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组件、空调系统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08111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56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支架组件、空调系统及汽车,其中,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隔振结构,隔振结构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和紧固件,紧固件包括端部以及固定于端部一侧的连接部,第二弹性件套设于连接部上,第一弹性件套设于第二弹性件上,第一支架套设且固定于第二弹性件上,第一弹性件位于第一支架背离端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件朝向所述端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相接触,第二弹性件背离端部的一端与第一支架之间的第一距离,与第一弹性件背离端部的一端与第一支架之间的第二距离不同。本申请能够提高支架组件的隔振性能。请能够提高支架组件的隔振性能。请能够提高支架组件的隔振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架组件、空调系统及汽车


[0001]本申请涉及压缩机隔振
,尤其涉及一种支架组件、空调系统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的空调系统通常包括冷媒和四个主要器件,即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其中,压缩机固定于汽车的车身上,且压缩机在工作中产生振动和低频噪声,由于驾驶室也固定于车身上,因此,压缩机产生的振动和低频噪声通过车身传递至驾驶室,从而导致驾驶室内的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NVH)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驾驶室内乘客的舒适性。
[0003]相关技术中,压缩机通过支架组件固定于车身上。具体地,如图3a所示,支架组件20包括上安装支架21、下安装支架22和减振垫23,压缩机通过上安装支架21和减振垫23固定于下安装支架22上,且减振垫23固定于上安装支架21与下安装支架22之间,下安装支架22固定于车身上。压缩机在工作中产生振动时,将振动依次通过上安装支架21、减振垫23、下安装支架22、减振垫23和车身传递至驾驶室。减振垫能够吸收振动,从而减少传递至驾驶室内的振动和噪声。
[0004]由于汽车在行走的过程中,难免因为路面的凹凸不平而发生较大的颠簸,该较大的颠簸传递至车身时,车身将产生较大的振动。车身将较大的振动传递至支架组件20,支架组件20将产生较大的振动量。由于减振垫23的隔振率通常较小,小于支架组件20产生的振动量,则,减振垫只能吸收一部分振动量,未被吸收的振动量将使得上安装支架21和下安装支架22之间产生碰撞,从而可能导致上安装支架21和下安装支架22损坏。即,相关技术中的支架组件能够吸收的最大振动量较低,隔振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架组件、空调系统及汽车,能够提高支架组件的隔振性能。
[0006]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隔振结构,隔振结构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和紧固件,紧固件包括端部以及固定于端部一侧的连接部,第二弹性件套设于连接部上,第一弹性件套设于第二弹性件上,第一支架套设且固定于第二弹性件上,第一弹性件位于第一支架背离端部的一侧,第一弹性件朝向端部的一端与第一支架相接触,第二弹性件背离端部的一端与第一支架之间的第二距离,与第一弹性件背离端部的一端与第一支架之间的第一距离不同。
[0007]本申请的支架组件在应用时,可将压缩机固定于第一支架上,并通过隔振结构将压缩机和第一支架固定于车身上。支架组件中包含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且第二弹性件背离端部的一端与第一支架之间的第二距离,与第一弹性件背离端部的一端与第一之间之间的第一距离不同。而在压缩机的使用过程中,其产生具有较小振动量的振动,并可将振动传递至第一支架。由于第一支架与第二弹性件固定连接,且第一弹性件的朝向端部的一
端与第一支架相接触,因此,在第一支架振动的过程中产生作用力,该作用力可作用至与一端与第一支架之间的距离较远的第一弹性件或第二弹性件上,从而使第一弹性件或第二弹性件产生变形、吸收振动以隔振。当车身因为道路颠簸等情况产生较大位移量时,车身将产生较大的振动,并将该较大的振动传递至隔振结构,当该较大的振动的振动量大于第一弹性件背离端部的一端与第二弹性件背离端部的一端之间的距离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将同时被压缩产生变形,从而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0008]因此,本申请的支架组件在应用时,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量较小,此时由第一弹性件或第二弹性件吸收振动以隔振,这样针对压缩机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的隔振效果较好;当车身产生较大的振动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共同吸收振动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由此,能够提高支架组件的隔振性能。
[0009]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弹性件包括弹簧,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由于第一距离为第一弹性件背离端部的一端与第一支架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为第二弹性件背离端部的一端与第一支架之间的距离,当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时,压缩机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首先由与第一支架之间的距离较大的弹性件吸收,即,由第一弹性件吸收,也即,由弹簧吸收。由于弹簧通常采用金属制成,而金属的刚度,在外界环境温度的降低时无明显变化,在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或光照时间较长时不会出现老化等现象,因此能够持续保持较好的隔振性能。
[0010]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弹性件包括橡胶垫。由于第一支架需要固定至第二弹性件上,而橡胶垫便于固定第一支架。而且通常橡胶垫的刚度小于弹簧的刚度,因此,相比双弹簧的结构,隔振结构的整体刚度的增加量较小,由此在车身出现较大的振动时,能够减少因刚度增加太多导致不能起到很好地缓冲作用的情况。
