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益平坦度射频放大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7817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54
本申请适用于半导体通信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高增益平坦度放大器电路,该电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M1、第二场效应管M2、阻性负载ZL、扼流电感L1和源极电阻R2;本申请的输入信号在经过一级放大后分成两路信号,一路信号进入二级放大电路,一路信号通过阻性负载,然后与二级放大电路的输出信号合路后输出。通过此架构,电路可保证低频段平坦度性能优异的同时,又降低了高频带外增益,从而起到抑制带外增益的效果。两路信号合路后可在一定频段内获得极佳的增益平坦度,避免了工作频段内增益随频率升高降低的现象。该设计思路避免了多级放大电路的复杂电路架构,也避免了分布式放大器的高噪声系数,实现了一定频段内,增益随着频率变化的变化量极小的技术效果。变化量极小的技术效果。变化量极小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增益平坦度射频放大器电路


[0001]本申请属于半导体通信
,尤其涉及高增益平坦度射频放大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射频放大器的增益平坦度一般指工作频段内的增益变化大小,用ΔG来表示。放大器的增益平坦度对系统链路的增益控制及信号质量极其重要,对超宽带信号应用场景尤其重要。一般改善链路增益平坦度的方法是在电路中增加均衡器、采用正斜率增益的放大器,或者采用高平坦度放大器级联。
[0003]常规放大器受限于芯片工艺及结构等,一般呈现负增益特性,即高频增益比低频增益低。业界常用改善放大器增益平坦度的方法有分布式结构(Distributed),其特点为在超宽频段情况下,放大器高频增益相对于低频增益不明显降低。但分布式放大器的噪声系数(NF,Noise Figure)比较大,一般都超过2.5dB,而且结构复杂,功耗高。现有技术存在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为了解决常规放大器负增益特性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基于两级放大的高增益平坦度射频放大器结构。通过采用阻性负载,在一定频段内提供极佳的增益平坦度性能。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增益平坦度射频放大器电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M1、第二场效应管M2、阻性负载ZL、扼流电感L1和源极电阻R2;输入端RFin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的栅极,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连接至所述第二场效应管M2的栅极;同时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还通过阻性负载Z
L
连接至输出端RFout;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场效应管M2的漏极连接所述输出端RFout,同时,还通过所述扼流电感L1连接至电源VDD;所述第二场效应管M2的源极通过所述源极电阻R2接地。
[0006]本申请在二级放大电路的一级放大输出端对输出信号进行分路设置,一路继续第二级放大,一路接入阻性负载在保证低频区域平坦度性能优异的同时,高频区域的增益出现陡降,从而起到抑制带外增益的效果。两路信号合路后可在一定频率内获得极佳的增益平坦度,避免了工作频段内增益随频率下降的现象。该设计思路避免了多级放大电路的复杂电路架构,也避免了分布式放大器的高噪声系数,实现了一定频段内,增益变化量随着频率变化极小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高增益平坦度放大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高增益平坦度放大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高增益平坦度放大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高增益平坦度放大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12]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0013]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高增益平坦度放大器电路的实现流程,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一种高增益平坦度放大器电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M1、第二场效应管M2、阻性负载ZL、扼流电感L1和源极电阻R2。
[0014]输入端RFin连接第一场效应管M1的栅极G1,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D1连接至第二场效应管M2的栅极G2,构成二级放大电路。同时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D1还通过阻性负载ZL连接至输出端RFout;第一场效应管M1的源极S1接地;第二场效应管M2的漏极D2连接输出端RFout。第二场效应管M2的漏极D2还通过扼流电感L1连接至电源VDD。第二场效应管M2的源极S2通过源极电阻R2接地。
[0015]具体的,射频信号由输入端RFin进入,经过第一场效应管M1和第二场效应管M2共同放大后,由输出端RFout输出。射频信号RFin进入放大电路的第一场效应管M1放大后,由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D1输出时,该信号被分为Path1和Path2两路。Path1信号经过阻性负载ZL后与输出端RFout相连;Path2经过放大电路的第二场效应管M2进一步放大后,由第二场效应管M2的漏极D2输出,并与Path1信号合路经过RFout输出。
[0016]通过分析图1的等效小信号电路,计算引入ZL后的电路增益为其中gm1,gm2分别为第一场效应管M1和第二场效应管M2的跨导,ZL为阻性负载阻抗,ZL1为扼流电感L1引入的阻抗。
[0017]在具体实施时,一般情况下,gm2*ZL1会远大于1,所以有(gm2*ZL1

1)≈gm2*ZL1,故最终的电路等效增益可以表示为:说明电路的增益与电路的扼流电感L1无关,仅由跨导与阻性负载ZL确定,当ZL为纯电阻时,电路增益与负载的频率特性无关,故可在一定频率内获得极佳的增益平坦度。
[0018]同时,二级放大电路中,第二场效应管M2的偏置与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电压相同,即由电源VDD经过阻性负载ZL降压后提供。有利于通过调节与第二场效应管M2连接的源极电阻R2与阻性负载ZL来调节第二场效应管M2的偏置点。
[0019]进一步的,第一场效应管M1的栅极G1还连接偏置电路Bias。
[0020]如图2

4示出了基于实施例一进行改进的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在具体施例中,如附图4所示,阻性负载ZL由电阻R1并联电容C2形成的负载网络构成,电阻R1和电容C2分别连接在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D1与输出端RFout之间,使得经过其的Path1信号在不改变低频区域的平坦度时,高频区域的增益陡降,但达到抑制带外增益的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阻性负载ZL由纯电阻R1构成,可以有效的简化电路结构。
[0021]如图2所示,偏置电路Bias包括第三场效应管M3、电阻R4、电阻R5;所述第三场效应管M3的源极S3接地,所述第三场效应管M3的栅极G3通过所述电阻R4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
的栅极G1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M3的漏极D3通过所述电阻R5与电源VDD连接。为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提供偏置电压。
[0022]如图4所示,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偏置电路Bias由有源偏置网络或者串联电阻R3构成;串联电阻R3串联在第一场效应管M1的栅极G1和第二场效应管M2源极S2之间,可以满足第一场效应管M1的偏置需求,从而省略单独的偏置电路Bias。
[0023]如图3、图4所示,源极电阻R2两端并联有接地电容C1。通过并联该接地电容C1,可以使得第二场效应管M2有更好的接地性能,进而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0024]本申请实施例的放大电路与传统的放大器相比,除了提供高增益、低噪声外,还能提高增益平坦度,也就是说在一定频段内,增益变化量随着频率变化极小。
[0025]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增益平坦度放大器电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M1、第二场效应管M2、阻性负载ZL、扼流电感L1和源极电阻R2;其特征在于,输入端RFin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的栅极,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连接至所述第二场效应管M2的栅极;同时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还通过阻性负载ZL连接至输出端RFout;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场效应管M2的漏极连接所述输出端RFout,同时,还通过所述扼流电感L1连接至电源VDD;所述第二场效应管M2的源极通过所述源极电阻R2接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大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的栅极还连接偏置电路Bias。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大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性负载ZL由负载网络或者纯电阻R1构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放大器电路,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辉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博瑞集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