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钢框装配式楼板,包括第一端预制板和第二端预制板,第一端预制板一端设置有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第一端预制板内设置有第一端预制板钢筋网片,第一端预制板钢筋网片的一端和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的凹侧内壁固定连接;第二端预制板一端设置有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第二端预制板内设置有第二端预制板钢筋网片,第二预制板钢筋网片的一端和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的凹侧内壁固定连接,第一端预制板和第二端预制板分别通过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和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相互连接在一起,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设计连接可靠,具有相比传统装配式连接节点更强的耗能能力及抗震能力,施工便捷,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景。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框装配式楼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为钢框装配式楼板。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楼板施工工艺主要采用现场湿式作业,工序复杂、存在施工工期长、需要现场养护及施工工人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根据我国建筑产业发展纲要,装配式建筑得到了长足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装配式楼板也在装配式建筑中得到了大力发展。
[0003]目前,装配式楼板是指在工厂浇筑完成,然后采用运输至现场,采用起吊设备起吊装配的楼板。现有装配式楼板常见为叠合楼板,即在工厂预制形成预制板,然后吊运至现场,再在预制板的上表面现浇一层混凝层,并且混凝土层与预制板之间通过预制板上的钢筋桁架形成连接。钢筋桁架横截面呈三角形并且底端预埋于预制板内,钢筋桁架的顶端凸出预制板伸入至混凝土层内。而后在预埋设的钢筋桁架顶部固定铺设一层钢筋网,最后以现浇的方式将混凝土倒入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板层上,使其均匀铺满并没过钢筋骨架和钢筋网。待混凝土完成养护,则完成了整个楼板的施工。
[0004]这类叠合板,都存在现场二次布置钢筋、二次浇筑面层且楼板厚度较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楼板更厚等特点,现场湿作业不足仅得到部分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钢框装配式楼板。
[0006]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钢框装配式楼板,包括第一端预制板和第二端预制板,所述第一端预制板靠近第二端预制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第一端预制板内设置有第一端预制板钢筋网片,所述第一端预制板钢筋网片的一端和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的凹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预制板靠近第一端预制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第二端预制板内设置有第二端预制板钢筋网片,所述第二预制板钢筋网片的一端和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的凹侧内壁固定连接;
[0007]第一端预制板远离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的一端设置有部分伸出第一预制板的第一端预制板预制抗剪钢筋和/或第二端预制板远离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的一端设置有部分伸出第二端预制板的第二端预制板预制抗剪钢筋;
[0008]所述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的凹槽和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的凹槽朝向相反,且第一端预制板和第二端预制板分别通过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和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相互连接在一起。
[0009]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第一端预制板和第二端预制板分别通过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和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相互连接在一起,连接可靠,抗震性能好,使得第一端预制板和第二端预制板构成钢框装配式楼板,从而实现楼板的完全整体预制,且不增加楼板
厚度,且易于装配,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显著降低了施工成本;通过设置第一端预制板预制抗剪钢筋和第二端预制板预制抗剪钢筋便于钢框装配式楼板和预制或现浇混凝土墙、混凝土梁、支承砌体固定连接在一起。
[0010]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第一端预制板和第二端预制板之间还设置有中间端预制板,所述中间端预制板两端均设置有中间预制板预埋槽型钢,且中间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的肢背分别与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或者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的肢背焊接在一起,中间端预制板内设置有中间端预制板钢筋网片,所述中间端预制板钢筋网片两端和中间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的凹槽内壁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第一端预制板钢筋网片由相互绑扎在一起间隔设置的第一横筋和第一纵筋组成,所述第二端预制板钢筋网片由相互绑扎在一起间隔设置的第二横筋和第二纵筋组成,所述中间端预制板钢筋网片由相互绑扎在一起间隔设置的中间横筋和中间纵筋组成。通过设置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大大提高了钢框装配式楼板的抗拉强度和承重能力。
[0012]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第一端预制板钢筋网片、第二端预制板钢筋网片和中间端预制板钢筋网片的数量均有两片,两片平行设置的第一端预制板钢筋网片的第一纵筋分别与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的凹槽内相对设置的翼缘板内壁固定连接,两片平行设置的第二端预制板钢筋网片分别与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的凹槽内相对设置的翼缘板内壁固定连接,两片平行设置的中间端预制板钢筋网片分别与中间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的凹槽内相对设置的翼缘板内壁固定连接。
[0013]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第一端预制板远离第二端预制板的一端剖面呈弧形,所述第二端预制板远离第一端预制板的一端剖面呈弧形。如此,使得第一端预制板与第二端预制板和其他构件通过浇筑混凝土连接时,能够相互嵌套,从而提高了连接强度。
[0014]进一步的方案是,还包括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用于支撑住第一端预制板远离第二端预制板的一端或第二端预制板远离第一端预制板的一端,支承构件内设置的钢筋部分伸出支承构件并与第一端预制板预制抗剪钢筋或第二端预制板抗剪钢筋绑扎在一起,并通过浇筑混凝土形成后浇混凝土区。
[0015]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支承构件的数量设置有四个,其中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端预制板远离第二端预制板的一端下表面两侧,另外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二端预制板远离第一端预制板的一端下表面两侧。
[0016]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支承构件包括预制或现浇混凝土墙、混凝土梁、支承砌体。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钢框装配式楼板,通过预埋的槽型钢相互焊缝连接将楼板形成一个整体楼板,制造的楼板不但能实现完全整体预制,且不增加板厚度,且易于装配,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显著降低了施工成本,设计连接可靠,抗震性能好,提升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对环境的污染,符合工业化、绿色建筑的理念。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构造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A
‑
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B
‑
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各预制板连接处大样图。
[0023]图中:1
‑
支承构件,2
‑
第一端预制板,201
‑
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202
‑
第一横筋,203
‑
第一纵筋,204
‑
第一端预制板预制抗剪钢筋,205
‑
第一端预制板弧形槽口,3
‑
中间端预制板,301
‑
中间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302
‑
中间横筋,303
‑
中间纵筋,4
‑
第二端预制板,401
‑
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40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钢框装配式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预制板(2)和第二端预制板(4),所述第一端预制板(2)靠近第二端预制板(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201),第一端预制板(2)内设置有第一端预制板钢筋网片,所述第一预制板钢筋网片一端和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201)的凹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预制板(4)靠近第一端预制板(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401),第二端预制板(4)内设置有第二端预制板钢筋网片,所述第二端预制板钢筋网片一端和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401)的凹侧内壁固定连接;第一端预制板(2)远离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201)的一端设置有部分伸出第一预制板(2)的第一端预制板预制抗剪钢筋(204)和/或第二端预制板(4)远离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401)的一端设置有部分伸出第二端预制板(4)的第二端预制板预制抗剪钢筋;所述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201)的凹槽和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401)的凹槽朝向相反,且第一端预制板(2)和第二端预制板(4)分别通过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201)和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401)相互连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框装配式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预制板(2)和第二端预制板(4)之间还设置有中间端预制板(3),所述中间端预制板(3)两端均设置有中间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301),且中间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301)的肢背分别与第一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201)或者第二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401)的肢背焊接在一起,中间端预制板(3)内设置有中间端预制板钢筋网片,所述中间端预制板钢筋网片两端和中间端预制板预埋槽型钢(301)的凹槽内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2所述的钢框装配式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预制板钢筋网片由相互绑扎在一起间隔设置的第一横筋(202)和第一纵筋(203)组成,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泉,袁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李洪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