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祛湿驱寒贴的制备方法及其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04750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祛湿驱寒贴的制备方法及其检测方法,取艾叶、花椒、龙眼肉、茯苓、干姜,粗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浸膏;取辅料制成基质;容器中加入浸膏及基质,制成膏浆,滤过,制成涂膏;在无纺布衬层上进行滩涂、剪裁,盖上防粘保护PET膜,包装即得祛湿驱寒贴;该方法可以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祛湿驱寒贴的质量,在保证产品疗效的同时也对保证产品的质量有重要意义。疗效的同时也对保证产品的质量有重要意义。疗效的同时也对保证产品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祛湿驱寒贴的制备方法及其检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中药制剂
,具体涉及一种祛湿驱寒贴的制备方法及其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状况,“祛湿驱寒”这个名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会去祛湿。
[0003]湿气重对身体的危害非常大,临床会有(1)大便不成形,溏稀甚至便秘;(2)舌苔厚腻,舌体边缘成锯齿状,中医称为裙边古;(3)疲倦无力,无精打采,困乏嗜睡;(4)既怕冷又怕热,冬夏都难过;(5)口干、口苦、口臭;(6)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7)头发油腻、脱发、日发;(8)浮肿,眼袋下垂;(9)腰酸关节疼痛;(10)睡觉打呼噜;(11)头晕没精神,特别疲劳等症状表现。
[0004]现常见的祛湿驱寒的方法有熏艾、拔火罐或喝祛湿茶,操作都不太方便。简单便捷的祛湿驱寒适用于老年人、上班族的方法是现在大家所寻求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祛湿驱寒贴的制备方法及其检测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操作都不太方便等问题。
[0006]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祛湿驱寒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步骤1:取艾叶、花椒、龙眼肉、茯苓、干姜,粗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
[0009]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浸膏;
[0010]步骤2:取辅料制成基质;
[0011]步骤3:容器中加入浸膏及基质,制成膏浆,滤过,制成涂膏;
[0012]步骤4:在无纺布衬层上进行滩涂3

5mm厚、半径为25mm的圆形的涂膏,以圆形涂膏的圆点为中心,剪裁成80*80mm大小的正方形切片,盖上防粘保护PET膜,包装即得祛湿驱寒贴。
[0013]优选的,按质量份数配比包括以下原料:茯苓5

10份、艾叶10

15份、花椒10

15份、干姜5

10份、辅料5

10份、龙眼肉5

10份。
[0014]优选的,按质量份数配比包括以下原料:茯苓5份、艾叶10份、花椒10份、干姜5份、辅料6份、龙眼肉5份。
[0015]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煎煮三次中第1、2次各煎煮2小时,第三次煎煮1小时。
[0016]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辅料为凡士林、橡胶、松香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7]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基质的制备方法为按质量份数配比称取10

15份的凡士林、5

10份的橡胶、5

10份的松香进行混合均匀即得。
[0018]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浸膏及基质制备膏浆的具体制备方法是以200r/min混合
15min,滤过的目数为200目。
[0019]本申请还公开了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祛湿驱寒贴的检测方法,所述检测方法包括艾叶检测方法、花椒检测方法和茯苓检测方法,所述艾叶检测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20]第一步:取浸膏2g,加60~90℃的石油醚25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正己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0021]第二步:另取艾叶对照药材lg,加60~90℃的石油醚25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正己烷1ml使溶解,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0022]第三步:按照通则0502的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5u1分别点于同一砖胶G薄层板上,按质量份数配比以60~90℃石油醚:甲苯:丙酮=10∶8∶0.5的混合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0023]优选的,所述花椒检测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24]步骤A:取浸膏2g,加乙醚10ml,充分振摇,浸渍过夜,滤过,滤液挥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
[0025]步骤B:另取花椒对照药材2g,加乙醚10ml,充分振摇,浸渍过夜,滤过,滤液挥至1ml,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0026]步骤C:按照通则0502的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u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按质量份数配比以正己烷:乙酸乙酯=4∶1的混合溶液为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0027]优选的,所述茯苓检测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28]步骤a:取浸膏1g,加乙醚5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l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0029]步骤b:另取茯苓对照药材lg,加乙醚5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lml使溶解,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0030]步骤c:按照通则0502的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ul,分别点了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按质量份数配比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5:0.5的混合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按质量份数配比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乙醇=4:1的混合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0031]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0032]艾叶,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功能与主治: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0033]花椒,蓇葖果多单生,直径4~5mm;外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散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直径0.5~1mm,对光观察半透明;内表面淡黄色;香气浓,味麻辣而持久;功能与主治: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治湿疹,门痒;
[0034]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功能与主治: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0035]龙眼肉,为纵向破裂的不规则薄片,或呈囊状,长约1.5cm,宽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祛湿驱寒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艾叶、花椒、龙眼肉、茯苓、干姜,粗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浸膏;步骤2:取辅料制成基质;步骤3:容器中加入浸膏及基质,制成膏浆,滤过,制成涂膏;步骤4:在无纺布衬层上进行滩涂3

5mm厚、半径为25mm的圆形的涂膏,以圆形涂膏的圆点为中心,剪裁成80*80mm大小的正方形切片,盖上防粘保护PET膜,包装即得祛湿驱寒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祛湿驱寒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配比包括以下原料:茯苓5

10份、艾叶10

15份、花椒10

15份、干姜5

10份、辅料5

10份、龙眼肉5

10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祛湿驱寒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配比包括以下原料:茯苓5份、艾叶10份、花椒10份、干姜5份、辅料6份、龙眼肉5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祛湿驱寒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煎煮三次中第1、2次各煎煮2小时,第三次煎煮1小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祛湿驱寒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辅料为凡士林、橡胶、松香中的一种或几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祛湿驱寒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基质的制备方法为按质量份数配比称取10

15份的凡士林、5

10份的橡胶、5

10份的松香进行混合均匀即得。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祛湿驱寒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浸膏及基质制备膏浆的具体制备方法是以200r/min混合15min,滤过的目数为200目。8.根据权利要求1

7任一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祛湿驱寒贴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慧耿秋霞蒋文伦陆丹周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七〇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