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面料及用于该针织面料的纱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5927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36
本申请涉及一种针织面料及用于该针织面料的纱线,涉及织物技术领域,其包括若干依次设置的循环单元;所述循环单元包括第一针织部、第二针织部和第三针织部;所述第一针织部为单面组织的编织结构;所述第二针织部为集圈和浮线交替编织的编织结构;所述第三针织部为上针成圈、下针集圈的编制结构。本申请具有提高衣物保暖性能的效果。高衣物保暖性能的效果。高衣物保暖性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织面料及用于该针织面料的纱线


[0001]本申请涉及织物
,尤其是涉及一种针织面料及用于该针织面料的纱线。

技术介绍

[0002]针织面料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针织面料按照针织方式的分类,可分为经编和纬编;其中,纬编的针织面料内部纱线编制的线圈结构主要由集圈、成圈和浮线三种不同的线圈结构,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排列而成。
[0003]针织物制成的衣物一般具有较好的延伸性和透气性,主要适用于制作各种运动型衣物。当天气的气温较低时,人们穿着运动型衣物进行运动时,人体表面会分泌出大量的汗液,经由汗液蒸发和衣物良好的透气性,人体易流失大量的热量,从而引发人体的不适。
[0004]因此,如何在衣物具有良好的延伸性和透气性的前提下,同时提高衣物的保暖性能,是本领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衣物的保暖性能,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针织面料及用于该针织面料的纱线。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针织面料及用于该针织面料的纱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针织面料,所述针织面料为上下针纬编结构,所述面料结构包括若干依次设置的循环单元;
[0008]所述循环单元包括第一针织部、第二针织部和第三针织部;
[0009]所述第一针织部为单面组织的编织结构;
[0010]所述第二针织部为集圈和浮线交替编织的编织结构;
[0011]所述第三针织部为上针成圈、下针集圈的编制结构。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针织面料的第一针织部在上下针纬编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单面组织的编织方法,使得上下单面编织正反面织物之间可以存储空气,以在双层织物之间形成空气夹层,增加了衣物的保温隔热性能,进而提高了衣物的保暖性能;集圈和浮线交替编织的编织结构,可在织物的反面一隔一的进行编织,令织物的反面平整,从而增加了衣物的贴身舒适度;另外,第三针织部有效的增加了双层织物两层结构之间的连接稳定,从而提高了织物的使用稳定性。
[0013]优选的,所述针织面料以28路为一个循环单元;
[0014]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4、6、7、10、12、17、20、25、28路均为单面组织;
[0015]所述循环单元的第3、9路均为单面组织;
[0016]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4、15、16、18、19、22、23、24、26、27路均为单面组织;
[0017]所述循环单元的第2、5、8、11路均为集圈和浮线交替编织的第二针织部;
[0018]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3、21路为上针成圈、下针集圈的第三针织部。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衣物的透气层和保暖层相互交错,并使得透气层和保暖层通过13、21路进行紧密连接,进一步的提高了衣物的保暖效果。
[0020]优选的,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4、7、10、17、25路均为上针单面组织;所述循环单元的第6、12、20、28路均为下针单面组织;
[0021]所述循环单元的第3、9路均为下针单面组织;
[0022]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4、16、19、23、26路均为下针单面组织;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5、18、22、24、27路均为下针单面组织。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下针可分别在织物的两面进行单面编织,使得织物的两面编织结构均匀分布,以便于空气更加稳定的储存至双层织物内部,另外,结构均匀的编织方法,使得织物各处的保暖性能趋于一致,进而提高了织物的保暖性能。
[0024]优选的,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4、7、10路均为上针编织成圈线圈的编织结构;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7、25路均为上针编织成圈线圈的编织结构;
[0025]所述循环单元的第6、12路均为下针编织成圈线圈的编织结构;所述循环单元的第20、28路均为下针编织成圈线圈的编织结构。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

