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卤水除杂的反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6595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卤水除杂的反应装置。所述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第一溶液管、第二溶液管、卤水注入管、第一树脂柱、第二树脂柱、注液管、卤水排出管和排液管;所述反应釜为卧式结构,在靠近A端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入口和至少两个加料口,在靠近B端的侧部设有至少一个排液口;所述卤水注入管与所述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溶液管与其中一个所述加料口连通,所述第一溶液管与另一个所述加料口连通,所述排液口、第一树脂柱和第二树脂柱依次连通,所述注液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树脂柱和第二树脂柱连通,且所述卤水排出管与所述第二树脂柱连通;所述第一树脂柱和第二树脂柱上分别设有所述排液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现连续生产,并提高生成率。并提高生成率。并提高生成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卤水除杂的反应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碳酸锂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卤水除杂的反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碳酸锂生产过程中,需要在转化沉锂前对含锂母液进行除钙镁过程,目前为保证反应充分,一般采用立式搅拌釜作为反应容器,通常是一釜反应:具体为:一次加料加满后开始反应,一釜反应完成后,卸完一釜料再重新加料,满料后再重新反应。这种方式存在如下问题:(一)加料时间和放料时间较长,如果要连续生产,必须设置几个备用反应釜并联使用;(二)如果进料量大,则需要大直径反应釜,如果反应过程存在先后顺序,则要设置多级反应釜串联操作;无论是串联还是并联反应釜,都将导致反应釜占地面积较大,且每个反应釜上都要设置进料和卸料管道,导致管道和阀门众多,存在人工管理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卤水除杂的反应装置,实现连续生产,提高生产率。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卤水除杂的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第一溶液管、第二溶液管、卤水注入管、第一树脂柱、第二树脂柱、注液管、卤水排出管和排液管;所述反应釜为卧式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A端和B端,所述反应釜靠近A端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入口和至少两个加料口,所述反应釜靠近B端的侧部设有至少一个排液口;所述卤水注入管与所述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溶液管与其中一个所述加料口连通,所述第一溶液管与另一个所述加料口连通,所述排液口、第一树脂柱和第二树脂柱依次连通,所述注液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树脂柱和第二树脂柱连通,且所述卤水排出管与所述第二树脂柱连通;所述第一树脂柱和第二树脂柱上分别设有所述排液管。
[0005]上述方案中,通过采用卧式结构的反应釜,且在A端设置用于加入原料卤水的入口,在B端设置用于排出反应后的卤水的排液口,以使反应釜在A端形成进液端,在B端形成出液端,在A端和B端之间设置至少两个加料口,由此能够实现不同物料的分别且同釜加入,无需卸料,实现了连续生产,提高了生成率。
[0006]优选的,所述卤水除杂的反应装置还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及用于检测反应釜内浓度的检测仪,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溶液管上,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二溶液管上,所述检测仪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电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反应釜内底部间隔设有多个隔板和第一挡板,所述隔板在垂直于A端到B端的方向上与反应釜的两个侧壁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垂直穿设所述隔板上,所述隔板将反应釜分隔成n个腔室,n>3且为自然数,n个所述腔室顶部相通。
[0008]优选的,靠近A端的n

m个腔室的顶部均设置有一所述加料口,其中m为小于n的自然数。
[0009]优选的,每个所述隔板均具有高度H,从A端自B端,多个所述隔板的高度H逐渐递
减;所述第一挡板的高度与对应位置的隔板的高度H相等。
[0010]优选的,所述卤水除杂的反应装置还包括在每个腔室内设置的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安装在反应釜的侧壁上,使所述搅拌器的搅拌头在所述腔室内,所述搅拌头下方正对的反应釜的侧壁上设有排污口。
[0011]优选的,所述反应釜在第n个腔室的侧壁上设有排气口。
[0012]优选的,所述反应釜内靠近A端和B端还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位于反应釜的轴心线上并与反应釜的端壁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反应釜的内壁面上敷设有隔膜层。
