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换床单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8423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医用换床单机器人,涉及医用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床单收纳杆,所述床单收纳杆包括推杆、握柄、中轴、轴承、外壳夹和楔子;所述推杆的一端与所述握柄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中轴与所述握柄同轴设置,且所述握柄与所述中轴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中轴上,所述外壳夹套设在所述轴承上,所述楔子滑动的设置于所述中轴的一端,并与所述外壳夹的夹持开口端向对应。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医用换床单机器人,采用床单收纳杆和防扬尘膜对旧床单进行旋转收纳以及对新床单进行旋转铺设,防扬尘膜上附着静电,床单的更换过程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扬尘,避免了细菌、病毒、皮屑等被扬至空中造成人员感染或过敏。员感染或过敏。员感染或过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换床单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医用换床单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换床单是医护人员和宾馆酒店服务人员最为繁琐和常见的工作。在医院中,为了避免交叉感染,需要对病人的床单进行频繁更换,尤其是针对特殊具有传染性病人,或是多个病人反复使用的检查床,床单的更换就更为频繁。而在宾馆酒店中,宾馆酒店服务人员也有每日更换床单以及新入住客人入住前更换床单的工作,由于客房数量庞大,因此宾馆酒店服务人员更换床单的劳动负担也十分沉重。另一方面,每次更换床单的过程中,床单上附着的细菌、病毒、皮屑等将被扬至空气中,从而有造成医护人员、病人、宾馆酒店中入住客人和宾馆酒店服务人员吸入而造成呼吸道和肺部感染以及哮喘和过敏症状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医用换床单机器人,能够自动更换床单,并避免更换床单时床上污物形成扬尘,从而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医用换床单机器人,包括床单收纳杆,所述床单收纳杆包括推杆、握柄、中轴、轴承、外壳夹和楔子;所述推杆的一端与所述握柄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中轴与所述握柄同轴设置,且所述握柄与所述中轴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中轴上,所述外壳夹套设在所述轴承上,所述楔子滑动的设置于所述中轴的一端,并与所述外壳夹的夹持开口端向对应。
[0006]可选的,还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床单收纳杆设置于所述机器人本体上。
[0007]可选的,所述机器人本体上设置有路径导航系统、语音提示系统和雷达紧急避险系统。
[0008]可选的,所述机器人本体上还设置有床垫整理抬高器,所述床垫整理抬高器用于撑起床垫。
[0009]可选的,所述机器人本体内设置有旧床单收纳箱和新床单收纳箱。
[0010]可选的,还包括防扬尘膜,所述防扬尘膜上附着有静电,所述防扬尘膜用于铺设在旧床单上。
[0011]可选的,所述防扬尘膜为水溶薄膜。
[0012]可选的,所述外壳夹包括两片圆弧形的柱状体,且每片所述圆弧形的柱状体的圆弧形均小于180度。
[0013]可选的,所述两片圆弧形的柱状体的一端之间为所述夹持开口端,所述两片圆弧形的柱状体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弹簧。
[0014]可选的,所述弹簧为螺旋弹簧。
[0015]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6]本专利技术中的医用换床单机器人,采用床单收纳杆对旧床单进行旋转收纳以及对新床单进行旋转铺设,床单的更换过程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扬尘,避免了细菌、病毒、皮屑等被扬至空中造成人员感染或过敏;防扬尘膜上附着静电,利用静电在收纳旧床单过程中,使旧床单上细菌、病毒、皮屑等过敏源被粘附在防扬尘膜上,防扬尘膜采用水溶性的PVA薄膜,能够在清洗旧床单时直接溶解在水中,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医用换床单机器人中床单收纳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医用换床单机器人中床单收纳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医用换床单机器人中外壳夹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医用换床单机器人中外壳夹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医用换床单机器人中床单收纳杆收纳防扬尘膜和旧床单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医用换床单机器人中床单收纳杆铺设新床单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1、握柄;2、轴承;3、外壳夹;4、中轴;5、楔子;6、推杆;7、防扬尘膜;8、旧床单;9、新床单;1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如图1至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用换床单机器人,包括床单收纳杆,床单收纳杆包括推杆6、握柄1、中轴4、轴承2、外壳夹3和楔子5;推杆6的一端与握柄1的一端相连接,中轴4与握柄1同轴设置,且握柄1与中轴4的一端相连接,轴承2设置于中轴4上,外壳夹3套设在轴承2上,楔子5滑动的设置于中轴4的一端,并与外壳夹3的夹持开口端向对应。
[0027]于本具体实施例中,医用换床单机器人还包括机器人本体,床单收纳杆设置于机器人本体上。机器人本体上设置有路径导航系统、语音提示系统和雷达紧急避险系统。可以自动导航至指定床边并定位工作位置。
[0028]机器人本体上还设置有床垫整理抬高器,床垫整理抬高器用于撑起床垫。床垫整理抬高器为现有产品,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0029]机器人本体内设置有旧床单收纳箱和新床单收纳箱。
[0030]外壳夹3包括两片圆弧形的柱状体,且每片圆弧形的柱状体的圆弧形均小于180度。两片圆弧形的柱状体的一端之间为夹持开口端,两片圆弧形的柱状体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10。
[0031]防扬尘膜7上附着有静电。防扬尘膜7为PVA水溶洗衣薄膜。防扬尘膜7可在统一清洗中溶于水并成为对床单的清洗剂,从而实现整个从床单收纳到清洗全过程的自动化。
[0032]使用时,先将防扬尘膜7滚动覆盖旧床单8,之后当使用者或机器人推楔子5时,楔子5插入外壳夹3的缝隙中,从而压缩弹簧10,使外壳夹3下端的夹持开口端打开。打开后的外壳夹3接触旧床单8后,楔子5复位,弹簧10恢复原状,实现对旧床单8的夹持。此后推动推杆6,使外壳夹3旋转,将旧床单8和防扬尘膜7共同卷起,并使防扬尘膜7始终包覆旧床单8,实现对旧床单8的无尘收纳;在更换新床单9时,预先将新床单9夹持缠绕在外壳夹3上;外壳夹3伸入被床垫整理抬高器支撑起的床垫一端底部,推动推杆6使外壳夹3旋转释放新床单9,收纳床垫整理抬高器使床垫降低,压住新床单9,继续推动推杆6通过外壳夹3旋转铺设新床单9,到床垫另一端时,通过将床垫整理抬高器插入床垫底部支高床垫,继续推动推杆6通过旋转外壳夹3至床垫底部,释放所有床单后,推楔子5使楔子5插入缝隙中,从而压缩弹簧10,使外壳夹3下端打开。由此完成整个床单铺设工作。
[003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换床单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床单收纳杆,所述床单收纳杆包括推杆、握柄、中轴、轴承、外壳夹和楔子;所述推杆的一端与所述握柄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中轴与所述握柄同轴设置,且所述握柄与所述中轴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中轴上,所述外壳夹套设在所述轴承上,所述楔子滑动的设置于所述中轴的一端,并与所述外壳夹的夹持开口端向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换床单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床单收纳杆设置于所述机器人本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换床单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本体上设置有路径导航系统、语音提示系统和雷达紧急避险系统。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换床单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本体上还设置有床垫整理抬高器,所述床垫整理抬高器用于撑起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晓曦阴慧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