[0011]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支架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架,隔振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隔振结构中包括第一隔振结构和第二隔振结构,第一支架通过第一隔振结构固定于第二支架,第二支架还与第二隔振结构固定连接。在本申请的支架组件应用时,第二支架可通过第二隔振结构固定于车身。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连接的第一隔振结构可构成第一级隔振结构,第二支架与车身之间的第二隔振结构可构成第二级隔振结构,可见,本申请的支架组件至少包含两级隔振结构,两个隔振结构的总隔振率为每一级隔振结构的隔振率之和,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架组件的隔振率。此外,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看作双层支架结构,采用该种结构能够减少驻波效应,从而减少中高频振动的情况下,出现共振峰值增加而导致隔振性能降低的情况。
[0012]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隔振结构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套设于连接部上,第一弹性件位于限位件与第一支架之间。这样,当第一支架通过隔振结构连接于第二支架上时,限位件与第二支架相抵接,可减少第一弹性件直接与第二支架相抵接时,第一弹性件在被压缩的过程中产生横向位移进而导致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连接不稳定的情况,即,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提高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0013]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部以及固定于第一限位部上的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套设于连接部上,第一弹性件在第一限位部上的投影,位于第二限位部在第一限位部上的投影范围内。这样,第二限位部可为第一弹性件起到横向限位的作用,从而减少第一弹性件在被压缩的过程中产生横向位移的情况,由此能够提高第一支架与第
二支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0014]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橡胶垫朝向端部的端面为锯齿形表面。这样,当第一弹性件被压缩至限位件与橡胶垫相抵接且第一弹性件和橡胶垫同时被压缩时,锯齿形表面能够产生较大的压缩量,从而能够更好地吸收从车身传递的振动。
[0015]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橡胶垫背离端部的端面为锯齿形表面。这样,当第一弹性件被压缩至限位件与橡胶垫相抵接且第一弹性件和橡胶垫同时被压缩时,锯齿形表面能够产生较大的压缩量,从而能够更好地吸收从车身传递的振动。
[0016]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橡胶垫的外表面具有凹槽,第一支架套设于橡胶垫上且部分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隔振结构,所述隔振结构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和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端部以及固定于所述端部一侧的连接部,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连接部上,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弹性件上,所述第一支架套设且固定于所述第二弹性件上,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背离所述端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件朝向所述端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相接触,所述第二弹性件背离所述端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的第二距离,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背离所述端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的第一距离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弹簧,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橡胶垫。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隔振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隔振结构中包括第一隔振结构和第二隔振结构,所述第一支架通过所述第一隔振结构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还与所述第二隔振结构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结构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套设于所述连接部上,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部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上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套设于所述连接部上,所述第一弹性件在所述第一限位部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第一限位部上的投影范围内。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垫朝向所述端部的端面为锯齿形表面。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垫背离所述端部的端面为锯齿形表面。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垫的外表面具有凹槽,所述第一支架套设于所述橡胶垫上且部分卡入所述凹槽。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子燚钱新危敏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