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软公路地基中沉降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07254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湿软公路地基中沉降监测系统,包括沉降底板,所述的沉降底板上端面中部与主杆管的下端固定为一体,主杆管的上端周壁上设有对接螺纹部,接长管通过卡箍管与主杆管的上端螺接,接长管的上端口螺接有管帽,若干个监测杆呈之字型监测布设在地基中,一个监测杆位于公路地基中的左侧边上,第二监测杆位于与左侧边监测杆平行的公路地基中部纵向中线上,第三监测杆呈间隔距离设在第二监测杆前端的公路地基中部纵向中线上,第四监测杆平行于第三监测杆设在公路地基中右侧边上,构成湿软公路地基中沉降监测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进沉降标且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及时反映路基沉降情况。沉降情况。沉降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湿软公路地基中沉降监测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中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湿软公路地基中沉降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高速公路工程的地基施工中,需对地基路段的沉降进行监测,尤其是处于湿地软土地基路段更需要进行密集监测,传统的沉降进行监测系统有如下不足:(1) 埋设在施工地基中监测用的沉降标,受地基施工影响大,长度固定,无法随地基厚度进行统一调整,使监测系统反映的地基沉降数据不准确;(2) 湿地软土地基路段,埋设在施工地基中监测用的沉降标数量多,沉降标埋设量大,埋设速度慢,监测速率低下,沉降控制效果差、沉降监测工作量极大,反映地基路段的沉降状态差,湿地软土地基线路过长无法精准监测到道路两侧的沉降情况,降低了对路基施工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湿软公路地基中沉降监测系统,改进沉降标且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及时反映路基沉降情况。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湿软公路地基中沉降监测系统,包括沉降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降底板上端面中部与主杆管的下端固定为一体,主杆管的上端周壁上设有对接螺纹部,接长管通过卡箍管与主杆管的上端螺接,接长管的上端口螺接有管帽,主杆管、卡箍管及接长管和管帽均位于外护筒管内,外护筒管的下端插设在主杆管周边的沉降底板上的凹槽内,外护筒管的上端口设有护筒盖,沉降底板、主杆管、卡箍管、接长管和管帽及外护筒管构成一个监测杆;
[0005]若干个监测杆呈之字型监测布设在地基中,一个监测杆位于公路地基中的左侧边上,第二监测杆位于与左侧边监测杆平行的公路地基中部纵向中线上,第三监测杆呈间隔距离设在第二监测杆前端的公路地基中部纵向中线上,第四监测杆平行于第三监测杆设在公路地基中右侧边上,构成湿软公路地基中沉降监测系统。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主杆管与沉降底板的对接部上设有加强钢筋。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主杆管与沉降底板的平面夹角为90
°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主杆管用直径20~25mm的圆钢管制成。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外护筒管用直径50~60mm的圆钢管制成。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若干个监测杆下端的沉降底板位于同一平面上。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的监测杆能够随地基厚度进行统一调整,不受地基施工影响,使监测系统反映的地基沉降数据准确。
[0013]2、本技术若干个监测杆呈之字型监测布设在地基中,使埋设在施工地基中监测用的监测杆数量降低90%,监测杆埋设量少,埋设速度快,监测速率快,沉降控制效果好、沉降监测工作量小,反映地基路段的沉降状态全面,即便湿地软土地基线路过长也可精准监测到道路两侧的沉降情况,对路基施工的影响显著。
[0014]2、本技术结构简单、制作材料成本低、维护方便、刚度较强、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监测杆立体分离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监测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俯视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20]实施例1:如图1

4所示,一种湿软公路地基中沉降监测系统,包括沉降底板6,沉降底板为300*200*15mm的钢板,以保证平稳。沉降底板6上端面中部与主杆管5的下端通过焊接固定为一体,主杆管与沉降底板的对接部上设有加强钢筋7,以保证主杆管5的稳定性,主杆管5与沉降底板的平面夹角为90
°
。主杆管5的上端周壁上设有对接螺纹部4。接长管2通过卡箍管3与主杆管的上端螺接,即卡箍管为内螺纹管,接长管的上、下端周壁上设有对接螺纹部。接长管的上端口螺接有管帽1。
[0021]主杆管5、卡箍管3及接长管4和管帽1均位于外护筒管8内,主杆管用直径20~25mm的圆钢管制成,外护筒管用直径50~60mm的圆钢管制成, 外护筒管的下端插设在主杆管周边的沉降底板上的凹槽61内,从而使外护筒管不影响主杆管的沉降。外护筒管的上端口设有护筒盖10,防止地基施工中杂土进入外护筒管内,影响地基沉降数据准确。
[0022]沉降底板、主杆管、卡箍管、接长管和管帽及外护筒管构成一个监测杆11。
[0023]若干个监测杆呈之字型监测布设在地基中,一个监测杆11位于公路地基9中的左侧边上,第二监测杆12位于与左侧边监测杆11平行的公路地基9中部纵向中线上,第三监测杆13呈间隔距离设在第二监测杆12前端的公路地基中部纵向中线上,第四监测杆14平行于第三监测杆13设在公路地基中右侧边上,构成湿软公路地基中沉降监测系统。若干个监测杆下端的沉降底板位于同一平面上。
[0024]具体施工操作步骤:若干个监测杆呈之字型监测布设在地基中,在一监测段的公
路地基(30~50m)。每个观测断面仅需要埋设两个监测杆,按照在公路地基上“左中
”“ꢀ
中右”的位置顺序交替布设,形成了一种在路基上呈“之”字型的监测布设系统。即减少了监测杆埋设的工程量,加快了监测效率,也避免了监测杆埋设过少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发生,同时也确保了路基上来往的施工车辆的安全,降低了监测杆反复埋设对路基造成的损害。本技术适应于软土覆盖范围广的长大公路建设工程,监测杆用量少,埋设速率高,对路基施工进度影响较小,监测速率高,对检测人员的需求量降低,可实时反映软基的沉降情况,路基的整体质量有效控制,有效解决路基沉降难以控制的问题。
[002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软公路地基中沉降监测系统,包括沉降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降底板上端面中部与主杆管的下端固定为一体,主杆管的上端周壁上设有对接螺纹部,接长管通过卡箍管与主杆管的上端螺接,接长管的上端口螺接有管帽,主杆管、卡箍管及接长管和管帽均位于外护筒管内,外护筒管的下端插设在主杆管周边的沉降底板上的凹槽内,外护筒管的上端口设有护筒盖,沉降底板、主杆管、卡箍管、接长管和管帽及外护筒管构成一个监测杆;若干个监测杆呈之字型监测布设在地基中,一个监测杆位于公路地基中的左侧边上,第二监测杆位于与左侧边监测杆平行的公路地基中部纵向中线上,第三监测杆呈间隔距离设在第二监测杆前端的公路地基中部纵向中线上,第四监测杆平行于第三监测杆设在公路地基中右侧边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金宝魏衍模刘明要燕庆张泽伟冯国跃杜智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