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及隧道施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7038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及隧道施工结构,其包括两衬砌层,两衬砌层之间形成变形缝,所述变形缝的顶部设置有背贴式止水带,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第一中埋式止水带,所述第一中埋式止水带分别预埋在两衬砌层内,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泡沫棒,所述第一中埋式止水带贴附在泡沫棒的上方,所述变形缝内填充有填缝料。本申请具有减少止水带被撕裂破坏的效果。的效果。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及隧道施工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隧道工程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及隧道施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隧道穿越寒区富水大变形地段时,变形缝传统的设计是沿着二次衬砌外侧设置一道封闭的外贴式橡胶止水带,衬砌的中部预埋一道封闭的膨胀橡胶止水带。
[0003]这种做法在隧道地质条件较差的地段,受软土地基因素和结构荷载不均衡的影响,变形缝竖向沉降量也可能很大,由于橡胶的弹性变形能力有限,止水带不能抵抗沉降和伸缩变形,就会导致止水带撕裂破坏,从而发生渗漏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减少止水带被撕裂破坏的可能,本申请提供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及隧道施工结构。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包括两衬砌层,两衬砌层之间形成变形缝,所述变形缝的顶部设置有背贴式止水带,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第一中埋式止水带,所述第一中埋式止水带分别预埋在两衬砌层内,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泡沫棒,所述第一中埋式止水带贴附在泡沫棒的上方,所述变形缝内填充有填缝料。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背贴式止水带起到了变形缝的第一道防线,第一中埋式止水带在变形缝内的部分为弧形段,在受软土地基因素和结构荷载不均衡的影响,变形缝竖向沉降量很大时,第一中埋式止水带压缩泡沫棒,使得第一中埋式止水带具有一定量的可位移量,而不仅仅是靠止水带的拉伸,从而减少了止水带撕裂破坏,造成漏水的可能。/>[0008]可选的,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第二中埋式止水带,所述第二中埋式止水带位于泡沫棒的下方,所述第二中埋式止水带的长度大于第一中埋式止水带的长度。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中埋式止水带进一步的提高了变形缝的防水效果。
[0010]可选的,所述第二中埋式止水带的端部绕设在第一中埋式止水带的上方。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中埋式止水带绕设到第一中埋式止水带的上方,从而使得在第一中埋式止水带被第二中埋式止水带包裹,积水从端部延伸到第一中埋式止水带下方依然会被第二中埋式止水带拦截。
[0012]可选的,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软式排水管,所述软式排水管位于泡沫棒和第二中埋式止水带之间。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式排水管将第二中埋式止水带上方的水导出,从而避免了水在第二中埋式止水带上的堆积。
[0014]可选的,所述背贴式止水带上设置有软式透水管。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背贴式止水带的上方设置的透水管将上部岩层中的水引
导流出,从而减少岩层中的水的积累。
[0016]可选的,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第三中埋式止水带,所述第三中埋式止水带位于第二中埋式止水带的下方,所述第三中埋式止水带的两端分别预埋在两衬砌层内。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中埋式止水带进一步的提高了对变形缝的防水效果。
[0018]可选的,所述两衬砌层相互靠近的端部均开设有放置槽,所述第三中埋式止水带部分折叠堆放在放置槽内。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中埋式止水带部分折叠在放置槽中,从而使得第三中埋式止水带具有一定的伸长量,在两端的衬砌层发生较大的位移时,带动折叠在放置槽中的第三中埋式止水带展开,从而减少第三中埋式止水带的扯裂破坏。
[0020]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隧道施工结构,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0021]一种隧道施工结构,包括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隧道底部两侧的纵向排水管、设于隧道底部的中心排水沟和横向排水管,所述横向排水管用于连接纵向排水管与中心排水沟,所述软式排水管和软式透水管分别延伸到隧道的底部与纵向排水管连通。
[0022]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3]1、背贴式止水带起到了变形缝的第一道防线,第一中埋式止水带在变形缝内的部分为弧形段,在受软土地基因素和结构荷载不均衡的影响,变形缝竖向沉降量很大时,第一中埋式止水带压缩泡沫棒,使得第一中埋式止水带具有一定量的可位移量,而不仅仅是靠止水带的拉伸,从而减少了止水带撕裂破坏,造成漏水的可能;
[0024]2、第三中埋式止水带部分折叠在放置槽中,从而使得第三中埋式止水带具有一定的伸长量,在两端的衬砌层发生较大的位移时,带动折叠在放置槽中的第三中埋式止水带展开,从而减少第三中埋式止水带的扯裂破坏。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隧道变形缝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隧道施工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1、衬砌层;2、背贴式止水带;3、第一中埋式止水带;4、泡沫棒;5、第二中埋式止水带;6、填缝料;7、软式排水管;8、软式透水管;9、第三中埋式止水带;10、放置槽;11、纵向排水管;12、横向排水管;13、中心排水沟;14、防水层;15、二次衬砌。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参照图1,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包括两衬砌层1,两衬砌层1之间形成变形缝,变形缝的顶部粘附有背贴式止水带2,变形缝内预埋有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分别预埋在两衬砌层1内;变形缝内放置有泡沫棒4,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贴附在泡沫棒4的上方,使得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在变形缝内的部分为弧形段,在受软土地基因素和结构荷载不均衡的影响,变形缝竖向沉降量很大时,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压缩泡沫棒4,使得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具有一定量的可位移量,而不仅仅
是靠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橡胶的拉伸,从而减少了止水带撕裂破坏。变形缝内填充有填缝料6,将变形缝填充密封。
[0030]参照图1,变形缝内预埋有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位于泡沫棒4的下方,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的长度大于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的长度。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的端部绕设在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的上方将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包裹。积水从端部延伸到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下方依然会被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拦截,进一步的提高了变形缝的防水效果。
[0031]参照图1,变形缝内预埋有软式排水管7,软式排水管7为软管,软式排水管7位于泡沫棒4和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之间。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与软式排水管7贴附,使得第二中埋式排水管在变形缝中的部分为圆弧形,软式排水管7将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上方的水导出,从而避免了水在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上的堆积。
[0032]参照图1,背贴式止水带2上放置有软式透水管8。背贴式止水带2的上方设置的透水管将上部岩层中的水引导流出,从而减少岩层中的水的积累。
[0033]参照图1,变形缝内预埋有第三中埋式止水带9,第三中埋式止水带9位于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的下方,第三中埋式止水带9的两端分别预埋在两衬砌层1内。两衬砌层1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包括两衬砌层(1),两衬砌层(1)之间形成变形缝,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缝的顶部设置有背贴式止水带(2),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所述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分别预埋在两衬砌层(1)内,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泡沫棒(4),所述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贴附在泡沫棒(4)的上方,所述变形缝内填充有填缝料(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所述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位于泡沫棒(4)的下方,所述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的长度大于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的端部绕设在第一中埋式止水带(3)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软式排水管(7),所述软式排水管(7)位于泡沫棒(4)和第二中埋式止水带(5)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勇孙飞何大宏杨新丁静叶丹张跃坪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