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曦文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生物仿生诱饵模块的灭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2847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生物仿生诱饵模块的灭蚊装置,包括上壳体,设置有诱蚊灯,诱蚊灯发热发光吸引蚊虫;下壳体,和上壳体连接;下壳体设置一容置腔,且下壳体的外壁开设多个通孔;吸入模块,设置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吸入模块产生吸入气流,卷入蚊虫;诱导模块,设置在吸入模块和下壳体之间;诱导模块包括第二固定座,第二固定座沿其一侧延伸形成锥形的性信息素缓释剂安装部;性信息素缓释剂安装部设有夹层,夹层内设置添加性信息素缓释剂的网布,且夹层开设发散味道的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提高灭蚊效果,同时可以减少蚊虫防治中化学药剂的使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保护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生物仿生诱饵模块的灭蚊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灭蚊器
,尤其是指一种基于生物仿生诱饵模块的灭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每到夏天的到来,人们就会发现有蚊虫会出现,蚊虫会叮咬人的皮肤,一旦被蚊虫叮咬之后就会出现瘙痒、过敏等情况。更有甚者会传播疾病,比如疟疾等传染性疾病。
[0003]近年来,蚊虫防治技术的研究发展迅速,基于蚊虫生物学行为的新型诱饵,可作为有毒化学药物的有效替代品,有望为蚊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新途径。蚊虫交配和吸血产卵的生物学行为多依赖于对“气味”的识,如:蚊羽化后可释放出性信息素,雌雄蚊通过性信息素的气味相互吸引识别而交配。交配后的雌蚊需要识别气味等信息,寻找合适的宿主进行吸血进而完成产卵。
[0004]故而,本
亟需研发一种将生物仿生诱饵和物理捕蚊相结合的灭蚊器,从而达到理想的灭蚊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仿生诱饵模块的灭蚊装置。
[000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基于生物仿生诱饵模块的灭蚊装置,包括
[0008]上壳体,设置有诱蚊灯,所述诱蚊灯发热发光吸引蚊虫;
[0009]下壳体,和所述上壳体连接;所述下壳体设置一容置腔,且所述下壳体的外壁开设多个通孔;
[0010]吸入模块,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所述吸入模块产生吸入气流,卷入蚊虫;
[0011]诱导模块,设置在所述吸入模块和所述下壳体之间;所述诱导模块包括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沿其一侧延伸形成锥形的性信息素缓释剂安装部;所述性信息素缓释剂安装部设有夹层,所述夹层内设置添加性信息素缓释剂的网布,且所述夹层开设发散味道的通道。
[0012]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为环形,且所述第二固定座的两侧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至少一个用于和所述上壳体连接的卡接部和/或固定孔。
[0013]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设置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用于和所述诱导模块连接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沿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设置。
[0014]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设有一定的高度,所述第一安装部的
正面和反面均为平面。
[0015]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设有一定的高度,所述第二安装部为环形罩壳。
[0016]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还包括格栅网,所述格栅网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吸入模块之间。
[0017]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网包括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安装同心设置的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所述第一环形部和所述第二环形部通过多个径向设置的连接筋连接,且所述连接筋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一环形部的外壁,所述连接筋的另一侧抵接所述第一固定座的内壁。
[0018]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顶部设置提手。
[0019]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提手和所述上壳体铰接。
[0020]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吸入模块为涡流风机。
[0021]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2]1、本技术通过增添性信息素诱导模块,早在蚊虫交配期,就可以出手灭蚊,进一步增强捕蚊的覆盖力度,把握了最佳的灭蚊期;本技术从生物防治角度出发,兼备绿色环保的特性。
[0023]2、本技术通过诱蚊灯和诱导模块两种引诱方式互补叠加,增强了捕蚊覆盖力,提高灭蚊效果。
[0024]3、本技术无毒无害,适用于任何场合。
附图说明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的爆炸图。
[0028]图3是格栅网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诱导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0]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提手;2、上壳体;21、第一安装部;22、第一连接部;23、第二安装部;3、诱蚊灯;4、格栅网;41、第一固定座;42、第一环形部;43、第二环形部;44、连接筋;45、加强部;46、连接孔;5、吸入模块;6、诱导模块;61、第二固定座;62、性信息素缓释剂安装部;63、卡接部;64、固定孔;7、下壳体;71、通孔;72、第三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2]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此外,在全部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0033]结合图1和图2,一种基于生物仿生诱饵模块的灭蚊装置,包括
[0034]上壳体2,设置有诱蚊灯3,诱蚊灯3发热发光吸引蚊虫;
[0035]下壳体7,和上壳体2连接;下壳体7设置一容置腔,且下壳体7的外壁开设多个通孔71;
[0036]吸入模块5,设置在上壳体2和下壳体7之间;吸入模块5产生吸入气流,卷入蚊虫;
[0037]诱导模块6,设置在吸入模块5和下壳体7之间;诱导模块6包括第二固定座61,第二固定座61沿其一侧延伸形成锥形的性信息素缓释剂安装部62;性信息素缓释剂安装部62设有夹层,夹层内设置添加性信息素缓释剂的网布,且夹层开设发散味道的通道。
[0038]上述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仿生诱饵模块的灭蚊装置,无毒无害,适用于任何场合。该灭蚊装置一方面可以提高灭蚊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蚊虫防治中化学药剂的使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
[0039]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座61为环形,且第二固定座61的两侧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设置至少一个用于和上壳体2连接的卡接部63和/或固定孔64。
[0040]在本实施例中,性信息素缓释剂为含有二十七烷及乳酸、氨、己酸、CO2的化学混合物,以模拟蚊虫雌雄求偶及人类所释放的气味,从而吸引蚊虫。其中,王四宝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阐述了按蚊集群婚飞的分子机制,揭晓了雌雄求偶的性信息素活性成分为“二十七烷”。基于对蚊虫交配和繁殖行为的了解,以释放该性信息素和人类气味的混合化合物作为新型诱饵,针对蚊虫交配和繁殖的生物学行为,制备新型混合诱饵以增强现有的灭蚊器的诱捕效果。
[0041]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2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安装部21和第二安装部23,第一安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生物仿生诱饵模块的灭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2),设置有诱蚊灯(3),所述诱蚊灯(3)发热发光吸引蚊虫;下壳体(7),和所述上壳体(2)连接;所述下壳体(7)设置一容置腔,且所述下壳体(7)的外壁开设多个通孔(71);吸入模块(5),设置在所述上壳体(2)和所述下壳体(7)之间;所述吸入模块(5)产生吸入气流,卷入蚊虫;诱导模块(6),设置在所述吸入模块(5)和所述下壳体(7)之间;所述诱导模块(6)包括第二固定座(61),所述第二固定座(61)沿其一侧延伸形成锥形的性信息素缓释剂安装部(62);所述性信息素缓释剂安装部(62)设有夹层,所述夹层内设置添加性信息素缓释剂的网布,且所述夹层开设发散味道的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仿生诱饵模块的灭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座(61)为环形,且所述第二固定座(61)的两侧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至少一个用于和所述上壳体(2)连接的卡接部(63)和/或固定孔(6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仿生诱饵模块的灭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2)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安装部(21)和第二安装部(23),所述第一安装部(21)和所述第二安装部(23)之间设置第一连接部(22);所述第二安装部(23)设置用于和所述诱导模块(6)连接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曦文陈婕阳艾珍
申请(专利权)人:梁曦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