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7272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包括:混凝土包封本体、第一接线盒、第二接线盒、第一线管、第二线管和连接线管;混凝土包封本体用于在二次结构施工时砌筑于墙体阴角处;第一接线盒和第二接线盒分别预埋于混凝土包封本体两相交的内侧面;第一线管预埋于混凝土包封本体内,且其一端与第一接线盒连通,另一端位于混凝土包封本体的表面;第二线管预埋于混凝土包封本体内,且其一端与第二接线盒连通,另一端位于混凝土包封本体的表面;连接线管预埋于混凝土包封本体内,且其一端与第一接线盒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盒连通。通过本方案既保证了阴角处线管的敷设质量,也增强了墙体结构强度,同时也利于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也利于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也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二次结构施工中,墙体阴角处敷设线管时,一般使用开槽机或电镐等工具将墙体阴角开槽然后再敷设线管。但因墙体阴角处空间有限,很难保证开槽深度及线管敷设质量,即可能会出现线管裸露或线管保护层厚度不足的情况;而且这种线管敷设方式,会影响墙体结构强度,降低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先将接线盒和线管预埋于混凝土包封本体内以形成混凝土包封预埋件,然后在二次结构施工时,选择合适高度再将该混凝土包封预埋件放置砌筑在墙体阴角处,此种线管敷设方式既保证了阴角处线管的敷设质量,也增强了墙体结构强度,同时也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包括:混凝土包封本体、第一接线盒、第二接线盒、第一线管、第二线管和连接线管;
[0006]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用于在二次结构施工时砌筑于墙体阴角处;
[0007]所述第一接线盒和所述第二接线盒分别预埋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两相交的内侧面;
[0008]所述第一线管预埋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内,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盒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的表面;所述第二线管预埋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内,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盒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的表面;所述连接线管预埋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内,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盒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盒连通。
[0009]优选地,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为L形混凝土包封本体。
[0010]优选地,所述连接线管为L形连接线管。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线管、所述第二线管和所述连接线管到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的内侧面的距离等于或大于15mm。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线管、所述第二线管和所述连接线管的数量均为多个且相等;
[0013]多个所述第一线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接线盒连通,另一端分别位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的表面;多个所述第二线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接线盒连通,另一端分别位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的表面;多个所述连接线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接线盒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接线盒连通。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线管、所述第二线管和所述连接线管的数量均为两个;
[0015]两个所述第一线管分别分布于所述第一接线盒的上下两侧;
[0016]两个所述第二线管分别分布于所述第二接线盒的上下两侧;
[0017]两个所述连接线管在所述第一接线盒与所述第二接线盒之间为并行分布。
[0018]优选地,在两个所述第一线管中,一个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盒的顶部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的上表面,另一个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盒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的下表面。
[0019]优选地,在两个所述第二线管中,一个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盒的顶部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的上表面,另一个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盒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的下表面。
[0020]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先将接线盒和线管预埋于混凝土包封本体内以形成混凝土包封预埋件,然后在二次结构施工时,选择合适高度再将该混凝土包封预埋件放置砌筑在墙体阴角处,此种线管敷设方式既保证了阴角处线管的敷设质量,也增强了墙体结构强度,同时也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10为混凝土包封本体,20为第一接线盒,30为第二接线盒,40为第一线管,50为第二线管,60为连接线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如图1所示,包括:混凝土包封本体10、第一接线盒20、第二接线盒30、第一线管40、第二线管50和连接线管60;
[0026]混凝土包封本体10用于在二次结构施工时砌筑于墙体阴角处;
[0027]第一接线盒20和第二接线盒30分别预埋于混凝土包封本体10两相交的内侧面(转角的两内侧面);
[0028]第一线管40预埋于混凝土包封本体10内,且其一端与第一接线盒20连通,另一端位于混凝土包封本体10的表面;第二线管50预埋于混凝土包封本体10内,且其一端与第二接线盒30连通,另一端位于混凝土包封本体10的表面;连接线管60预埋于混凝土包封本体10内,且其一端与第一接线盒20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盒30连通。
[0029]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提供的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即为混凝土包封预埋件(相当于砌块),也就是采用混凝土将已连接好的接线盒和线管包覆起来形成;其中,所有线管预埋于混凝土包封本体10内,可有效确保了线管的敷设质量,可避免出现线管裸露或
线管保护层厚度不足的情况;然后在二次结构施工时,再选择合适高度将该混凝土包封预埋件进行放置砌筑在墙体阴角处,这种线管敷设方式既保证了阴角处线管的敷设质量,也增强了墙体结构强度,同时也利于提高施工效率。此外,本方案可根据与混凝土包封预埋件连接的其它线管位置,决定混凝土包封预埋件的放置高度;而且,当该混凝土包封预埋件放置于墙体阴角处的合适高度后,先确保混凝土包封预埋件的线管外端与墙体其它线管的点位能够对接得上,然后再将其它线管插入线管的外端,最后再将混凝土包封预埋件进行砌筑。另外,本方案设置有两个接线盒,方便线路在混凝土包封预埋件内的中转和走线。除此之外,接线盒开设有过线孔,且用于与线管的对应端连接实现连通。
[0030]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先将接线盒和线管预埋于混凝土包封本体内以形成混凝土包封预埋件,然后在二次结构施工时,选择合适高度再将该混凝土包封预埋件放置砌筑在墙体阴角处,此种线管敷设方式既保证了阴角处线管的敷设质量,也增强了墙体结构强度,同时也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0031]在本方案中,如图1所示,混凝土包封本体10为L形混凝土包封本体,以便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包封本体(10)、第一接线盒(20)、第二接线盒(30)、第一线管(40)、第二线管(50)和连接线管(60);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10)用于在二次结构施工时砌筑于墙体阴角处;所述第一接线盒(20)和所述第二接线盒(30)分别预埋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10)两相交的内侧面;所述第一线管(40)预埋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10)内,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盒(20)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10)的表面;所述第二线管(50)预埋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10)内,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盒(30)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10)的表面;所述连接线管(60)预埋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10)内,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盒(2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盒(3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10)为L形混凝土包封本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管(60)为L形连接线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管(40)、所述第二线管(50)和所述连接线管(60)到所述混凝土包封本体(10)的内侧面的距离等于或大于1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阴角处线管敷设预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管(40)、所述第二线管(50)和所述连接线管(60)的数量均为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荆子胜高明利王力唐茂华赵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