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疏浚输送技术研究的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7266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疏浚输送技术研究的装置及方法,属于管道输送技术研究领域。本装置包括砂斗系统、回收池系统、管路输送系统和测量控制系统四部分。砂斗系统和回收池系统组成双冗余回收系统。任何一套回收系统发生堵塞或阀门卡死等故障,可快速切换至另外一套回收系统,提高了实验的方便性和安全性。管路输送系统包括电机、泵和循环管路等,用于提供砂水混合物的循环动力和浆体通道。测量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和控制采集系统等,用于在泥砂注入过程、循环实验及观测过程、回收过程中,进行设备控制和管路流速、泥砂浓度等关键参数的测量调节等。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依托本装置进行疏浚泥砂输送实验时,加砂、输送实验及砂料回收等方法。法。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疏浚输送技术研究的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固液输送研究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疏浚输送技术研究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疏浚是利用挖掘机具将水下的岩土破碎,然后通过输送泵及管路将泥水混合物输送到指定水域或岸上堆场的过程,在吹填造陆、航道开挖维护、湖库库容恢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管道输送作为疏浚工程中耗能最大的环节,如何通过实验的手段优化工艺设备,降低输送能耗和堵泵概率,对于提高疏浚施工效率,降低单方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0003]但利用挖泥船进行现场输送实验时,由于土质和水域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实验的边界条件不可控,且挖泥船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千瓦的泥泵机组装机功率,使得实验成本很高,危险性较大。因此,有必要在实验室开展模拟真实施工环境、实验边界条件可控、测试精度高、数据易采集的疏浚管道输送实验。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可以在实验室中获取大量接近于实船施工的数据,从而使大型挖泥船的泥泵装备设计、制造和管道输送工艺优化、改进等各个环节都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确保了自主研制疏浚装备的可靠性和先进性。
[0004]现有的固体物料管道输送实验平台多应用于冶金、煤炭、化工、食品等行业,可以进行相关领域的管道输送工况模拟,但如果应用在疏浚泥砂颗粒的管道输送实验中,这些装置多少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端喂进,另一端排出,物料消耗较大;固体物料回收、更换及重复利用困难;管路浓度只能单向递增,无法进行双向重复性实验;循环管道长时间运转后,发热严重,影响测量精度和仪器寿命等。因此,本专利技术希望提供一种专门用于疏浚输送技术研究的装置和方法,为挖泥船的泥泵研发和管道输送工艺优化,提供便捷、先进、可靠的模型实验平台。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从疏浚输送技术研究的需求出发,针对现有固体物料管道输送实验平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工作,具体如下:
[0006](1)管路浓度双向增减和回收重复利用技术:通过加砂/回收砂斗中升降管的升降和管路阀门切换,可实现砂料注入、砂料中止注入和砂料回收功能,从而在不停机的情况下,配合密度计的实时观察,实现管路浓度的双向增减调节和回收重复利用。
[0007](2)双冗余泥砂回收技术:砂斗系统和回收池系统组成了双冗余回收系统。其中一套系统因阀门故障导致物料无法回收时,可快速切换至另一套回收系统,大大降低了因无法回收造成的堵管、堵泵等风险。本专利技术也可根据实验需要,选择性的回收。如重复实验的物料可直接回收至砂斗,下次实验可省去加料时间,当物料需要丢弃或更换时,可回收至地面回收池,清理方便。
[0008](3)循环管路温度控制技术:当循环管路经过长时间运行,发生过热情况时,可以
稍许打开旁路阀门,使砂斗中的冷水参与管路循环,一段时间后,即可达到明显的管路降温作用。
[0009](4)板结物料冲散技术:通过在砂斗中合适的位置,设置高压水喷头,即可对放置时间较长的硬化板结物料进行冲散,使其顺利加入循环输送管道;
