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模块式建筑节点连接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6140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块式建筑连接结构领域,具体是一种多层模块式建筑节点连接组件,包括柱内连接构件以及柱外连接钢板,所述柱内连接构件包括纵向连接板、主连接板以及横向连接板;每个柱内连接构件的主连接板的底板下部和下侧端板与相应的下层方形钢管柱内壁间隙配合,纵向连接板与主连接板的底板形成的间隙卡设于下层方形钢管柱与相邻下层方形钢管柱管壁顶部;柱外连接钢板夹持于下层模块相邻两个下层模块钢梁梁端与上层模块相邻两个上层模块钢梁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柱外连接钢板与柱内连接构件组合的设计,未在模块单元的柱上开孔,保证了柱的承载力;组合构件将模块单元相互连接,节点可以满足各项力学性能要求。节点可以满足各项力学性能要求。节点可以满足各项力学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层模块式建筑节点连接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模块式建筑连接结构领域,具体是一种多层模块式建筑节点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建筑体系趋于工业化和装配化这是建筑产业发展的重要导向。早期的模块式建筑以传统的集装箱建筑为主,将海运集装箱直接进行现场的拼装,快速搭建成临时建筑,主要用于施工现场的临时办公及住宅以及震后的改善临时住宅等。
[0003]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产业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模块式建筑具有的装配率高、可拆卸、建造周期短、施工过程节约人力等特点,使其在国内外运用越来越流行。
[0004]在模块式建筑的连接方面仍存在以下不足:模块间连接节点的稳定性能较差;模块之间的连接缺乏整体性;抗震性能不好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为了解决模块式建筑的连接方面存在的稳定性差、缺乏整体性以及抗震性能不好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多层模块式建筑节点连接组件。
[0006]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多层模块式建筑节点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下层模块的下层方形钢管柱与上层模块的上层方形钢管柱之间的柱内连接构件,以及设置于下层模块的下层模块钢梁与上层模块的上层模块钢梁之间的柱外连接钢板;
[0007]所述柱内连接构件包括纵向连接板、呈直角U型结构的主连接板以及固定连接于纵向连接板中部和主连接板的底板中部之间的横向连接板;每个下层方形钢管柱与相对的上层方形钢管柱同时对应一个柱内连接构件,每个柱内连接构件的主连接板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相应的上层方形钢管柱和下层方形钢管柱内壁间隙配合,每个柱内连接构件的纵向连接板与主连接板的底板形成的下部间隙卡设于相邻两个下层方形钢管柱管壁顶部,每个柱内连接构件的纵向连接板与主连接板的底板形成的上部间隙卡设于相邻两个上层方形钢管柱管壁底部;
[0008]每个柱外连接钢板均夹持于下层模块相邻两个下层模块钢梁梁端与上层模块相邻两个上层模块钢梁梁端之间,所述柱外连接钢板上开设有多个中部螺栓孔,上层模块钢梁的上层螺栓孔、柱外连接钢板的中部螺栓孔以及对应的下层模块钢梁的下层螺栓孔共同穿设有连接螺栓。
[0009]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柱内连接构件还包括X型连接板,所述X型连接板的上下端部分别与主连接板的上侧端板和下侧端板相连接,所述X型连接板的内侧面与主连接板的底板相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X型连接板的外侧面与相应的下层方形钢管柱内壁间隙配合。
[0011]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X型连接板的上下端部边缘与主连接板的上侧端板和下侧端板边缘齐平。
[0012]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柱内连接构件中的各个部件之间焊接连接或者整体预制而成的。
[0013]本技术所述钢结构模块化建筑节点连接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柱内连接构件能够实现同一层模块间的柱间固定以及上下层模块的柱间固定;柱外连接钢板实现相邻模块钢梁的固定从而形成对相邻方形钢管柱的约束。通过组合构件完成相邻模块间的连接,实现该节点的固定,从而将八个单元连为一个整体,使该节点形成“八柱十六梁”的形式。本技术采用柱外连接钢板与柱内连接构件组合的设计,构件结构简单,方便生产、运输、安装;未在模块单元的柱上开孔,保证了柱的承载力;组合构件将模块单元相互连接,节点可以满足各项力学性能要求。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是本技术所述钢结构模块化建筑节点连接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中柱内连接构件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中柱外连接钢板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中第一个柱内连接构件安装完成示意图。
[0019]图5是本技术中柱内连接构件安装位置示意图。
[0020]图6是本技术中第二个柱内连接构件安装完成示意图。
[0021]图7是本技术中四个柱内连接构件安装完成示意图。
[0022]图8是本技术中四个柱外连接钢板安装位置示意图。
[0023]图9是本技术中下层模块与上层模块的配合示意图。
[0024]图中:1

下层模块;1.1

下层模块钢柱;1.2

下层模块钢梁;1.3

下层螺栓孔;2

上层模块;2.1

上层模块钢柱;2.2

上层模块钢梁;2.3

上层螺栓孔;3

柱内连接构件;3.1

纵向连接板;3.2

横向连接板;3.3

主连接板;3.4

X型连接板;4

柱外连接钢板;4.1

中部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
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如图1至9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层模块式建筑节点连接组件的具体实施例,包括设置于下层模块1的下层方形钢管柱1.1与上层模块2的上层方形钢管柱2.1之间的柱内连接构件3,以及设置于下层模块1的下层模块钢梁1.2与上层模块2的上层模块钢梁2.2之间的柱外连接钢板4;
[0028]所述柱内连接构件3包括纵向连接板3.1、呈直角U型结构的主连接板3.3以及固定连接于纵向连接板3.1中部和主连接板3.3的底板中部之间的横向连接板3.2;每个下层方形钢管柱1.1与相对的上层方形钢管柱2.1同时对应一个柱内连接构件3,每个柱内连接构件3的主连接板3.3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相应的上层方形钢管柱2.1和下层方形钢管柱1.1内壁间隙配合,每个柱内连接构件3的纵向连接板3.1与主连接板3.3的底板形成的下部间隙卡设于相邻两个下层方形钢管柱1.1管壁顶部,每个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模块式建筑节点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下层模块(1)的下层方形钢管柱(1.1)与上层模块(2)的上层方形钢管柱(2.1)之间的柱内连接构件(3),以及设置于下层模块(1)的下层模块钢梁(1.2)与上层模块(2)的上层模块钢梁(2.2)之间的柱外连接钢板(4);所述柱内连接构件(3)包括纵向连接板(3.1)、呈直角U型结构的主连接板(3.3)以及固定连接于纵向连接板(3.1)中部和主连接板(3.3)的底板中部之间的横向连接板(3.2);每个下层方形钢管柱(1.1)与相对的上层方形钢管柱(2.1)同时对应一个柱内连接构件(3),每个柱内连接构件(3)的主连接板(3.3)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相应的上层方形钢管柱(2.1)和下层方形钢管柱(1.1)内壁间隙配合,每个柱内连接构件(3)的纵向连接板(3.1)与主连接板(3.3)的底板形成的下部间隙卡设于相邻两个下层方形钢管柱(1.1)管壁顶部,每个柱内连接构件(3)的纵向连接板(3.1)与主连接板(3.3)的底板形成的上部间隙卡设于相邻两个上层方形钢管柱(2.1)管壁底部;每个柱外连接钢板(4)均夹持于下层模块(1)相邻两个下层模块钢梁(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建朋李兵兵王太宁王玉良李涛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城建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