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02879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及系统,包括除湿机、支架、蓄水部、排水管、主控制器、第一温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温湿度传感器,支架设置于综合管廊舱室内侧壁上,除湿机沿着综合管廊舱室纵向间隔设置在支架上,蓄水部设置在支架的下表面,且除湿机的出水口与蓄水部连通,蓄水部通过排水管与位于综合管廊舱室内的集水井连通。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可远程监控综合管廊舱室内外的湿度情况,通过设置支架并在支架上设置除湿机,这样主控制器可控制除湿机的工作状态以调节综合管廊舱室内湿度,使除湿过程更加方便快捷,并由蓄水部进行收集冷凝水,再通过排水管集中排放至集水井内,保证综合管廊舱室内的设备设施长期稳定、可靠地工作。作。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及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市政管廊
,尤其涉及一种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各个层面的地下空间主要有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综合管廊、地下通道等,其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在逐步完善、推进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标准与智能控制的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步凸显出来。
[0003]地下综合管廊是将电力、通信、燃气、再生水、热力等各类管线集于一体,配套于地面设置吊装口、通风口等附属建筑,便于居民的出行与加快后续城市项目的开发建设,也是目前城市开发区重要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符合城市发展要求。它的建设不仅以集约化的方式为市政管线建设提供可靠的地下空间,还彻底解决了城市道路反复开挖的问题,对城市交通、环境、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0004]地下空间工程普遍存在流通性差、湿度高、光照不足的问题。为保证综合管廊内余热余湿能及时排出,并为检修人员提供适量的新鲜空气,通常利用通风系统对地下综合管廊进行除湿。通风系统将室外新鲜空气直接送入地下空间,使室外空气与室内潮湿空间充分置换,但是一些采用盾构方式的综合管廊,两端进风井、排风井距长达800m,易受室外空气环境影响。风机除湿的效果也并不理想,也不节能。
[0005]当空气温度在露点温度以下,水蒸气在地下综合管廊围护结构上凝结水珠,阴冷潮湿。另外,新风湿度过大也将在进风后加重综合管廊内空气湿度大的问题。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综合管廊内管线、结构、支架、设备的耐久性都会受到不可逆影响,也凸显了地下空间除湿技术发展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及系统。
[0007]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包括除湿机、支架、蓄水部、排水管、主控制器、设置于综合管廊舱室内的第一温湿度传感器和设置于综合管廊舱室外的第二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支架设置于综合管廊舱室内侧壁上,所述除湿机沿着综合管廊舱室纵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蓄水部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下表面,且所述除湿机的出水口与所述蓄水部连通,所述蓄水部通过所述排水管与位于综合管廊舱室内的集水井连通,所述除湿机、第一温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温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温湿度传感器可以远程监控综合管廊舱室内外的湿度情况,通过在综合管廊舱室内壁设置支架,并在所述支架上设置除湿机,这样主控制器可以根据综合管廊舱
室内外的湿度情况控制除湿机的工作状态,有效控制潮湿地区综合管廊舱室内湿度,使除湿过程更加方便快捷,并且除湿机排出的冷凝水由蓄水部进行收集,并通过排水管集中排放至集水井内,保证综合管廊舱室内的设备设施长期稳定、可靠地工作。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0]进一步:所述蓄水部沿着综合管廊舱室纵坡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下表面。
[0011]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蓄水部沿着综合管廊舱室纵坡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下表面,这样一方面可以方便对所述除湿机的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进行收集,另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所述支架下部的空间,保证不会对其他设备设施的安装和维护产生影响。
[0012]进一步:所述蓄水部与综合管廊舱室的纵坡面平行设置。
[0013]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蓄水部与综合管廊舱室的纵坡面平行设置,这样可以使得所述蓄水部在收集各除湿机排出的冷凝水后顺着综合管廊舱室的纵坡方向将冷凝水进行汇集,并经由排水管将冷凝水排至集水井内。
[0014]进一步:所述支架设置在综合管廊舱室的内壁中部,且所述支架与综合管廊舱室内的电缆或设备在竖直方向上错开布置。
[0015]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支架设置在综合管廊舱室的内壁中部,且所述支架与综合管廊舱室内的电缆或设备在竖直方向上错开布置,这样可以更加合理利用综合管廊舱室内的空间,并且起到较好的除湿效果。
[0016]进一步:所述除湿机和第一温湿度传感器的数量均为多个且二者的的数量相等,多个所述除湿机沿着综合管廊舱室的纵坡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温湿度传感器均匀间隔设置在综合管廊舱室内壁上,并位于对应的所述除湿机的上方。
[0017]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多个所述除湿机沿着综合管廊舱室的纵坡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架上,这样可以对综合管廊舱室内的除湿更加均匀,并且,通过多个第一温湿度传感器可以保证对综合管廊舱室内的湿度检测更加精确,进而通过控制所述除湿机来实现综合管廊舱室内的湿度的动态平衡控制。
[0018]进一步:所述的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还包括手动开关,所述手动开关与所述除湿机电连接。
[0019]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手动开关,可以方便对除湿机进行手动启停控制,提高操作的便捷性,方便安装调试和维修。
[0020]进一步:所述第二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综合管廊舱室上方的进风风亭和 /或排风风亭处。
[0021]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第二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综合管廊舱室上方的进风风亭和/或排风风亭处,这样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以便利稳定可靠地将检测信号反馈至主控制器。
[0022]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综合管廊内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通信电路、至少一个智能终端和所述的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所述智能终端通过所述无线通信电路与所述主控制器无线连接。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的纵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6]1、除湿机;2、支架;3、蓄水部;4、排水管;5、主控制器;6、第一温湿度传感器;7、第二温湿度传感器;8、手动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包括除湿机1、支架2、蓄水部3、排水管4、主控制器5、设置于综合管廊内的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 和设置于综合管廊外的第二温湿度传感器7,所述支架2设置于综合管廊内侧壁上,所述除湿机1沿着综合管廊纵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架2上,所述蓄水部3设置在所述支架2的下表面,且所述除湿机1的出水口与所述蓄水部 3连通,所述蓄水部3通过所述排水管4与位于综合管廊内的集水井连通,所述除湿机1、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和第二温湿度传感器7分别与所述主控制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除湿机(1)、支架(2)、蓄水部(3)、排水管(4)、主控制器(5)、设置于综合管廊舱室内的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和设置于综合管廊舱室外的第二温湿度传感器(7),所述支架(2)设置于综合管廊舱室内侧壁上,所述除湿机(1)沿着综合管廊舱室纵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架(2)上,所述蓄水部(3)设置在所述支架(2)的下表面,且所述除湿机(1)的出水口与所述蓄水部(3)连通,所述蓄水部(3)通过所述排水管(4)与位于综合管廊舱室内的集水井连通,所述除湿机(1)、第一温湿度传感器(6)和第二温湿度传感器(7)分别与所述主控制器(5)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部(3)沿着综合管廊舱室纵坡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架(2)的下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部(3)与综合管廊舱室的纵坡面平行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管廊内除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2)设置在综合管廊舱室的内壁中部,且所述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禾尧杨斌张芹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