12路内集圈的分布,在织物表面形成一种凹凸的,类似小菱形的双面网眼结构,规律的分布在织物表面,提高了织物表面的美观性。
[0027]优选的,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4、16、19、23、26路的下针均为两个成圈线圈、两个浮线的顺序循环编织;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5、18、22、24、27路的下针均为两个浮线、两个成圈线圈的顺序循环编织。
[00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3

20路的编织方式,使得织物正面形成椭圆形的花纹,通过织物正反面密度不同,使得织物花形更为立体;21

28路的编织方式,使得织物正面形成椭圆形的花纹,改变喂入纱线成圈状态,使得织物的花纹进行错开分布,形成优美的外观,提高了织物外观的美观性。
[0029]优选的,所述循环单元的第3路的奇数针为成圈线圈、偶数针为集圈线圈;所述循环单元的第9路的奇数针为集圈线圈、偶数针为成圈线圈。
[00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织物在该出线路的编织交错,进一步的提高了织物时的线路均匀性,提高了织物的结构强度。
[0031]优选的,一种应用至上述针织面料的纱线包括A纱和B纱,A纱为天丝,B纱为包覆竹节纱;
[0032]B纱包括包覆竹节纱色纱一和包覆竹节纱色纱二;
[0033]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2、4、5、7、8、10、11、13、17、21、25路为天丝;
[0034]所述循环单元的第3、6、9、12路为包覆竹节纱;
[0035]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4、16、19、22、24、27路为包覆竹节纱色纱一;
[0036]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5、18、20、23、26、28路为包覆竹节纱色纱二。
[003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天丝主要在织物的工艺反面线圈,舒适亲水,低静电,不刺痒,较低的静电,减少穿着刺痒感,避免静电缠身,可做服装里层,贴近皮肤,有效的提高了织物穿着的舒适度;包覆竹节纱形成的纱线在织物的工艺正面线圈,包覆竹节纱在织物表面形成明显竹节效果,织物表面规律的集圈有明显的网眼效果,面料透气性好,外观美观,织物的厚度和幅宽增加;另外,在13

20路喂入色纱,显示成圈线圈颜色,浮线处纱线停
留在线圈背后,不显示颜色。通过色纱的变化,搭配织物组织结构,使得针织物的花纹更为立体;在21

28路织物正面包覆竹节形成椭圆形的花纹中,改变色纱的进纱顺序,使得织物的花纹进行错开分布,进一步提高了织物的美观性。
[0038]优选的,所述包覆竹节纱包括包覆纱和芯丝,所述包覆纱包覆在芯丝上;所述包覆纱为阳离子涤纶、莫代尔纤维和锦纶ATY长丝纺制而成,所述芯丝为氨纶丝。
[003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涤纶为抗菌吸排涤纶纤维,可起到抗菌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织物纤维抗菌和吸排的功能,进一步的提高了织物的保暖性能;另外,通过纱线纤维的性能,减少了织物的静电和人体穿着的刺痒感。
[00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面料为上下针纬编结构,所述面料结构包括若干依次设置的循环单元;所述循环单元包括第一针织部、第二针织部和第三针织部;所述第一针织部为单面组织的编织结构;所述第二针织部为集圈和浮线交替编织的编织结构;所述第三针织部为上针成圈、下针集圈的编制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面料以28路为一个循环单元;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4、6、7、10、12、17、20、25、28路均为单面组织;所述循环单元的第3、9路均为单面组织;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4、15、16、18、19、22、23、24、26、27路均为单面组织;所述循环单元的第2、5、8、11路均为集圈和浮线交替编织的第二针织部;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3、21路均为上针成圈、下针集圈的第三针织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4、7、10、17、25路均为上针单面组织;所述循环单元的第6、12、20、28路均为下针单面组织;所述循环单元的第3、9路均为下针单面组织;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4、16、19、23、26路均为下针单面组织;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5、18、22、24、27路均为下针单面组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4、7、10路均为上针编织成圈线圈的编织结构;所述循环单元的第17、25路均为上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锋波周媛王伟刘梅城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吸引力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