[0010]综上所述,本
技术实现思路
很好的解决了现有技术难题,可以为疏浚输送技术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1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2]一种用于疏浚输送技术研究的装置,包括:砂斗系统、回收池系统、管路输送系统和测量控制系统;
[0013]所述砂斗系统包括:加砂/回收砂斗、砂斗旁通管、第一回收阀门、第二回收阀门、下料阀门、下料管路、排空阀门、排空管路、输送流体、实验泥砂物料、卷扬机支撑横梁、升降电动绞车、钢丝绳、升降管、导向环、导向环固定架、泥砂隔离套管、泥砂隔离套管固定架、中空环、伞形分散板、伞形分散板支撑;
[0014]所述回收池系统包括:回收池、第三回收阀门、第四回收阀门、第五回收阀门;
[0015]所述管路输送系统包括:循环管路、输送泵、联轴器、电动机;所述循环管路包括管路一、管路二、管路三、管路四、管路五、管路六、管路七、管路八、管路九、管路十以及管路十一;所述联轴器包括联轴器一和联轴器二;
[0016]所述测量控制系统包括若干个流量计、密度计、差压传感器、测压管、数据采集系统;若干个流量计、密度计、差压传感器、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均安装在循环管路上;所述流量计包括流量计一、流量计二,所述密度计包括密度计一、密度计二;所述差压传感器包括差压传感器一、差压传感器二、差压传感器三、差压传感器四;所述测压管包括测压管一、测压管二、测压管三、测压管四、测压管五、测压管六、测压管七、测压管八;所述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上位机监控电脑、通信电缆、PLC控制柜。
[0017]砂斗系统中,所述加砂/回收砂斗的底部通过下料管路与管路一和管路九相连通,形成三通管路;所述砂斗旁通管经加/回收砂斗上部进入,直至加/回收砂斗的中部,经弯头向下喷;所述中空环安装在弯头处,钢丝绳穿过中空环内,所述伞形分散板安装在中空环的下方,呈圆锥状,钢丝绳穿过伞形分散板中间有孔中,所述伞形分散板通过伞形分散板支撑连接于加/回收砂斗上,所述砂斗旁通管经加/回收砂斗上部,直至加/回收砂斗的中部,经弯头后喷向伞形分散板上,所述实验泥砂物料放置在加砂/回收砂斗的底部,并浸没在输送流体内,所述导向环设置在加砂/回收砂斗的内部,所述导向环通过若干个导向环固定架与加砂/回收砂斗相连,所述泥砂隔离套管设置在加砂/回收砂斗的内部,所述泥砂隔离套管安装在导向环的下部,所述泥砂隔离套管通过若干个呈上、下平行的泥砂隔离套管固定架与加砂/回收砂斗相连,所述导向环与泥砂隔离套管同心,升降管均穿过导向环和泥砂隔离套管,所述导向环与升降管的间隙较泥砂隔离套管与升降管的间隙小,所述升降管垂直设置在加砂/回收砂斗的中心,并贯穿导向环、泥砂隔离套管,所述升降管为中空管,所述卷扬机支撑横梁固定在加砂/回收砂斗顶部,所述升降电动绞车安装在卷扬机支撑横梁上,所述升降电动绞车通过钢丝绳与升降管相联动,控制升降管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一回收阀门设置在砂斗旁通管上,所述第二回收阀门设置在管路九上,所述下料阀门设置在下料管路上,所述排空管路为下料管路的支路,所述排空阀门设置在排空管路上,所述加砂/回收砂斗的
下部圆锥面上圆周布置若干个高压喷嘴,可以喷出高压水,冲散砂斗内硬化、板结的物料,所述加砂/回收砂斗的侧壁上端还设有溢流管,能够将多余的水排出;
[0018]砂斗底部开口,直径与下料管直径相同,升降管为中空管,直径略大于下料管。通过控制升降管的上升与下降,在实验过程中不停机实现砂料的注入、中止和回收:
[0019]砂料注入:提起升降管,离开砂斗底部下料口一定的高度,实验泥砂物料在重力作用下进入下料管路,打开下料阀门,即可将砂料和水一起注入循环管路中。下料管路为倾斜设置,砂料注入循环管路后,可以快速散开,平顺融入循环管路现有浆体中。
[0020]砂料中止注入:下放升降管至砂斗最底部,将实验泥砂物料与下料管路隔离,使其无法进入下料口,停止下料。
[0021]砂料回收:需要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疏浚输送技术研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砂斗系统、回收池系统、管路输送系统和测量控制系统;所述砂斗系统包括:加砂/回收砂斗(1)、砂斗旁通管(2)、第一回收阀门(3)、第二回收阀门(4)、下料阀门(7)、下料管路(8)、排空阀门(9)、排空管路(10)、输送流体(17)、实验泥砂物料(18)、卷扬机支撑横梁(19)、升降电动绞车(20)、钢丝绳(21)、升降管(22)、导向环(23)、导向环固定架(24)、泥砂隔离套管(25)、泥砂隔离套管固定架(26)、、中空环(40)、伞形分散板(41)、伞形分散板支撑(42);所述回收池系统包括:回收池(16)、第三回收阀门(13)、第四回收阀门(14)、第五回收阀门(15);所述管路输送系统包括:循环管路(5)、输送泵(6)、联轴器(50)、电动机(52);所述循环管路(5)包括管路一(5

