积于湖泊底部的沉积物,使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在水的搅动下融入水体中,特别是磷的释放,进而增加水体污染负荷,悬浮物含量升高,透明度降低,悬浮物容易在植物表面粘附、使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湖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同时,强风和巨浪对水生植被造成机械损伤,影响水生植被的重建和恢复过程。
[0003]目前平原水网湖泊生态修复主要是采用抽水或排除水体或建立围堰,并且降低湖泊水位,清淤疏浚,抛种沉水植物等,然后进行生态修复,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工程周期长,费力费财费时,大大增加了生态修复成本,生态系统脆弱,常常引起生态系统崩溃,破坏水生态环境,水质恶化,全面影响环境质量。
[0004]由于湖泊水面较大、水深、水流、流速、风浪、水源及水网情况复杂,鱼类密度较高,外来生物入侵,水体混浊,对于沉水植物群落构建及生长产生很大干扰,破坏了水生态构建过程,造成生态修复工程失败。因此对于平原水网大水面湖泊生态修复及管理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生态修复技术,以克服上述问题,助沉水植物生长,促进水体水生态修复,改善水质,水生态系统总体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平原水网湖泊模块化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创建“模块化分区,序批式围隔,调控水位,配置生物,整体修复,综合调控”的技术措施体系,解决了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0006]一种平原水网湖泊模块化生态修复方法,具体步骤为:
[0007](1)根据现场水面与水深及风浪设计软围隔,围隔的大小为4

6m*4

6m;
[0008](2)将粘土与石灰石组合,投入湖泊底质3
‑‑
5cm,用于改良底质,其中粘土与石灰石的比例为7:3;
[0009](3)根据不同沉水植物的生态生理特性,调控水位为1.0

2.5m;
[0010](4)在闭合式软围隔种植平原水网湖泊中生长的沉水植物,种植密度为100株/

,覆盖率65

80%;
[0011](5)投放肉食性鱼类鳜鱼、鱤鱼、大口黑鲈密度分别为1.0kg/亩,投放规格350

400g/尾;采用人工干预方式控制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以肉食性鱼类数量,恢复底栖动物,辅助投放浮游动物;
[0012](6)投放甲壳类底栖生物为青虾,规格为1.5cm,投放密度为1.0kg/亩,投放底栖动物环棱螺20kg/亩,投放规格0.5cm;分段分批次投放浮游动物15mL/m2;
[0013](7)拆除闭合式软围隔,完成水网湖泊生态修复。
[0014]所述软围隔从上至下由保温管、双层软围隔、石笼组成,所述保温管为中空的管,直径160—200mm,在保温管上等间距安装有浮球,保温管的下方连接有80目网的双层软围隔,围隔的最下方连接有石笼。
[0015]所述软围隔为PVC材质涤纶布,宽度为4

6m,长度2.5m,大于800g/m2,围隔的上端和水面持平,围隔的下端预留有缓冲长度,确保高水位可上下浮动,所述石笼内填充粒径1

3cm的碎石。
[0016]在围隔的水平方向上间隔3m设置镀锌钢管,钢管下端插入河床1m,水面以上部分刷绿漆。
[0017]采用本方案取得的有益效果:
[0018]1、本闭合式软围隔将河流和湖区进行围分,可将缓流区和急流区隔开,大大有利于生境水文稳定;
[0019]2、本闭合式软围隔发挥了削浪作用,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
[0020]3、建立不同生物群落功能的生态区,增强生物多样性;
[0021]4、本围隔措施使过流水体尽量沿湖区中间流走,不影响缓流区水质改善和水生态构建效果;
[0022]5、保护了本土水体的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的种源;
[0023]6、阻隔了面源污染对于生态修复的影响,有利于围隔内沉水植物的生长;
[0024]7、有利于加强防控外来水生物入侵,阻隔其扩散,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
[0025]8、有利于不同水深生境区域同步施工,并满足不同水深生境沉水植物的生长特性;
[0026]9、将粘土与石灰石组合投入湖床,有利于全面改善底质,特别是粘土控制了磷的释放,保护与维护了水质;
[0027]10、湖泊生态系统稳定,大大降低了修复成本,缩短与提高了工期;
[0028]11、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平原水网湖泊模块化生态修复与科学管理提供了方便;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围隔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围隔侧面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施工前照片与水质状况;
[0032]图4为施工中照片;
[0033]图5为施工后照片与水质状况。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5]请参阅图1

图5,根据现场水面与水深及风浪,设计模块单元为4

6m*4

6m,软围隔从上至下由保温管、双层软围隔、石笼组成,所述保温管为中空的管,直径160—200mm,在保温管上等间距安装有浮球,保温管的下方连接有80目网的双层软围隔,围隔的最下方连接有石笼。所述软围隔为PVC材质涤纶布,宽度为4

6m,长度2.5m,大于800g/m2,围隔的上端和水面持平,围隔的下端预留有缓冲长度,确保高水位可上下浮动,所述石笼内填充粒径1

3cm的碎石。
[0036]将粘土与石灰石组合,投入湖泊底质3
‑‑
5cm,用于改良底质,其中粘土与石灰石的比例为7:3;
[0037]根据不同沉水植物的生态生理特性,调控水位为1.0

2.5m;
[0038]在闭合式软围隔种植平原水网湖泊中生长的沉水植物,种植密度为100株/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原水网湖泊模块化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1)根据现场水面与水深及风浪设计软围隔,围隔的大小为4

6m*4

6m;(2)将粘土与石灰石组合,投入湖泊底质3
‑‑
5cm,用于改良底质,其中粘土与石灰石的比例为7:3;(3)根据不同沉水植物的生态生理特性,调控水位为1.0

2.5m;(4)在闭合式软围隔种植平原水网湖泊中生长的沉水植物,种植密度为100株/

,覆盖率65

80%;(5)投放肉食性鱼类鳜鱼、鱤鱼、大口黑鲈密度分别为1.0kg/亩,投放规格350

400g/尾;(6)投放甲壳类底栖生物为青虾,规格为1.5cm,投放密度为1.0kg/亩,投放底栖动物环棱螺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饮江漆志飞何文辉鲁仙李佳依颜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