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及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04631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及其使用方法,吸附塔由至少2个隔空网板分为至少3个吸附床层,在进行吸附时,吸附塔的左侧底部为进气管、右侧顶部为排气管;在进行热解吸时,吸附塔的左侧为热解吸排气管、右侧为热解吸进气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单塔多层式结构,相比于应用双塔的解吸工艺可以有效减少占地面积,同时,该结构在热解吸时可以降低吸附材料的厚度,减小气流阻力,从而有效降低动力设备的能耗;此外,吸附塔的分层式盘管设计,保障了每个吸附床层内温度的提升,提高吸附剂的解吸效率。提高吸附剂的解吸效率。提高吸附剂的解吸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及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回收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针对解决工艺中的排放油气废气问题变得越来越急切,因此需要将油气废气进行处理。处理油气废气的方法一般分为回收和销毁,但由于销毁工艺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常使用回收工艺处理废气。油气回收工艺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和膜分离法,其中由于吸附法具备处理油气效果明显、经济投入低等优势常被应用于工业之中。吸附塔是吸附法中重要的气体处理设备,利用其内的吸附剂填料通过物理吸附来降低气体中油气的成分。在使用传吸附塔进行回收时效果明显,可以达到较好的浓度排放指标,适用于处理大流量、低浓度的油气。但使用吸附塔后需将油气解吸出来才能实现油气回收的目的,目前针对传统吸附塔的各种解吸手段效率都不理想,因此需对传统吸附塔进行改进。
[0003]已有的吸附设备对解吸效果的优化多为多塔式工艺改进,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610461532.4提出采用双塔或多塔工艺通过变温提高解吸效果、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910015403.2提到的用二级吸附然后根据不同级数选择解吸方式以及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310545111.6提到降低变压吸附塔解吸时塔内压力的辅助缓冲罐,都是在解吸时提出的工艺改进,目前这些工艺存在吸附解吸工艺复杂、投资高等问题,所以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的解吸装置,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及使用方法,采用单塔多层式结构,相比于应用双塔的解吸工艺可以有效减少占地面积,同时,该结构在热解吸时降低吸附材料的厚度,从而减小气流阻力;此外,吸附塔的分区式设计,可以加快热流气体流通,提高吸附剂的解吸效率。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包括吸附塔塔体,所述的吸附塔塔体顶部具有进料口、底部具有废料出口,吸附塔塔体内填装有颗粒状吸附剂;所述的吸附塔塔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至少三个吸附床层,相邻两个吸附床层之间通过隔板装置隔开,最下方的吸附床层下方则固定有底部挡板,所述的吸附塔塔体对应底部挡板上方侧壁具有出料口;每个吸附床层中均接入有盘管,每个吸附床层的侧方均连接有右管路,每个隔板装置侧方分别连接有左管路,最下方的吸附床层对应底部挡板的侧方也连接有左管路,每个左管路上分别接出具有进气取样管;右管路中位于最上方的一路油管路上接出具有取气口;当吸附塔进行吸附时,左管路为进气管、右管路为排气管;当吸附塔进行热解吸时,左管路为热解吸排气管、右管路为热解吸进气管。
[0006]进一步的,所述的隔板装置包括圆环、挡网板和隔板,所述的圆环与吸附塔塔体内壁固定,所述的隔板为弓形,所述的隔板与圆环定位设置,所述的挡网板在隔板上的投影与
隔板外形相同,所述的挡网板相对于隔板呈斜向上张开支撑设置在隔板上,且挡网板与隔板相交位置为隔板弓形的弦所在位置,所述的左管路则连接在挡网板与隔板斜向上张开形成开口所对应的吸附塔塔体内壁上,所述的圆环与隔板、挡网板之间则形成了供填料下落的缺口。
[0007]更进一步的,所述的隔板与挡网板之间通过支架支撑,所述的支架沿隔板周向间隔分布。
[0008]优选的,所述的挡网板上分布有网眼,网眼直径为0.5~4mm、且不大于吸附塔塔体内填装吸附剂的最小粒径。
[0009]优选的,所述的右管路直径为10~500mm、长度为20