[0014]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一、采用卧式除杂反应釜实现了连续生产,不仅占地面积小,还提高了生产率;
[0016]二、通过设置检测仪,实现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加入量自动控制,实现精准投加,定量去除的功能;
[0017]三、在反应釜后端依次增设除镁树脂柱和除钙树脂柱,实现深度除钙镁,能对料液中的钙镁离子深度吸附和去除。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卤水除杂的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沿图1的C

C剖视且去掉右侧第二挡板的示意图。
[0020]附图中:1、壳体;2、隔膜层;3、隔板;4、第一挡板;5、入口;6、人孔;7、加料口;8、排气口;9、排液口;10、排污口;11、搅拌器;12、检测仪;13、第一树脂柱;14、第二树脂柱;15、第一控制阀;16、第二控制阀;17、第一溶液管;18、反应釜;19、卤水注入管;20、排液管;21、注液管;22、卤水排出管;23、腔室;24、第二挡板;25、第二溶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002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卤水除杂的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18、第一溶液管17、第二溶液管25、卤水注入管19、第一树脂柱13、第二树脂柱14、注液管21、卤水排出管22、排液管20、搅拌器11、第一控制阀15、第二控制阀16及用于检测反应釜18内浓度的检测仪12。
[0023]如图1、图2所示,所述反应釜18为卧式且两端封闭的圆筒结构,其包括壳体1和在内壁面上敷设有隔膜层2。所述隔膜层2由橡胶或氟塑料材料制成。所述反应釜18相对设置有A端和B端。所述反应釜18内间隔设有多个隔板3、多个第一挡板4和两个第二挡板24。所述隔板3在垂直于A端到B端的方向上与反应釜18的两个侧壁连接,所述第一挡板4垂直穿设所述隔板3上,所述隔板3将反应釜18分隔成n个腔室23,n>3且为自然数,n个所述腔室23顶部相通,由此形成多级反应形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板3和第一挡板4的数量相等,均为三个,n=4。所述第二挡板24分设在所述反应釜18内靠近A端和B端,所述第二挡板24位于反应
釜18的轴心线上并与反应釜18的端壁连接。
[0024]每个所述隔板3均具有高度H,从A端自B端,多个所述隔板3的高度H逐渐递减。所述第一挡板4的高度与对应位置的隔板3的高度H相等。所述第一挡板4沿隔板3的两侧延伸一小段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4和第二挡板24由钢板衬胶或钢板衬塑制成,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4和第二挡板24由钛钢制成。
[0025]另外,也可以在所述隔板3上设有溢流孔,各个隔板3的溢流孔的水平高度从A端自B端逐渐递减。
[0026]在靠近A端的第一个腔室23的反应釜18的侧壁上设有入口5,在靠近B端的第n个腔室23的端壁上设有呈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排液口9,并在第n个腔室23的侧壁上设置一个所述排气口8。所述反应釜18在每个腔室23的侧壁上均设置有一个人孔6,所述人孔6便于工作人员进入至反应釜内进行调试、检修、维护、清理等作业。自A端起的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腔室23的反应釜18的侧壁上均设置有一个加料口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卤水除杂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釜(18)、第一溶液管(17)、第二溶液管(25)、卤水注入管(19)、第一树脂柱(13)、第二树脂柱(14)、注液管(21)、卤水排出管(22)和排液管(20);所述反应釜(18)为卧式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A端和B端,所述反应釜(18)靠近A端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入口(5)和至少两个加料口(7),所述反应釜(18)靠近B端的端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排液口(9);所述卤水注入管(19)与所述入口(5)连通,所述第二溶液管(25)与其中一个所述加料口(7)连通,所述第一溶液管(17)与另一个所述加料口(7)连通,所述排液口(9)、第一树脂柱(13)和第二树脂柱(14)依次连通,所述注液管(21)分别与所述第一树脂柱(13)和第二树脂柱(14)连通,且所述卤水排出管(22)与所述第二树脂柱(14)连通;所述第一树脂柱(13)和第二树脂柱(14)上分别设有所述排液管(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卤水除杂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控制阀(15)、第二控制阀(16)及用于检测反应釜(18)内浓度的检测仪(12),所述第一控制阀(15)设置在所述第一溶液管(17)上,所述第二控制阀(16)设置在所述第二溶液管(25)上,所述检测仪(12)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阀(15)和第二控制阀(16)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卤水除杂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18)内底部间隔设有多个隔板(3)和第一挡板(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爱武黄金豪李伟达朱智颖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