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宋印专利>正文

多功能电子镇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1442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多功能电子镇流器是由电源引入线、壳体及镇流电路板构成。镇流电路板通过调节电容容量以满足低压升压启动电压及工作电压,用电阻丝线取代耗能型电阻以实现节能的目的,以调节电阻丝线的阻值(长短)来满足用电器的工作电流。因此它不仅具有低压启动、恒压工作、省能、延长用电器寿命的优点,而且可用于日光灯的镇流、灯泡的照明及电热褥的取暖等。(*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子镇流器制造领域。本技术现有
中的已有技术是申请号为89207994.0、名称为《多功能电子镇流器》,该镇流器虽然具有低压起动的优点,但其不足之处是极易造成灯管一头发黑及功率型电阻R耗电量大。本技术的设计目的是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不易造成灯管一头发黑且采用电阻丝线取代功率型电阻的节能型多功能电子镇流器,并且能在灯泡、电热褥上使用。本技术的设计方案是1、设计思想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电子镇流″,虽然都具有低压启动、点燃废旧日光灯管、比现有镇流器省能的优点,但其存在着易使日光灯管一头发黑、低压升压起动高压工作及功率型耗能电阻的不足。本技术则基于上述情况而构思设计一种不易使日光灯管一头发黑,具有低压自动升压启动日光灯管后而自动转为工作电压工作的多功能电子镇流器,并且将该镇流器中的功率型耗能电阻由节能型电阻丝线取代,同时能在电灯和电褥子上使用。改变电阻丝线的阻值(长短)和电容容量就可适应不同功率的日光灯管的使用。2、结构方案多功能电子节能镇流器的镇流电路板3位于壳体2内,电源引入线1穿过壳体而与壳体内的镇流电路板中的电源引入线端连接,R1、R2的另一端接日光灯管的灯脚,镇流电路板3的电容C1和C2串接、C3和C4串接,一电源引入线1接C1和C2的串接端,一电源引入线1接C3和C4的串接端及二极管D2的正极、D3的负极,C1的另一端接D1的正极、D2的负极,C2的另一端接D3的正极、D4的负极,C3的另一端接D1的负极及电阻R1的一端,C4的另一端接D4的正极及R2的一端。电阻R1和R2采用电阻丝线。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是日光灯管不易一头发黑,二是实现了低压升压启动日光灯管后而自动转为工作电压,延长了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三是将耗能型功率电阻由省能型电阻丝线取代,实现节能的目的,四是无需调整线路,只需改变电阻丝线阻值(长短)及电容容量,就可满足不同功率的日光灯管及用电器的使用。 附图说明图1是多功能电子镇流器的示意图。图2是多功能电子镇流器的镇流电路示意图。实施例图1和图2是多功能电子镇流器的一种实施例。实施首先制作壳体2及印制线路板,然后将电子元器件参照图2安装到印制线路板上,进行调试,调整电容以满足低压升压启动电压及工作电压,调整电阻丝线以满足工作电流。最后将调好的镇流电路板3装入壳体2中即可。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电子节能镇流器的镇流电路板3位于壳体2内,电源引入线1穿过壳体而与壳体内的镇流电路板中的电源引入线连接,R1、R2的另一端接日光灯管的灯脚,本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的镇流电路板3的电容C1和C2串联、C3和C4串接,一电源引入线1接C1和C2的串接端,一电源引入线1接C3和C4的串接端及二极管D2的正极、D3的负极,C1的另一端接D1的正极、D2的负极,C2的另一端接D3的正极、D4的负极,C3的另一端接D1的负极及电阻R1的一端,C4的另一端接D4的正极及R2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节能镇流器,其特征是电阻R1和R2采用电阻丝线。专利摘要多功能电子镇流器是由电源引入线、壳体及镇流电路板构成。镇流电路板通过调节电容容量以满足低压升压启动电压及工作电压,用电阻丝线取代耗能型电阻以实现节能的目的,以调节电阻丝线的阻值(长短)来满足用电器的工作电流。因此它不仅具有低压启动、恒压工作、省能、延长用电器寿命的优点,而且可用于日光灯的镇流、灯泡的照明及电热褥的取暖等。文档编号H05B41/16GK2082507SQ90224289公开日1991年8月7日 申请日期1990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1990年11月23日专利技术者王宋印 申请人:王宋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电子节能镇流器的镇流电路板3位于壳体2内,电源引入线1穿过壳体而与壳体内的镇流电路板中的电源引入线连接,R↓[1]、R↓[2]的另一端接日光灯管的灯脚,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的镇流电路板3的电容C↓[1]和C↓[2]串联、C↓[3]和C↓[4]串接,一电源引入线1接C↓[1]和C↓[2]的串接端,一电源引入线1接C↓[3]和C↓[4]的串接端及二极管D↓[2]的正极、D↓[3]的负极,C↓[1]的另一端接D↓[1]的正极、D↓[2]的负极,C↓[2]的另一端接D↓[3]的正极、D↓[4]的负极,C↓[3]的另一端接D↓[1]的负极及电阻R↓[1]的一端,C↓[4]的另一端接D↓[4]的正极及R↓[2]的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宋印
申请(专利权)人:王宋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1[中国|陕西]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