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2250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输出电路保护技术改进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所述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包括驱动单元、隔离单元、滤波单元及输出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单元的输入端,所述隔离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单元的输入端,所述驱动单元连接所述滤波单元。该电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反应灵敏,稳压效果好,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采用光耦安全系数高。采用光耦安全系数高。采用光耦安全系数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


[0001]本技术属于输出电路保护技术改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电子电路技术的成熟,各种电子设备发展迅速,人们极大的享受着电子设备带来的便利,但是任何电子设备都必须在电源的支持下才能正常工作,电子设备对电源电路的要求就是能够提供持续稳定、满足负载要求的电能,在输出电路中有时需要使用限压保护电路以保证输出电路的使用稳定性,通常情况下都要求提供稳定的直流电能,提供这种稳定的直流电能的电源就是直流稳压;然而传统技术中,稳压输出保护电路的结构较为复杂,稳压效果不佳,同时由电子元器件使用较多,故而也大大增加了电路的成本,适用性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旨在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所述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包括驱动单元、隔离单元、滤波单元及输出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单元的输入端,所述隔离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单元的输入端,所述驱动单元连接所述滤波单元。
[0005]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隔离单元采用的是光电耦合器U1。
[0006]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输出单元包括电阻R7、稳压二极管D1、稳压二极管D2、电阻R8、电阻R10、三极管Q5、三极管Q6、电阻R11、滑动变阻器R12、电阻R13、电阻R14、电容C2、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三极管Q4、电阻R3、电阻R4及三极管Q3,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4脚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8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1的阳极及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广电耦合器U1的第3脚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电阻R14的一端及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及三极管Q6的发射极分别将所述电阻R10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及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R12的滑动端,所述滑动变阻器R12的一端经电阻R11接地,所述滑动变阻器R1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3的一端,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2脚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6的一端、电阻R15的一端及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2的一端及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17的一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及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
[0007]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电阻R1、电阻R2、三极管Q2、
三极管Q1及电阻R5,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1脚、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阻R5的一端及三极管Q4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及电阻R3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及三极管Q1的集电极。
[0008]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滤波单元包括电阻R6及电容C1,所述电阻R6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及三极管Q1的集电极。
[0009]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三极管Q1采用的是耐高压晶体管。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电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反应灵敏,稳压效果好,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采用光耦安全系数高。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的电气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所述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包括驱动单元、隔离单元、滤波单元及输出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单元的输入端,驱动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输入电压,所述隔离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单元的输入端,所述驱动单元连接所述滤波单元,利用滤波单元将直流中的交流滤除。
[0013]所述隔离单元采用的是光电耦合器U1。通过光耦将两端隔开,这样使得稳压输出点效果不会被干扰,使得电路的稳压效果更佳稳定。
[0014]所述输出单元包括电阻R7、稳压二极管D1、稳压二极管D2、电阻R8、电阻R10、三极管Q5、三极管Q6、电阻R11、滑动变阻器R12、电阻R13、电阻R14、电容C2、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三极管Q4、电阻R3、电阻R4及三极管Q3,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4脚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8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1的阳极及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广电耦合器U1的第3脚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电阻R14的一端及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及三极管Q6的发射极分别将所述电阻R10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及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R12的滑动端,所述滑动变阻器R12的一端经电阻R11接地,所述滑动变阻器R1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3的一端,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2脚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6的一端、电阻R15的一端及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2的一端及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17的一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及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
[0015]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电阻R1、电阻R2、三极管Q2、三极管Q1及电阻R5,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1脚、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阻R5的一端及三极管Q4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及电阻R3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1的一端,
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及三极管Q1的集电极。
[0016]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滤波单元包括电阻R6及电容C1,所述电阻R6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及三极管Q1的集电极。
[0017]所述三极管Q1采用的是耐高压晶体管。
[0018]在使用过程中驱动单元中的三极管Q1需采用耐压较高的晶体管其型号可以是3dg27。当输出电压增大时,三极管Q6中的偏压增加,光电耦合器U1中发光二极管的正向电流增大,使光敏管极间电压减小,三极管Q2be结偏压降低而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包括驱动单元、隔离单元、滤波单元及输出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单元的输入端,所述隔离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单元的输入端,所述驱动单元连接所述滤波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单元采用的是光电耦合器U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稳压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单元包括电阻R7、稳压二极管D1、稳压二极管D2、电阻R8、电阻R10、三极管Q5、三极管Q6、电阻R11、滑动变阻器R12、电阻R13、电阻R14、电容C2、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三极管Q4、电阻R3、电阻R4及三极管Q3,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4脚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8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1的阳极及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3脚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电阻R14的一端及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及三极管Q6的发射极分别将所述电阻R10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及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R12的滑动端,所述滑动变阻器R12的一端经电阻R11接地,所述滑动变阻器R1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3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海江刘燕
申请(专利权)人:安芯微半导体技术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