1)、管路二(5

2)、管路三(5

3)、管路四(5

4)、管路五(5

5)、管路六(5

6)、管路七(5

7)、管路八(5

8)、管路九(5

9)、管路十(5

10)以及管路十一(5

11);所述联轴器(50)包括联轴器一(50

1)和联轴器二(50

2);所述测量控制系统包括若干个流量计(11)、密度计(12)、差压传感器(30)、测压管(31)、数据采集系统(32);若干个流量计(11)、密度计(12)、差压传感器(30)、实时数据采集系统(32)均安装在循环管路(5)上;所述流量计(11)包括流量计一(11

1)、流量计二(11

2),所述密度计(12)包括密度计一(12

1)、密度计二(12

2);所述差压传感器(30)包括差压传感器一(30

1)、差压传感器二(30

2)、差压传感器三(30

3)、差压传感器四(30

4);所述测压管(31)包括测压管一(31

1)、测压管二(31

2)、测压管三(31

3)、测压管四(31

4)、测压管五(31

5)、测压管六(31

6)、测压管七(31

7)、测压管八(31

8);所述数据采集系统(32)包括上位机监控电脑(32

1)、通信电缆(32

2)、PLC控制柜(32

3);砂斗系统中,所述加砂/回收砂斗(1)的底部通过下料管路(8)与管路一(5

1)和管路九(5

9)相连通,形成三通管路;所述砂斗旁通管(2)经加/回收砂斗(1)上部进入,直至加/回收砂斗(1)的中部,经弯头向下喷;所述中空环(40)安装在弯头处,钢丝绳(21)穿过中空环(40)内,所述伞形分散板(41)安装在中空环(40)的下方,呈圆锥状,钢丝绳穿过伞形分散板(41)中间有孔中,所述伞形分散板(41)通过伞形分散板支撑(42)连接于加/回收砂斗(1)上,所述砂斗旁通管(2)经加/回收砂斗(1)上部,直至加/回收砂斗(1)的中部,经弯头后喷向伞形分散板(41)上,所述实验泥砂物料(18)放置在加砂/回收砂斗(1)的底部,并浸没在输送流体(17)内,所述导向环(23)设置在加砂/回收砂斗(1)的内部,所述导向环(23)通过若干个导向环固定架(24)与加砂/回收砂斗(1)相连,所述泥砂隔离套管(25)设置在加砂/回收砂斗(1)的内部,所述泥砂隔离套管(25)安装在导向环(23)的下部,所述泥砂隔离套管(25)通过若干个呈上、下平行的泥砂隔离套管固定架(26)与加砂/回收砂斗(1)相连,所述导向环(23)与泥砂隔离套管(25)同心,升降管(22)均穿过导向环(23)和泥砂隔离套管(25),所述导向环(23)与升降管(22)的间隙较泥砂隔离套管(25)与升降管(22)的间隙小,所述升降管(22)垂直设置在加砂/回收砂斗(1)的中心,并贯穿导向环(23)、泥砂隔离套管(25),所述升降管(22)为中空管,所述卷扬机支撑横梁(19)固定在加砂/回收砂斗(1)顶部,所述升降电动绞车(20)安装在卷扬机支撑横梁(19)上,所述升降电动绞车(20)通过钢丝绳(21)与升降管(22)相联动,控制升降管(22)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一回收阀门(3)设置在砂斗旁通管(2)上,所述第二回收阀门(4)设置在管路九(5

9)上,所述下料阀门(7)设置在下料
管路(8)上,所述排空管路(10)为下料管路(8)的支路,所述排空阀门(9)设置在排空管路(10)上;回收池系统中,所述第三回收阀门(13)设置在管路八(5

8)上,所述第四回收阀门(14)设置在管路十(5

10)上,所述第五回收阀门(15)设置在管路十一(5

11)上,所述回收池(16)的一端通过第四回收阀门(14)与管路十(5

10)连通,另一端通过第五回收阀门(15)与管路十一(5

11)连通;所述管路十(5

10)、第四回收阀门(14)、回收池(16)、第五回收阀门(15)和管路十一(5

11),构成了回收池回收砂料的流体通道;管路输送系统和测量控制系统中,所述输送泵(6)与电动机(52)通过联轴器一(50

1)、扭矩仪(51)和联轴器二(50

2)相连,所述管路一(5

1)的右端连接输送泵(6)的吸入端,输送泵(6)的输出端连接管路二(5

2)。在管路一(5

1)和管路二(5

2)安装有测压管一(31

1)和测压管二(31

2),测压管一(31

1)和测压管二(31

2)连接至差压传感器一(30

1)上,所述流量计一(11

1)的下端与管路二(5

2)连接,上端与管路三(5

3)连接,所述管路三(5

3)上安装有差压传感器二(30

2),差压传感器二(11

2)通过测压管三(31

3)和测压管四(31

4)与管路三(5

3)相连,所述管路四(5

4)经过弯头与管路三(5

3)和管路五(5

5)相连,所述管路五(5

5)上安装有差压传感器三(30

3),差压传感器三(30

3)通过测压管五(31

5)和测压管六(31

6)与管路五(5

5)相连,所述管路五(5

5)上安装有密度计一(12

1),所述管路六(5

6)上安装有密度计二(12

2),所述流量计二(11

2)的右侧和管路六(5

6)相连,左侧与管路七(5

7)相连,所述管路七上安装有差压传感器四(30

4),通过测压管七(31

7)和测压管八(31

8)与管路七(5

7)相连,所述管路七(5

7)与管路八(5

8)和管路十(5

10)形成三通管路,所述管路十(5

10)连通回收池(16)的一端,所述回收池(16)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十一(5

11)连通至管路一(5

1)的中段,与管路一(5

1)形成三通管路,所述管路八(5

8)与管路九(5

9)、砂斗旁通管(2)连通,形成三通管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疏浚输送技术研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池系统还包括透水挡砂墙(36),所述透水挡砂墙(36)位于回收池(16)内,靠近管路十一(5

11)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疏浚输送技术研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池系统还包括若干装砂箱(34),包括装砂箱一(34

1)、装砂箱二(34

2)、装砂箱三(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爽仇嘉晖倪福生顾磊李洪彬刘世纪王聪邓岚王浩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