1000mm,所述的油管路伸入吸附塔塔体内的端部具有弯头,弯头斜指向下方,弯头长度为20

1000mm,所述的弯头管壁上网状开设有孔,开孔直径为0.5~4mm、且不大于吸附塔塔体内填装吸附剂的最小粒径。
[0010]优选的,所述的吸附塔塔体的直径为100~5000mm、高度为200~6000mm;所述的左管路直径为10~500mm、长度为20~1000mm;所述的进气取样管的直径为2~20mm、长度为50~500mm;所述的废料出口的直径为吸附塔塔体直径的1/3~1/2、且不小于40mm、长度为20~500mm;所述的出料口的直径为吸附塔塔体直径的1/4~1/2且不小于50mm;所述的盘管的管道直径为5~500mm,盘管在吸附塔塔体内盘旋直径为50~5000mm、且小于吸附塔塔体直径;所述的进料口的直径为吸附塔塔体直径的1/4~1/2、且不小于50mm。
[0011]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的使用方法,采用上述的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具有如下使用步骤:
[0012]1)吸附操作:左管路中最下方一路打开、其他左管路关闭,右管路中最上方一路打开、其他右管路关闭,吸附气体从最下方的左管路进入吸附塔,从最上方的右管路排出吸附塔,用取气袋在最下方的左管路的进气取样管、最上方的油管路的取气口装取气体,每隔一端时间取气测量两个位置的气体浓度并记录,直至吸附出口浓度达到穿透;
[0013]2)吸附完成后,进行热解吸操作:打开所有右管路,右管路作为热解吸气体入口,通过对右管路通入热氮气吹扫对吸附剂进行解吸;打开所有左管路,左管路作为热解吸气体出口;通过盘管对吸附塔塔体内床层进行热交换,使用取气袋在左管路的进气取样管处装取气体,从开始热解吸到热解吸完成的时间段内,每隔一段时间即取气测量解吸出口浓度并记录,完成热解吸流程。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及使用方法,
[0015]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附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相比于传统双塔结构节省占地面积;
[0016]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附塔采用多层式结构,气体分别从各层进入腔内,有效减少了流经整个吸附塔的时间,各层分别设置出口降低了气流阻力,从而有效降低动力设备的能耗;
[0017]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附塔采用多层式结构,各层都设有盘管,保证了塔内温度的稳定提高,进一步的减少了解吸时间,且解吸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吸附塔的隔空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吸附塔的热解吸排气管嵌入隔空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吸附塔的热解吸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热解吸气体在吸附塔内分散流通示意图。
[0025]图7为传统吸附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8为传统吸附塔和本专利技术所述吸附塔解吸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0027]其中1、吸附塔塔体2、第三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塔塔体,所述的吸附塔塔体顶部具有进料口、底部具有废料出口,吸附塔塔体内填装有颗粒状吸附剂;所述的吸附塔塔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至少三个吸附床层,相邻两个吸附床层之间通过隔板装置隔开,最下方的吸附床层下方则固定有底部挡板,所述的吸附塔塔体对应底部挡板上方侧壁具有出料口;每个吸附床层中均接入有盘管,每个吸附床层的侧方均连接有右管路,每个隔板装置侧方分别连接有左管路,最下方的吸附床层对应底部挡板的侧方也连接有左管路,每个左管路上分别接出具有进气取样管;右管路中位于最上方的一路油管路上接出具有取气口;当吸附塔进行吸附时,左管路为进气管、右管路为排气管;当吸附塔进行热解吸时,左管路为热解吸排气管、右管路为热解吸进气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装置包括圆环、挡网板和隔板,所述的圆环与吸附塔塔体内壁固定,所述的隔板为弓形,所述的隔板与圆环定位设置,所述的挡网板在隔板上的投影与隔板外形相同,所述的挡网板相对于隔板呈斜向上张开支撑设置在隔板上,且挡网板与隔板相交位置为隔板弓形的弦所在位置,所述的左管路则连接在挡网板与隔板斜向上张开形成开口所对应的吸附塔塔体内壁上,所述的圆环与隔板、挡网板之间则形成了供填料下落的缺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与挡网板之间通过支架支撑,所述的支架沿隔板周向间隔分布。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网板上分布有网眼,网眼直径为0.5~4mm、且不大于吸附塔塔体内填装吸附剂的最小粒径。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热解吸吸附塔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管路直径为10~500mm、长度为20

1000mm,所述的油管路伸入吸附塔塔体内的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维秋伊非李旭飞王鑫雅周宁朱兵吴春燕闫保有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